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氧气浓度对气相爆轰合成纳米碳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25 02:28
【摘要】:以氧气和苯为反应物,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纳米碳球是一种新兴的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XRD)进行物相分析,并通过透射电镜(TEM)进行形貌分析,观察了产物的晶粒大小。结果表明,纳米碳球的尺寸在30~50nm之间,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产物晶粒尺寸变小,分散性也变好,团聚程度降低。同时发现,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对气相爆轰合成纳米材料有重要影响。此外,还对气相爆轰合成纳米碳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图文】:

燃烧气体,爆炸产物,苯蒸气,氧气


图1燃烧气体与燃烧产物平衡组分的关系Fig.1Relationshipofcombustiongasandcombustionproducts后,利用高能点火器连接的火花塞产生的电火花引爆气体,待爆轰管降至常温后,排除管内气体,开始收集产物,备用分析。2.2实验原理本实验是利用苯的易挥发、易爆燃的特性,其沸点为80.1℃,实验时加热爆轰管至120℃,此时苯液体已经变为苯蒸气。根据文献,燃烧气体与燃烧产物平衡组分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氧气和苯的浓度比在1.0~3.0之间时,爆炸产物主要为CO(g)、H2(g)、C(s)。苯蒸气和氧气在负氧平衡下生成富余的游离碳,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提供了有利条件,产物相对纯净。C6H6(g)+O2(g迤→)CO(g)+H2(g)+C(s)式中:g代表气体,s代表固体,反应后收集黑色粉末。表1为氧气和苯不同浓度比时爆炸产物的主要成分。将表1中的各产物分别做样品1~样品8,具体的实验参数如表2所示。表1爆炸产物主要成分分布Table1DistributionofmainproductsfromexplosionV(O2)/V(C6H6)OBMainingredientsofexplosionproducts1.0-3.0-CO(g),H2(g),C(s)3.0-7.5-CO2(g),CO(g),H2O(g),H2(g)7.5-8.0+CO2(g),H2O(g),O2(g)表2实

分析图,爆轰合成,纳米碳,氧气浓度


图2不同氧气浓度比下气相爆轰合成纳米碳球的X射线衍射图谱Fig.2XRDpatternsofCpreparedbygaseousdetonationwithdifferentO2concentrations一个较大的鼓包,说明碳产物主要为非晶型结构。所有样品在26.5°左右的(002)峰都非常尖锐,说明部分无定形碳石墨化程度较高。通过对比可知,当反应气体浓度增加时,反应体温度和压力都将提高,产物的结晶度相应提高。由于样品8工况熄爆,说明当反应气体氧苯比较小时,不能达到爆炸极限,从而熄爆。苯的爆炸极限为1.2%~7.8%,而此时超出爆炸极限,故未能引爆。3.2TEM分析图3为样品1~样品7的TEM图。通过TEM图可知,所合成的碳纳米颗粒呈现球状,直径分布在10~60nm之间,碳球形状较为均匀。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时,产物的分散性变好,团聚现象减弱。样品1~样品3氧苯比均大于2,此时氧气充足,爆后温度较高,颗粒的运动速率较大,颗粒的碰撞次数和频率也相应增加,此时产生的颗粒粒径较小,形成的碳球形状也较为规则。从图3中可知,,样品1~样品7的结晶度不同,这是由于碳球形核的过程中不同的氧苯比气体反应后爆轰温度不同所致,体系温度的变化使碳原子在排列时碳层的致密度和结晶程度会有所不同。有部分碳球会粘连在一起形成链状结构,甚至有重叠现象。图3样品1~样品7的TEM图Fig.3TEMimagesofSample1-Sample717第1期李晓杰等:氧气浓度对气相爆轰合成纳米碳球的影响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O613.71;TB3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季晶晶;王红强;张经济;韦钧光;杨观华;李玉;李庆余;黄有国;;水热法制备Sn/C球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2 文国富;尹彩流;黄启忠;梁建烈;王秀飞;;碳化钙-氯仿体系制备纳米碳球及其结构表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徐惠娟;熊翔;易茂中;黄伯云;王辉;;薄毡叠层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导热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新海;何方勇;郭华军;王志兴;;F~-掺杂LiMn_2O_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昊;刘磊;苏杰;路雪森;;锂离子电池Sn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17年06期

2 李晓杰;杨瑞;闫鸿浩;;氧气浓度对气相爆轰合成纳米碳球的影响[J];高压物理学报;2017年01期

3 梁慧新;张英杰;张雁南;董鹏;;尖晶石LiMn_2O_4的掺杂工艺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年05期

4 刘建平;吕小艳;苏静;龙云飞;文衍宣;;蔗糖还原制备锡锑/碳合金负极材料[J];无机盐工业;2015年12期

5 马亮;侯丽珍;喻博闻;黄求来;刘俊;王世良;贺跃辉;;空心碳纳米球的可控制备[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年02期

6 潘乐;晋传贵;陈以传;;Co_(0.5)Zn_(0.5)Fe_2O_4/C复合物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王婷;王弯;朱丁;段晓波;魏治乾;陈云贵;;LaF_3表面修饰LiMn_2O_4的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11期

8 张沿江;吴振军;李文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水热合成及其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4年05期

9 张沿江;吴振军;李文生;;正极材料LiFe_(1-x)Ni_xPO_4/C的合成及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3年01期

10 卢锦花;杨晓辉;李贺军;高伟;张守阳;;压-压疲劳加载对2D-C/C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1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向阳;邹幽兰;杨娟;唐晶晶;赖延清;李R

本文编号:2541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41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8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