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聚脲多孔材料的酶固定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0-02-17 11:11
【摘要】:本文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二乙烯三胺(DETA)为单体、以乙腈为溶剂,不使用任何致孔剂和稳定剂,采用沉淀聚合的方法,无需改性制备得到了聚脲多孔材料(PPU)。PPU的表面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采用压汞法和氮气吸附-脱附法(BET)对PPU的孔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PPU产物颗粒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均一。通过压汞法测得其孔径分布在30 nm~300?m之间,比表面积为36.4 m2/g,孔体积为4.2cm3/g。利用对硝基苯甲醛(NBA)法测得PPU表面的伯胺基含量为0.631 mmol/g。PPU经戊二醛(GA)改性后引入了醛基,醛基可以与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PFL)上的胺基反应生成Schiff碱实现PFL在PPU载体上的固定。实验过程探讨了GA改性过程中GA浓度对PPU固定PFL的影响,考察了固定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酶溶液浓度对PFL分子在PPU上的固定量和固定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H值为8.0的缓冲溶液为反应介质,利用浓度为0.66 mol/L的GA溶液对PPU进行改性得到GA-PPU,当PFL浓度为2.6 g/L时,PFL在GA-PPU上的最大固定量为108.8 mg/g,采用棕榈酸对硝基苯酯(NPP)水解法测得固定酶的活性为253 U/mg。最后比较了固定酶和游离酶在不同温度和pH值下的活性及其二者的储存稳定性。结果显示,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固定酶比游离酶具有更好的活性和储存稳定性。以制得的固定酶作为(R,S)-1-苯乙醇与乙酸乙烯酯酯交换反应的催化剂,分别考察了有机溶剂的种类、酶加入量、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和酰基供体对脂肪酶催化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固定酶在最佳拆分条件下的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溶剂,以0.2 mg脂肪酶催化苯乙醇和乙酸乙烯酯在10°C下的酯交换反应,在获得较高光学纯度(eep99.5%,E200)的前提下,反应54 h,苯乙醇的转化率可达到49.3%。固定酶重复使用5次后,转化率降低至46.3%,酶的立体选择性未发生明显变化。酶催化酯交换反应会生成副产物乙醛,乙醛对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研究了乙醛浓度、在乙醛存在下反应溶剂和温度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乙醛后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受到明显抑制。当乙醛浓度为0.025mol/L时,以正己烷为溶剂,40°C下利用固定酶催化(R,S)-1-苯乙醇与乙酸乙烯酯酯交换反应,此时酶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受到的抑制最小。
【图文】:

红外谱图,SEM图像,放大图


图 2.3 PPU 的 SEM 图像(B 是 A 的放大图).3 PPU 的化学结构表征聚脲分子链由脲基组成,其中的氮原子和羰基氧都可以与相邻分子链上的质子[83,84]。氢键是聚脲的一个典型特征。图 2.4 给出了 PPU 的红外谱图。从图中可PU 在 3416 cm-1处有一明显的强吸收峰,该峰波数位于 3200~3450 cm-1范围内宽,属于氢键化的 N-H 的伸缩振动,表明 PPU 聚合物中有大量胺基存在[85]。化合物中羰基峰出现在 1690~1630 cm-1处,随着羰基上取代基的增加,该吸收数位移[84]。因此判断 1641 cm-1处的峰为 C=O 的伸缩振动峰。2929 cm-1处的吸亚甲基 CH2的吸收峰,1559 cm-1处的吸收峰为仲胺基 N-H 的弯曲振动,,1235吸收峰来自 C-N 的伸缩振动[86]。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4;Q8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亚梅;孔祥正;韩慧;姜绪宝;朱晓丽;;聚脲多孔材料的简单制备及在酶固定和手性拆分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年03期

2 李世彦;朱晓丽;孔祥正;姜绪宝;;甲苯二异氰酸酯与乙二胺沉淀聚合一步法制备聚脲多孔材料及其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6年03期

3 赵彦超;陈琦;韩宝航;;微孔有机聚合物[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9期

4 张凤秀;张光先;魏世强;;乙烯对脂肪酶活力的直接作用及其机理初探[J];化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宗成中;陈冬梅;张玉冰;侯斌;蔡霞;;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核磁共振及红外光谱表征[J];精细石油化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爱军;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的克隆表达、酶学性质及其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慕洋洋;新型生物印迹脂肪酶及其在1-苯乙醇拆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2 熊龙斌;乙醛对脂肪酶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0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80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2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