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过渡金属氧族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0 04:21
【摘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其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工作电压等方面的诸多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之中。然而基于石墨的传统负极材料因为其过放性能差、倍率性能差等问题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问世之后,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高容量、高安全性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就显得尤为迫切。在众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因为理论容量高、储藏丰富、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然而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较低的首次循环效率、较短的短循环寿命严重制约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材料结构的设计出发,通过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的纳米材料,与导电材料复合以及在材料中引入缺陷等方法来提升材料的离子迁移速率和电导率,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一、多孔MnCo_2O_4纳米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以草酸作为沉淀剂,利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Mn_(0.33)Co_(0.67)C_2O_4纳米棒,将得到的前驱体置于马弗炉中在不同温度下处理,从而获得多孔MnCo_2O_4纳米棒。以所制备MnCo_2O_4纳米棒(MC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充放电循环700次后其可逆容量仍可维持在1620mAhg~(-1)(电流密度:0.4Ag~(-1))。此外,所制备的MnCo_2O_4纳米棒还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将电流密度增加至30Ag~(-1)时,其可逆容量仍可达533mAhg~(-1)。二、α-Fe_2O_(3-δ)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OOH与聚合物复合的前驱体。继而利用碳热还原的方法,以材料在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碳作为还原剂,通过部分还原材料中的Fe(III)的方法,制备了包含氧缺陷的α-Fe_2O_3纳米颗粒。氧缺陷的引入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着极大地提升,特别是在容量、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方面。在2C(2014m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400次后,所制备材料的可逆容量仍然维持在1252mAhg~(-1)。将电流密度提升至40C时,其可逆容量仍可维持在188mAhg~(-1)。三、α-Fe_2O_(3-δ)纳米结构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在考虑氧缺陷引入对于电化学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虑氧缺陷对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水热法一步制备具有氧缺陷的α-Fe_2O_(3-δ)纳米结构。该方法中,我们选择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并且加入适量丙烯酰胺作为形貌控制剂,在水热条件下通过部分还原三价铁离子的方法实现了氧缺陷的引入。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α-Fe_2O_(3-δ)纳米材料表现除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400mAg~(-1)时,充放电循环800次后其可逆容量仍高达1192.4mAhg~(-1)。四、Co_9S_8/N-C空心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首先利用室温反应合成了ZIF-67空心球,随后通过原位碳化及硫化的方法将ZIF-67转变为了Co_9S_8/N-C空心球纳米球。所制备的空心球中,Co_9S_8纳米颗粒均匀分散于N掺杂的C中,从而构成了复合的空心纳米结构。所制备的空心纳米结构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表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C(544mAg~(-1))时,充放电循环400次后,其可逆容量仍然高达784mAhg~(-1)。
【图文】:

生长机理,铜箔,纳米线,电流密度


图 1-1 CoO 纳米线在铜箔表面的生长机理。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oO nanowires on co人利用类似的方法,,成功的让 FeOOH 纳米片生长之后通过在保护气中煅烧得到了多阶层的多孔 α-F 2 C (2.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 877.7 m电流密度提升至 20 C (20.1Ag-1)时,可逆容量仍然。

前驱体,机理,电流密度,可逆容量


图 1-1 CoO 纳米线在铜箔表面的生长机理。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oO nanowires on co人利用类似的方法,成功的让 FeOOH 纳米片生长之后通过在保护气中煅烧得到了多阶层的多孔 α-F在 2 C (2.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 877.7 m电流密度提升至 20 C (20.1Ag-1)时,可逆容量仍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纳米材料[J];新型建筑材料;2000年09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4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杨丽祥,陈逢凯,张艳诚;应用前景广阔的纳米材料[J];机械工艺师;2001年07期

6 李茂山;第二届全国纳米材料及其应用会议在杭州召开[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7 杨光义,陈东,王国元,林化春,林晨;纳米材料及其前景展望[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段雪;纳米材料在化工中的应用及二维纳米材料的结构优势和应用前景[J];新材料产业;2001年01期

9 光焕竹,郝东凯,王安齐,杨陪霞,赵春梅;纳米材料的研究和进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纳米材料[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培源;过渡金属氧族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

2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10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5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85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