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属微纳结构的光异常透射特性与光学手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10:54
【摘要】:当入射光照射在金属微纳结构的表面时,在金属表面将产生自由电子并与入射光相互耦合,最终形成一种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近场电磁波,即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SP可以分为不可传播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LSP)和可以传播的表面等离激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基于LSP和SPP特性设计的金属微纳结构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功应用于生物分子探测、集成光子芯片、太阳能电池、光存储等领域。本论文主要采用有限元方法(FEM)模拟仿真、分子自组装技术和倾斜角沉积技术,设计金属微纳米孔阵列研究其透射特性,制备金属手性微纳结构并研究其手性机制,通过引入石墨烯微纳结构将生物分子手性信号从紫外波段诱导至微波波段。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设计了 X形金属纳米孔阵列,并研究了其光异常透射(EOT)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其透射光谱上可以明显观察到多个透射峰,通过分析电场分布发现,这些透射峰是由于纳米孔的LSP共振、金属膜上表面SPP共振和纳米孔阵列中的Fabry-Perot共振引起的。除了X形金属纳米孔阵列的结构参数,X形金属纳米孔阵列的透射特性强烈地依赖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用于设计可调谐滤波器,并且有助于理解共振EOT现象。2、本文提出了菱形金属纳米孔阵列结构,并研究其EOT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入射光照射在菱形金属纳米孔阵列时,在菱形金属纳米孔阵列两边形成非共振电磁耦合,从而获得了宽频EOT现象和局域电场增强。此外,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和菱形金属纳米孔阵列的结构参数,可以调节非共振EOT的透射强度。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用于设计宽频滤波器,而且有助于理解非共振EOT现象。3、应用倾斜角沉积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简洁的金属手性微纳结构制备方法。主要通过控制基底方位角和沉积时间,在自组装单层聚苯乙烯(PS)纳米球阵列上,制备出两片不同的厚度银纳米片,组成L形Ag纳米结构(LSANs)。实验结果表明,LSANs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展示出强烈的光学手性。随着两片银纳米片厚度差的增加,LSANs的圆二色性(CD)光谱的强度逐渐增强,共振峰逐渐红移。使用不同直径PS纳米球阵列为模板,制备出的LSANs同样具有上述特性。有限元数值计算表明,LSAN中的两片Ag纳米片可以提供交叉电偶极子,其厚度差可以提供光学相位差,进而产生CD。本研究不仅提出了一个简洁的金属手性微纳结构制备方法,而且有助于理解CD的产生机制。4、本文理论地分析了透射矩阵T,并提出由旋转纳米缝-纳米棒阵列(TNNAs)构成的手性金属纳米结构。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T++和T--光谱在同一个共振波长处,分别展示透射峰和透射谷,进而产生较大的CD信号。同时,T+和T+-光谱在同一个共振波长处,分别展示透射谷和透射峰,进而产生较大的AT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同一共振波长处,CD信号和AT信号同时达到最大幅值。此外,通过改变TNNAs的结构参数也可以调节CD信号和AT信号。这些结果有助于设计负折射率介质和完美偏振转换器。5、本文中提出了一个被金属膜分离的旋转金属纳米棒阵列(TNMF)。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除了原有的直接耦合模式,一个间接耦合模式出现在TNMF的CD光谱中。按照等效LC震荡电路,在金属膜两边的金属纳米棒阵列可以分别被看作为一个接收器和一个发射器。通过改变TNMF的结构参数,发现直接耦合模式的CD信号强度单调变化,不能用阻抗匹配来解释;间接耦合的CD信号强度可调节至最大,可以用阻抗匹配来解释。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用于设计新颖的手性纳米结构,而且证明了间接耦合机制也可以产生CD信号。6、本文理论地说明诱导CD是由于手性分子和微纳结构之间的等效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交叉耦合引起的,并提出一种更为可靠地电磁衰减系数。为了证明这种电磁耦合理论,石墨烯被引入微纳结构,并且设计了具有高阶杂化模式的对称内切石墨烯双环阵列(IGDAs)。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IGDAs超高阶共振可以将生物分子CD信号从紫外波段诱导至微波波段,其最大增强因子可以达到4个数量级。成熟的微波技术将更容易探测这种诱导CD信号。此外,仅仅通过改变IGDAs的费米能级就可以调节诱导CD信号,不需要从新制备IGDAs。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子,电磁耦合仍然存在。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有助于设计动态手性传感器,进而用于生物检测或化学分析中。
【图文】:

酒杯,表面等离激元,光学,光学波导


早在约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己经制作出了一些具有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的生活逡逑用品,例如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酒杯。在英国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酒杯,逡逑莱格拉斯酒杯(Lycurgus邋cup),如图1-3所示。莱格拉斯酒杯是一件奢华的镂空逡逑雕花玻璃酒杯,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和典雅。除此之外,其更蕴含着表面等离激元逡逑特性。在白天自然光的照射时,莱格拉斯酒杯整体呈绿色;在晚上黑暗的条件下,逡逑将光源放进莱格拉斯酒杯内部时,整个莱格拉斯酒杯呈红色。后来研宄发现,当逡逑3逡逑

亚波长,矩形孔,零级,透射光谱


逦when邋e邋=】逡逑kx逡逑图1-8空气、电介质以及金属/空气界面SPPs的色散曲线[28]逡逑Fig.邋1-8邋Dispersion邋curves邋for邋air,邋dielectric邋medium,邋and邋an邋SPP邋on邋the邋interface邋between邋air邋and逡逑metal逡逑在图1-8中,电介质的色散关系线和金属/空气界面上SPPs的色散关系曲线逡逑有一交点,说明通过引入电介质可以提供一个附加相位,,使得动量匹配。这与奥逡逑托装置中使用的衰减全反射原理相似。其中一个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在金属表面逡逑放置电介质棱镜提供附加相位,使得动量匹配产生SPPs。另一个方案是通过引入逡逑光栅结构,应用光栅的周期特性提供附加相位,使得动量匹配产生SPPs。逡逑1.3光异常透射研究进展逡逑1.3.1光异常透射研究的意义逡逑1998年,T.邋W.邋Ebbesen教授首次研宄周期性亚波长矩形孔的光学透射。他逡逑发现当金属孔的尺寸比入射光波长小时,金属孔阵列可以表现出奇异的光学透射逡逑率[34]。金属孔阵列的光学透射率明显超过了金属孔和总面积的百分比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庆峰;李敬;汪尔康;;基于高分子聚合物及毛细玻璃管的固态单纳米孔通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8年06期

2 李志;刘丽萍;房真;郗冬梅;;固体纳米孔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8年06期

3 卓丽霞;王莹;张春萍;段静;张亚妮;;α-溶血素的表达及其纳米孔的制备[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年01期

4 张献;;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质的研究新突破[J];世界复合医学;2016年01期

5 孙鑫;冯敏;王斌;曹学伟;王玉芳;;非对称领结型纳米孔阵列的光透射特性(英文)[J];光散射学报;2016年03期

6 刘雪;;纳米孔生物技术的新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年23期

7 林星星;吴纲;杨武;;硅纳米孔结构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阴笑弘;朱新宇;顾菁;张欣;朱志伟;邵元华;;纳米孔分析化学[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9 王瑜玉;;Xe离子导向穿过PC纳米孔箱(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8年00期

10 程筱军;徐军明;;纳米孔模板的透射电镜观察[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璐;Osamu Terasaki;车顺爱;;纳米孔材料的电子晶体学结构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电子晶体学分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牛延慧;于文彬;覃宗华;万泉;;纳米孔二氧化硅吸附金属离子的实验探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3 孙鑫;冯敏;王斌;曹学伟;王玉芳;;非对称领结型纳米孔结构的透光特性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5年

4 朱在稳;孙春凤;张旋;林丛宾;赵雪芹;颜佳伟;毛秉伟;;基于玻璃纳米孔磷脂双层膜中的单离子通道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康旭;赵雷;段先健;李振华;李远兵;李淑静;;纳米孔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的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曹炳阳;胡帼杰;;聚合物熔体在纳米孔中流动特性的实验和模型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夏帆;;基于纳米孔在复杂基质中的核酸和小分子双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2分会:分离分析及微、纳流控新方法[C];2014年

10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雍黎;他要让基因测序飞入寻常百姓家[N];科技日报;2017年

2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3 张盖伦;纳米孔电池或让储能元件最小化[N];科技日报;2014年

4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5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6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洪峰;高军:“我相信创新和科技可以带来奇迹”[N];中国建材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李宏乾;一项突破传统的技术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霞;2014,那些值得我们期待的科技突破[N];科技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郭伟 周洁;2014,科技或许这样影响生活[N];河北日报;2014年

10 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雷鸣 周圆;新型探针材料可快速检测贫血症[N];科技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伟;纳米孔在DNA及蛋白质分子检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2 王勇凯;金属微纳结构的光异常透射特性与光学手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章寅;固态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设计制造及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4 吴淑静;镁纳米孔的制备及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5 吴宏文;纳米孔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在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6年

6 谭生伟;功能化氮化硅纳米孔传感器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巩运兰;规则纳米孔结构阳极氧化铝薄膜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富笑男;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金/铜复合体系的制备、结构与场发射特性[D];郑州大学;2006年

9 孙玉兵;纳米孔对铀(Ⅵ)在水—矿物界面吸附和解吸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周凤羽;基于生物质的纳米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煌;MoS_2纳米孔生物分子检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邵爽;基于氧化铝纳米孔膜构建的高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莉;响应性聚合物刷修饰纳米孔开关效应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琰;基于ARM的纳米孔单分子检测系统设计[D];东北大学;2015年

5 赵小彬;有序钼基化合物异质界面的构建及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张春萍;α-溶血素纳米孔突变体的制备[D];西北大学;2014年

7 成丹;基于环糊精适配体的药物分子纳米孔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8 魏珂珂;纳米孔单分子技术在卟啉质子化和卟啉—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9 牛爱华;环糊精适配体与蛋白质纳米孔的相互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10 王毅;纳米孔LaMO_3(M=Co、Fe)的制备及催化CO氧化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88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88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