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硅基InSb薄膜外延集成生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11:17
【摘要】:在已知的所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中,InSb具有最高的电子迁移率和最小的能带间隙。因为这些特性,InSb基材料特别适合用于红外探测器,高速器件和磁性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本文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方法在Si(111)衬底上创新性的使用超薄Bi(001)薄膜作为缓冲层生长制备了异质外延InSb薄膜,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InSb薄膜的表面形貌与结晶质量。通过优化生长条件,对InSb薄膜单一极性控制生长及初始形核阶段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InSb薄膜的光学性能与电学性能也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我们利用MBE技术,在Si-(7×7)的表面生长得到结晶质量良好且面内晶格与InSb(111)晶格(晶格常数4.57?)相匹配的Bi(001)薄膜。该Bi(001)薄膜可用来作为生长In Sb薄膜的缓冲层,并且通过STM和XRD表征了Bi(001)薄膜的形貌及晶体结构,为接下来生长InSb(111)薄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通过分子束外延的方法,在晶格和InSb(111)严重失配的Si(111)衬底进行InSb(111)薄膜的原位制备方法,薄膜制备过程的生长机制方面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工作。我们在生长得到的Bi(001)薄膜的基础上,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生长得到结晶质量良好,表面光滑的InSb(111)薄膜。InSb(111)薄膜表面非常平整,有大尺寸台阶出现,并且我们得到了InSb(111)-(2×2)再构原子分辨图片。随着InSb薄膜厚度的增加,InSb薄膜结晶质量越来越高,InSb薄膜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对不同厚度的InSb薄膜进行了光电相应测试及霍尔测试。300K下300nm InSb薄膜迁移率为1.7379×10~3cm~2/V·s。3.在得到较高质量InSb(111)薄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InSb(111)薄膜的单一极性生长模式,并且对InSb薄膜在外延生长过程中的形貌演化进行了研究。我们通过优化生长方式,随着生长温度的增加,我们分别得到了InSb(111)薄膜(2×6)再构和(2×2)再构,证明我们得到InSb薄膜为单一极性薄膜。并且,随着生长温度的增加,薄膜表面由室温下的三维岛状生长模式变为二维层状生长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庆华;;具有增强对比度层的Y_2O_3Eu透明CRT薄膜屏[J];发光快报;1987年03期

2 R.Swanepoel;钟国林;;仅由波长测量来确定薄膜的折射率和厚度[J];国外计量;1987年01期

3 Keiko Kushida,陈焕林;c轴取向PbTiO_3薄膜的压电效应[J];压电与声光;1988年02期

4 万德锐;卢玉村;曾家玉;冯健清;;薄膜断面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2期

5 吴绍吟;;透明绝热薄膜[J];广东化工;1988年04期

6 同舟;;汽车用安全玻璃[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07期

7 ;革新与发明[J];今日科技;1988年02期

8 倪家生;;国外聚氟乙烯薄膜的加工技术[J];浙江化工;1989年02期

9 Т.Н.ШУШНОВА,王建荣;带薄膜层的合纤丝织物连接强力的预测[J];国外纺织技术;1999年02期

10 张德胜,顾瑛,韩孝勇,孙怀安,华桂芳;“金属薄膜层附着性”试验方法[J];微电子技术;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平;马瑞丽;陆军;;(Polymer/LDuHs)_n组装超薄膜层周期的小角XRD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多晶(粉晶)衍射分会[C];2016年

2 李政杰;吕伟;李宝华;康飞宇;杨全红;;片状锡在石墨烯薄膜层间纳米空间的限域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C];2014年

3 张向军;;近壁面纳米液晶薄膜层的粘弹性行为与边界润滑[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乃千;薄膜织物变身“防化服”[N];中国国防报;2017年

2 ;液用高稳定高阻隔复合软包装[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巍;柔性基底上金属薄膜的力学和微结构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2 刘文朋;基于薄膜声波谐振器的生物化学分子检测与操控[D];天津大学;2017年

3 欧黎;单片微声薄膜射频信号处理器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毕美;铁磁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其高频磁响应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冯玉;BiFeO_3薄膜的应变调控与超薄膜生长[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6 董宇晨;铜锡硫薄膜材料与光伏器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7 李宁;MoSe_x和WS_2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苑红磊;界面对薄膜自旋相关的磁性和输运特性的调控[D];东南大学;2016年

9 吴志威;Cr-Si-C-N薄膜结构及其在水环境中摩擦与腐蚀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10 黄安平;反应溅射沉积高介电Ta_2O_5薄膜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万顺;二硫化钼薄膜的制备及其光探测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余尤;基于交换偏置调制的高频软磁薄膜[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明洋舟;红外硅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苟?豪;Metal/SiO_x忆阻薄膜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张忠阳;硅基InSb薄膜外延集成生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孙赫;锂离子固态电解质钛酸镧锂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张新娜;非晶碳和氧化钆薄膜的阻变特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寅辉;纳米尺度HfO_2薄膜膜厚准确测量方法研究及标准物质研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9 肖华;BaTi_2O_5薄膜的制备与掺杂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杨振;室温下射频溅射制备AZ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8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88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e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