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薄膜的设计、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17:29
【摘要】: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和伤害,因此研制对有毒有害气体实时快速检测的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自石墨烯发现以来,由于其极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学特性,对气体分子具有出色的室温检测能力。但是单一的石墨烯作为气体传感器敏感材料时,受制于本征褶皱和电子累积效应,存在响应不饱和、恢复困难和选择性差等不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制备了基于叉指电极的多种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复合增强型敏感薄膜气体传感器,分别从优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导电聚合物复合薄膜制备工艺、研制rGO-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三元复合气体敏感材料、完善氧化石墨烯(GO)热还原物理化学机制和改进rGO薄膜物理结构形貌等方面进行研究,展开了一系列敏感材料制备、结构特性表征和气敏性能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机理分析。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利用共喷混合法制备了rGO-聚(3-己基噻吩-2,5-二基)(P3HT)复合薄膜氨气(NH_3)传感器,实现了rGO水分散液与P3HT氯仿溶液,不互溶材料之间的“准气态”分散复合。表征结果显示复合薄膜形成了独特的疏松状绵体结构,rGO和P3HT之间有较强的π电子共轭作用。NH_3的气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rGO-P3HT复合薄膜由于丰富的接触界面,更容易形成π电子共轭系统和p-n异质结,能显著改善单一材料的电导率和电子传输性能,因此复合气敏薄膜传感器具有明显改善的响应度、灵敏度、重复性、响应恢复速率和选择性等室温气敏性能。2.利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rGO@氧化锡(SnO_2)-聚苯胺(PANI)复合材料,并旋涂成膜,研究了复合薄膜传感器对NH_3的敏感特性和响应机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材料之间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拓宽的能带间隙。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材料中,rGO@SnO_2(rGOS)与PANI纳米纤维之间相互锚定,具有稳定的物理结构。薄膜形貌分析结果表明,rGOS-PANI复合薄膜具有多孔结构,并且引入rGOS以后能获得更细的PANI纳米纤维,产生更大的比表面积。因此相比于单一rGOS和PANI传感器,复合薄膜NH_3传感器在恢复时间、重复性和灵敏度等性能方面表现出较大优势。此外通过噪音理论拟合推算出复合传感器检测极限达到69 ppb,而单一PANI传感器检测极限为803 ppb,进一步表明rGOS的引入能极大地增强复合薄膜传感器的NH_3敏感特性。3.利用气喷热还原工艺制备并研究了rGO/二氧化钛(TiO_2)分层复合薄膜传感器对甲醛的气敏响应特性。通过光谱分析,热还原后的rGO与TiO_2之间产生了钛-氧-碳(Ti-O-C)化学键合。利用扫描电镜发现了GO在热还原过程中的分裂行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石墨烯负的热膨胀特性,热处理在有效去除GO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同时,会产生碳原子片层收缩应力,不断累积的应力会沿着网格表面缺失的碳原子空位撕扯,导致碳原子片层断裂分离。TiO_2纳米颗粒作为碳原子层的支点,可以抑制rGO的分裂行为。经过测试,单一rGO传感器电阻为19.78 kΩ,复合传感器电阻为1.27 kΩ,因此TiO_2能有效保持碳原子层良好的导电特性。通过对0.1 ppm-0.5 ppm甲醛的室温检测,复合薄膜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气敏响应特性。此外通过rGO/TiO_2(rGO在上)和TiO_2/rGO(rGO在下)分层复合薄膜的对照实验,分析验证了TiO_2的气敏响应作用机制。结果证明TiO_2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和物理支撑作用共同改善了rGO/TiO_2分层复合薄膜对甲醛的气敏特性。4.利用水热法制备了rGO-TiO_2复合薄膜,研究了TiO_2对rGO薄膜物理形貌的影响,并对复合薄膜的NH_3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GO在含氧官能团去除的过程中,可以与水解生成的TiO_2形成Ti-O-C键,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形貌分析结果显示,TiO_2的引入能获得多孔结构的rGO薄膜。然而不同的TiO_2掺量会影响复合传感器的NH_3气敏特性,在10 ppm浓度NH_3下,其中GO与钛酸四异丙酯(TTIP)质量比为1:96制备的rGO-96TiO_2复合薄膜传感器具有最优的气敏性能,响应度达到-1.7,恢复率为100%,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14 s和304 s。相比于单一rGO传感器,复合薄膜传感器改善的NH_3气敏性能主要得益于水热反应中水解生成的TiO_2修饰了rGO的物理结构形貌,增大了体系比表面积,增多了气体分子活性吸附位点。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11;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苑;;中科院二硫化钼/类金刚石碳复合薄膜研究获系列进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11期

2 魏少华;吴小军;杜凯;易勇;尹强;;笼型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及性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3 李志明;贾耀;张雅婷;毕忠杰;邓学良;翟燕;;滑石粉对聚酰亚胺/二氧化锆复合薄膜的影响[J];山东化工;2017年13期

4 张蓉佳;况杰;张莹莹;邹凯然;马明凯;顾继友;张彦华;;聚乙烯醇/淀粉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6年08期

5 孙俞;程逵;翁文剑;林军;王慧明;;二氧化钛/氧化锌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S1期

6 韩文松;;聚酰亚胺/凹凸棒土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常振军;陈师;白璐;郭树远;王宇;宋天佑;;高导电纳米银/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3年12期

8 石敏;顾仓;许育东;王雷;苏海林;王云龙;齐三;袁琳;;无铅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9 董云飞;蒋里锋;俞娟;王晓东;黄培;;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6期

10 翁凌;闫利文;景伟;龚忠良;;碳化钛/聚酰亚胺高介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学与黏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广昊;;高分子半导体复合薄膜垂直相分离分析新技术[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2 王昊;陈双俊;张军;许仲梓;;LDPE/POE/SmBO_3复合薄膜材料表面蚀刻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密永娟;欧军飞;杨生荣;王金清;;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晓光;刘愉快;姚一平;;BiFeO3/La5/8Ca3/8MnO3复合薄膜的巨磁介电效应及高低电阻态转换行为[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赵巍;贾震;鄂磊;雅菁;刘志锋;;浸渍提拉法合成钛酸铋/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6 高学文;;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晶点解析[A];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研讨推广会暨塑料包装委员会第六届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旭;刘爱荣;钱东金;;碳纳米管-聚紫精复合薄膜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周生洋;牛奔;钟淦基;李忠明;;全降解原位纤维化网络复合薄膜形态调控与阻隔性能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 高分子加工[C];2015年

9 潘月秀;余瑞莲;石松;冯志海;;多联吡啶/过渡金属离子自组装复合薄膜材料[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10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刘克波;赵惠东;张传国;;γ—射线辐射对尼龙6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林;新型陶瓷复合薄膜研制出[N];广东建设报;2009年

2 成远发;复合薄膜的固化管理[N];中国包装报;2007年

3 李建国;多层共挤复合薄膜成为发展新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6年

4 单仁;复合薄膜基材的品种及性能[N];中国建材报;2006年

5 ;如何获得挺性好的复合薄膜[N];中国包装报;2002年

6 高学文;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应用及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2年

7 黄虹 龚晓燕;我国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工艺日趋成熟[N];中国包装报;2003年

8 陈昌杰;聚乙烯醇在复合薄膜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9 记者 郭新秋、刘文波;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在大连诞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10 赵世亮;复合薄膜的曲率与材料的热收缩率差异[N];中国包装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标;石墨烯基纳米复合薄膜的设计、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赵小佳;PVDF基有机复合薄膜的介电储能性能及其松弛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朱朋;基于含能复合薄膜的非线性电爆换能元[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侯亚奇;二氧化钛及其复合薄膜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区定容;纳米复合薄膜的近场光学性能[D];清华大学;2004年

6 吴战鹏;具有高反射和高导电特性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7 林保平;含硅聚酰亚胺及其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D];东南大学;2005年

8 游冠军;以氧化铋为基质的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超快光物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唐立文;溶胶凝胶法制备银—钛酸铅复合薄膜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郭玉;二氧化钛薄膜的掺杂、复合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2 吕纯;BMT/PZT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郑玉娟;Bi_(1-x)Er_xFe_(1-y-z)Mn_yCo_zO_3-Co_(1-α)Mn_αFe_2O_4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多铁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4 张恒;铝合金表面磁控溅射Ti/TiN/TiCN复合薄膜工艺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5 李欣欣;铋基氧化物复合薄膜的制备与铁电光伏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6 彭攀瑞;电场驱动构建有序聚合物微纳米复合材料[D];江汉大学;2017年

7 张冰;等离子体辐照提高纳米银/二氧化钛复合薄膜光催化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8 何立敏;聚偏氟乙烯基多铁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9 夏乾善;碳化钛/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10 吕笑松;多铁性复合薄膜的磁电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93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93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3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