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属氧化物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16:32
【摘要】:锂硫二次电池由于高的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且其重量能量密度(2600 Wh/kg)是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的3~5倍,以及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672 mAh/g),因此成为目前全世界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容量大小,同时也是评价电池性能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金属氧化物提供的金属-氧键能够有效阻止多硫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进而提高活性物质硫的有效利用率,加强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结构的氧化物尺寸小,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时,不仅使得锂离子的迁移时间缩短,还能在锂离子脱嵌时内应力得到有效缓解,相应地增加锂硫电池循环性能,延长循环寿命。此外,多孔结构材料的氧化物表面积较大,有很多空隙,使得电解液容易通过进入到纳米结构的材料中。基于金属氧化物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载体的重要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多孔中空核壳SnO_2/S、中空TiO_2/S、和中空Mg_(0.6)Ni_(0.4)O/S的制备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C球为模板,以SnCl_2·2H_2O为原料,通过溶剂热反应制备出中空核壳SnO_2纳米微球,再结合液相渗入法和熔融-融合法得到SnO_2/S复合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A)测试手段对复合物进行形貌、结构及不同组分含量确定的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方法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的S电极,中空核壳SnO_2/S复合物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不仅有较高的库伦效率,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留达到92%(单独S电极的容量保持率仅有25.2%)。此外,SnO_2能够加强单质S的电子导电性,还能有效阻止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有效缓解了锂硫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2)以C球为模板,结合溶剂热反应制备出中空结构的TiO_2,并通过液相渗入法和熔融-融合得到TiO_2/S复合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A)测试手段对复合物进行形貌、结构及不同组分含量确定的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方法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中空TiO_2/S复合物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在35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留达到89%。说明,TiO_2能有效阻止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有效缓解了锂硫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3)以Mg(AC)_2·4H_2O,Ni(NO_3)_2·6H_2O为主要原料,通过溶剂热反应和模板移除,制备出中空Mg_(0.6)Ni_(0.4)O纳米球,再经液相渗入和熔融-融合得到Mg_(0.6)Ni_(0.4)O/S复合物。利用扫面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A)测试手段对复合物进行形貌组成及不同组分含量确定的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方法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中空Mg_(0.6)Ni_(0.4)O/S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时,在电流密度为200 m A/g的条件下,经过65次循环,其容量仍能高达912 mAh/g;在电流密度为4000 m A/g时,经过500次循环后,其可逆容量仍能保持在174.5 mAh/g,容量保持率达77%,库伦效率也在95%以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表明,Mg_(0.6)Ni_(0.4)O不仅能够缓解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合物在电解夜中的溶解,更能说明中空Mg_(0.6)Ni_(0.4)O/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图文】:

示意图,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8+e-+Li+→Li2Sn(1≤n≤8) i→Li++e-(i+S8→Li2Sn(1≤n≤8) (电过程即锂离子的脱出过程,,就是多硫化锂氧化为单≤n≤8)。电极电化学反应过程如下:i2Sn→S8+e-+Li+(1≤n≤8) (i++e-→Li (i2Sn→Li+S8(1≤n≤8) (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将会造同时产生的具有绝缘性的硫化锂也会影响电池的电化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42]。

金属氧化物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单质S、SnO2和SnO2/S复合物的XRD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2;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晶晶;李彬;李松梅;刘建华;于美;;锂硫电池正极用硫/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5年10期

2 罗晓华;余瑞芳;;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14年02期

3 王维坤,王安邦,曹高萍,杨裕生;锂电池用正极材料多硫代苯的电化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4 王韶华;;锂硫电池正极硫碳复合材料[J];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13期

5 徐美玲;王新慧;任引哲;;锂硫电池硫正极反应机理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5年04期

6 杨蓉;邓坤发;刘晓艳;曲冶;雷京;任冰;;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研究现状[J];化工进展;2015年05期

7 辛培明;金波;侯甲子;严庆光;钟晓斌;王环环;高凡;;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5年04期

8 黄勇;邓坤发;王黎晴;吕梦妮;任冰;;导电聚合物/硫复合材料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5年08期

9 卢海;李涛;王金磊;易大伟;赖延清;;锂硫电池硫正极粘结剂的比较研究[J];化学通报;2017年10期

10 王钊;赵凯森;孙宇;周丹;谢海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分子科学学报;201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培明;金忠正;金波;;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2 李伟;王荣顺;王佳伟;孙立群;袁峰;;锂硫电池聚并苯/硫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平平;张小玲;杨文;;氮掺杂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4 叶欢;张帅锋;杨春鹏;张娟;杜文成;殷雅侠;郭玉国;;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童圣富;;锂氧电池正极材料及反应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6年

6 曹余良;艾新平;杨汉西;;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毛艳;王琪;徐桂良;黄令;李君涛;孙世刚;;锂硫电池膨胀氧化石墨/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维坤;王安邦;曹高萍;杨裕生;;锂电池用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孔令波;刘之菊;詹晖;詹才茂;周运鸿;;锂电池正极材料六硫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陈森;韩恩山;卢敏;张广泉;许寒;;Zn~(2+)掺杂对Na_(0.67)Ni_(0.33)Mn_(0.67)O_2的影响[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秘书长、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 张江峰;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持续增长[N];中国工业报;2018年

2 王松林 章杰;开发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N];铜陵有色报;2010年

3 朱文平;青藏高原第一条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N];人民政协报;2011年

4 记者 解丽娜;青藏高原第一条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N];青海日报;2011年

5 刘菁 郭远明;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空间广阔[N];国际商报;2004年

6 李小平;赣锋锂业介入三元正极材料领域[N];证券时报;2011年

7 杨文江 王满庆;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研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2年

8 ;LR6电池更经济[N];中国质量报;2002年

9 ;LR6电池更经济些[N];中国质量报;2003年

10 ;锌-空气电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丽丽;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高然;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16年

3 成娟娟;锂硫电池多孔金属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张凯;锂硫电池正极改性、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孙福根;锂硫电池硫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卢松涛;石墨烯改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龚志杰;硫/多孔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王久林;二次锂电池用含硫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9 申永强;铁基氟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10 陈飞彪;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梅;金属氧化物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8年

2 唐豪;锂硫电池硫正极、隔膜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徐从胜;含氮碳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金月;钠离子电池锰酸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于龙;几种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D];新疆大学;2004年

6 冯嘉妮;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郝亚晋;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李福桥;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隔膜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侯雅萍;新型锂硫电池正极载硫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10 吴清真;镍锌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95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95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