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Au、Au-Ag纳米结构制备及其近红外光热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26 23:24
【摘要】:Au纳米材料由于其在可见-近红外区的等离子体共振(LSPR)特性,在分析检测、催化、纳米器件以及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其LSPR特性引发的热效应,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然而,通常Au纳米粒子的LSPR峰位处于520 nm左右,对活体组织的穿透能力较差,这严重地限制了光热转换效率。为了提高Au纳米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人们设计了Au纳米粒子组装体。由于Au纳米粒子间的耦合作用,其LSPR峰宽化且发生明显红移,到达近红外区。研究发现,近红外LSPR的金纳米粒子组装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光热转化效率,在肿瘤的治疗中有更好的效果。基于此,本论文将制备基于Au的新型纳米结构,研究其光热效应,并将其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Au、CdSe纳米粒子为研究对象,以Triton X-100为乳化剂,Au纳米粒子己烷溶液为油相,采用水包油(O/W)微乳法,组装成Au纳米粒子组装体,然后将其分散在硫氰酸铵的丙酮溶液中,通过硫氰酸根对Au纳米粒子表面配体的取代,获得了Au新型纳米结构—中空“纳米碗”。将Au、CdSe混合纳米粒子己烷溶液为油相,采用水包油(O/W)微乳法,实现了Au、CdSe纳米粒子混合组装,希望能够用于肿瘤细胞的光热治疗。(2)以Au“纳米碗”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了其光热转化效应及其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在优化条件下,Au“纳米碗”的光热转换效率达到41.7%;在较高功率密度(2.5 W·cm~(-2))下,加热冷却四个循环之后,光热效果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毒性实验中,Au“纳米碗”浓度低于0.2 mg·cm~(-3),对HeLa细胞毒性很低(细胞存活率高于78%),然而,经光照处理后,HeLa细胞存活率低于20%,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3)以界面限域刻蚀技术,通过刻蚀Ag纳米立方体,获得了AuAg“纳米杯”。经巯基聚乙二醇修饰后的AuAg“纳米杯”,在808 nm激光的照射(1.5 W·cm~(-2),0.2 mg·cm~(-3))下,其温度能达到49.7℃;在较高功率密度(3 W·cm~(-2))下加热冷却四个循环之后,温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较低浓度下(0.1 g·cm~(-3)),HeLa只有50%的存活率。光照处理后,HeLa细胞存活率超过25%。
【图文】:

示意图,材料,示意图,纳米结构


质晶体[37-39]或复合材料(如 Au 和半导体纳米材料[40, 41]等)可化学性质,如催化[42, 43]、纳米器件[44]、生物医学[45]、光电子学]等各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人们一直尝试开发新型功能科研领域的进步发展。纳米结构米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众多领域中具有潜在的们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和设计合成高构,通过控制它们的几何形态、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来提高其米材料与实心金纳米材料相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效的提目前,已开发多种组装方法制备不同形貌 Au 纳米材料,如壳1]、笼状[52, 53]、杯状[54]或环状[55, 56]等。以下为不同 Au 纳米结构o 模板法制备 Au 纳米壳

放大倍数,纳米粒子,壳体,多孔隙


Au、Au-Ag 纳米结构制备及其近红外光热效应程,当溶液中不含 NaBH4时,酸性条件下 AuCl4时形成 Au 壳,壳体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向外的生 纳米粒子和 HAuCl4的置换过程逐渐增加,由于 C导致形成了多孔隙的金纳米壳。在 HAuCl4的量不 H+持续氧化成 Co2+;当溶液中存在 NaBH4时,该l4先被 Co 纳米粒子还原,随后被 NaBH4还原。多的腔内,将 AuCl4 还原成 Au。因此,空心金壳作和 AuCl4 的还原。在 BH4 过量时,壳体向内生。如果 HAuCl4过量,固体纳米颗粒会作为种子继会变成实心球,这一反应过程较复杂,反应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1;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雪娇;赵丽丽;纪小会;杨文胜;;种子生长法制备Au-Ag纳米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6期

2 大久保泰邦;大熊茂雄;周延坤;;日本南九州北萨Au-Ag矿化地区重-磁模型[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9年01期

3 刘超;张坤;孙祺;牟海维;;基于Au-Ag复合膜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理论仿真研究[J];光学仪器;2012年03期

4 刘友婴,李望,展振宗,陈国平;Au-Ag系统的扩散系数及其扩散激活能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3年04期

5 张艳萍;胡建强;;核壳型Au-Ag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表征[J];广东化工;2013年07期

6 吴国元,刘大春;Au-Ag合金真空蒸馏分离的理论探讨[J];黄金;2005年02期

7 曲晓明,张绮玲,侯增谦,许远平,李金忠;川西农都柯火山岩型低温热液Au-Ag多金属矿床的特征与成因[J];矿床地质;2001年03期

8 王梅;姚建林;顾仁敖;;Au-Ag合金纳米粒子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8期

9 朱秋霞;程自强;梁珊;郝中华;王取泉;;Au-Ag复合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其等离激元共振吸收特性[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3期

10 张康侯;陈亮维;尹俊美;陈藜莉;谢明;符世继;;Au-Ag-Y三元系富Au-Ag区域(Y≤34at%)的700℃等温截面[J];贵金属;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红;张宗慧;狄俊伟;;基于Au-Ag合金纳米粒子的无试剂汞传感器[A];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2 M.Blosi;S.Albonetti;F.Gatti;G.Baldi;M.Dondi;;Au-Ag纳米粒子在陶瓷油墨中作为红色颜料应用于数码装饰[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邱凯;张兰春;;二氧化钛纳米带负载Au-Ag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下)[C];2015年

4 熊伟;刘善堂;;单分散Au-Ag合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2分会:纳米表征与检测技术[C];2014年

5 司国丽;刘兵;韩景漫;马占芳;;三角形Au-Ag复合纳米框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郑石基;张忠坤;钟宏;柏中杰;胡文俊;;西藏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Au-Ag矿物形成条件与成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7 冯宇华;陈虹宇;;通过配体调节界面能量合成Au-Ag异质纳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左园;闫森;赵甲;张颖;;Au-Ag双金属复合纳米材料可控合成及硫离子传感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6年

9 张U,

本文编号:2602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02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