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声超构材料的声轨道角动量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27 04:51
【摘要】:近年来,声学超构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声学超材料以亚波长尺寸的结构为基本单元,能够实现传统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如密度各向异性、负的质量密度、负的弹性模量等。声学超构材料在波形操控领域的作用十分显著,能够实现对入射声波阵面的自由控制,以获得所需要的目标声场,这极大地丰富了对声波的操控能力。基于此,研究者已经设计出了大量的声学器件来完成对声场的调控。声学超构材料有着广阔而诱人的应用前景,例如,声学负折射率材料的设计,声波单向传输的实现和声学隐身衣的发明等。另一方面,对声学轨道角动量的探索日益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声学螺旋波,其波阵面将呈现出螺旋式的扭曲,扭曲程度用拓扑电荷数来表征。对于声学螺旋波,仅用频率、幅值、相位这三个维度已经不能完整地描述这种声波的基本特性,必须引入轨道角动量这个新的维度。作为一个全新的自由度,声学轨道角动量为自由操控声波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对声学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声学螺旋波能够作为声镊子,以实现对粒子的准确局域控制;利用声螺旋场中的声辐射力,能够实现对粒子的非接触推拉操控;利用声学螺旋场中的声扭矩,能够实现对物体的非接触式旋转操控等。这些例子说明,对声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阶段,基于声学超构材料已实现的对声波的操控,包括各种特殊声学透镜的设计、声学隐身及声学幻像的实现等,大部分都仍然局限于对仅携带线性动量的声波进行控制。本文利用声学超构材料的独特声学特性以及亚波长的几何优势,在实现对声波的线性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对声波角动量的自由操控。此外,本文将声学轨道角动量作为全新的自由度扩展在声学通信系统中,提出了基于声轨道角动量的多路复用技术中。本文对声学超构材料和声轨道角动量的结合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回顾了声学超构材料的研究背景,介绍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并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介绍了声学超构材料和声学螺旋波的相关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第二章中,本文将首先介绍声学轨道角动量和声螺旋波的物理概念,以及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其次,简要介绍产生声螺旋波的传统方法:主动式声学相控阵方法和被动式螺旋厚度结构法,并对比说明了传统方法的固有缺陷。为了解决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利用结构对声波的衍射原理,提出一种利用超薄的亚波长螺旋裂缝耦合型的声学超表面,用以产生宽频带、拓扑阶数稳定的声学螺旋波。通过所设计的螺旋裂缝结构,可以有效地将具有均匀相位分布的入射平面声波转化为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声学螺旋波,使其具有螺旋扭曲的等相位面分布。通过改变超表面结构中的螺旋裂缝的数目,在理论和实验中,我们实现了自由地产生具有不同拓扑阶数的声螺旋波。同时,我们展示了该超表面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效果,证明了该螺旋裂缝耦合结构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宽频带的工作特性。此外,所设计的螺旋裂缝型结构产生的声螺旋波能够在沿传播方向的长距离范围内保持其拓扑阶数稳定不变,这种拓扑阶数的空间稳定性在实际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本文将首先介绍利用声学杂化共振原理所设计的透射型声学超表面,并展示利用这种超表面来产生沿特定预设轨迹传播的非轴向自加速声束。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声学共振原理所提出的,利用声学共振产生声轨道角动量的全新物理机制。基于这种物理机制,在理论上,本文严格推导了如何通过在亚波长尺寸的非螺旋状平面声学共振型超构材料中,产生依赖于角度方向的等效声波矢量,将声学共振转化为声轨道角动量。在数值仿真和具体的实验测量中,本文利用所提出的基于声学共振转换的物理机制,成功地产生一阶贝塞尔型声学螺旋场,为产生声学轨道角动量提供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实验上的支持。同时,我们展示了在该物理转换机制的指导下设计的结构所具有的重要性能:高转换效率、亚波长的几何尺寸、制备简单、外形平整且不包含几何螺旋性,弥补了传统方法中的缺陷,成功地完成了用亚波长的平面型声学结构高效地产生声学螺旋波的目标,开辟了生成声轨道角动量的新途径,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第四章中,本文将首先回顾利用声波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背景,以及声学多路复用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将简要地介绍该领域的一些前沿代表性工作。已有的声学多路复用技术的发展,包括在时间、频率、幅值、相位等自由度及编码调制技术上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以声波为载体的大容量信息传输的需求。为提高现有的声学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本文引入声轨道角动量作为一个独立于传统多路复用自由度的全新维度,提出基于声轨道角动量的多路复用手段。通过将二进制信息编码在由具有不同拓扑阶数的声螺旋模态所组成的通讯信道上,在同一物理线路中进行同步传输,并在接收端利用声学超构材料实现纯被动式的模态解耦和高效率和高准确度的信息解码,能够在现有的以声波为载体的通信系统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低成本并显著地扩充声学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本文首次在实验上展示了利用基于声轨道角动量的声学多路复用技术的实时信号传输的效果,并成功地重构出一系列的图像信息。将声学轨道角动量作为一个新的自由度应用于声学通信技术中,不仅能够扩展声轨道角动量的应用领域,更将为高速度和大容量的声学通信系统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这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例如水下探测和通讯等,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最后,第五章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对未来的工作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声学超材料实现对声轨道角动量的控制。已有的声超构材料大多都仅能实现对携带线性动量的声波进行控制。本文将声超构材料的操控能力扩展至对声轨道角动量的控制领域,提出一种利用超薄的平面状螺旋裂缝型声学结构来产生宽频带、拓扑阶数稳定的声螺旋波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实验结果,展示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独特宽频带特性及拓扑阶数稳定性,这两个基本特性在实际中将具有重要意义。(2)提出将声学共振转换为声轨道角动量的全新物理机制。利用声学共振原理,有效地将具有均匀相位分布的平面声波转化为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声螺旋波。严格推导了通过在亚波长的非螺旋状平面声学共振超结构中产生等效声波矢量以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声螺旋波,在实验上成功产生一阶贝塞尔型声螺旋场。其高转换效率、亚波长的几何尺寸、制备简单、外形平整且不包含螺旋结构等重要特性,将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3)提出基于声轨道角动量的多路复用技术。将声轨道角动量作为全新的多路复用自由度,引入到声学通信系统中,首次利用声学超构材料实现纯被动式螺旋模态解耦和高效的信息解码,在实验中实现动态信号的传输,并成功地重构出一系列的图像信息。能够在现有的声学通信系统的发展基础上,显著提高以声波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效率。将对高速度、大容量的声学通信系统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图文】:

示意图,电磁学,传统材料,自然界


图1.1.1自然界中存在的传统材料和人工设计的电磁学超构材料示意图。自然材料中,其基逡逑本组成单元是原子或分子,其基本属性由原子、分子的种类和排布方式决定;电磁学超构材逡逑料中,其基本组成单元是人工设计的特殊几何结构,如不同的亚波长共振单元,使得整体的逡逑复合结构表现出了传统自然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逡逑在电磁学中,人们通常定义两个宏观的电磁学参数用来表征材料的性质:介逡逑电常数S和磁导率A。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使用与真空中的介电常数A和磁逡逑导率的相对比值:相对介电常数e,邋=£■/£■。和相对磁导率同时,电逡逑磁学中通常使用折射率《=7^7、阻抗^来描述材料在电磁波的作用下逡逑的平均响应。在传统的自然材料中,除了大多数金属的介电常数e为负值以外,逡逑

声学,操控,杂化,相位


图1.1.3空间折叠型声学超构材料及其相位操控能力。逡逑(a)逦h逦W逦^逡逑^Qh逡逑0邋X逡逑(b)?h0逡逑■邋I逦—杂化型逦i邋?逦^逡逑2n邋.邋I邋\\Y'/逦-—杂化型逦.Pi逡逑^?5邋'邋I邋yf邋f*]..........i......一邋-.邋i邋—邋■….级联HR邋—邋—邋.-0.5逡逑:.|具邋j■十??「?逦丫?…逡逑I邋I邋^r\邋I邋■逡逑.^--g--L-i■■■■■-—1-——^—i^L_一*逦U_,逦1逦d——10.0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彬;程建春;;声波的“漩涡”——声学轨道角动量的产生、操控与应用[J];物理;2017年10期

2 施帅;丁冬生;周志远;李岩;张伟;史保森;;轨道角动量光的区分[J];光学学报;2015年06期

3 ;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应用与发展——记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蔡鑫伦课题组及其研究学科[J];科学中国人;2016年34期

4 魏克军;;轨道角动量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3年09期

5 柯熙政;吕宏;武京治;;基于光轨道角动量的光通信数据编码研究进展[J];量子电子学报;2008年04期

6 ;为什么轨道角动量不能是銈/2?[J];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7 王明泉;;求解轨道角动量本征值的一种简单方法[J];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89年S1期

8 ;连续超表面:产生任意涡旋光[J];光电工程;2017年01期

9 周斌;骆青君;;全光纤光子轨道角动量模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圆偏振可见光可改变光子轨道角动量[J];中国光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俊亮;付栋之;张沛;;利用稳定干涉系统区分光子轨道角动量[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2 章献民;;射频轨道角动量及其应用[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3 陆亮亮;徐平;钟马林;柏艳飞;祝世宁;;非线性光子晶体中的轨道角动量纠缠[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4 张钦伟;李文东;顾永建;张沁心;;单光子轨道角动量在海洋湍流中传输特性[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5 陈弋凌;郑史烈;池p];金晓峰;章献民;;基于平面轨道角动量天线的计算成像方法[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7年

6 刘梅林;李文峰;徐实学;王佳雯;侍行剑;;光子轨道角动量技术在卫星上的应用前景展望[A];2017年光学技术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C];2017年

7 周志远;丁冬生;李岩;史保森;郭光灿;;准相位匹配晶体中轨道角动量光的倍频与干涉[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8 侯岳峰;李越;张志军;冯正和;;双层超材料透镜在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中的应用[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9 薛皓;李龙;;轨道角动量产生技术及其在雷达成像领域研究进展[A];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7年

10 蔡春晓;郭俊;刘奎;郜江瑞;;连续变量轨道角动量纠缠态的产生与测量[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吴长锋 通讯员 杨保国;我首次实现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量子存储[N];科技日报;2015年

2 记者 桂运安 通讯员 杨保国;中科大量子存储实现新突破[N];安徽日报;2015年

3 记者 房琳琳;科学家首次观测到有角度的加速光[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雪;基于声超构材料的声轨道角动量研究及应用[D];南京大学;2018年

2 尹佳媛;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电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3 靳金金;基于几何位相的光学轨道角动量产生与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8年

4 成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5 邹丽;轨道角动量复用系统大气湍流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6 张智深;高模式纯度的轨道角动量光纤及光纤器件的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7 魏敦钊;拉盖尔高斯光束的产生及其轨道角动量探测[D];南京大学;2018年

8 郭俊;连续变量轨道角动量纠缠态的产生与测量[D];山西大学;2017年

9 周海龙;光学轨道角动量测量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张沛;单光子多比特体系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鸣瑜;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模的海洋湍流效应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2 张钰;双光子轨道角动量态对比的实验[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3 蔡欣伦;基于人工电磁表面的左手力矩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禹翔;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轨道角动量激发器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榕炜;轨道角动量天线的研究及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硕;基于分数阶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图像边缘增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余振良;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毫米波轨道角动量通信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8 刁维愿;轨道角动量通信天线的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余超;平面OAM天线特性研究及设计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顾宝静;激光谐振腔中的选择性模式激励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2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02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