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准一维碳基纳米材料的表面合成及STM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06:39
【摘要】:准一维的碳基材料是未来制作分子器件的候选材料,它既可以作为功能器件部分也可以作为器件的连接导线。石墨烯纳米带是准一维的碳基材料之一,最初石墨烯纳米带是通过切割石墨片或者碳纳米管得到的,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得到的边缘结构不确定,而且其宽度很难做到10 nm以下,无法满足带隙打开的要求。另一方面,含苯环的有机小分子在表面上或者溶液里通过C-C偶联可以合成准一维的石墨烯纳米带。这种自下而上合成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方法得到的石墨烯纳米带只有几个碳原子的宽度,边缘结构具有原子级的精确度。通过设计不同的前驱体分子,可以得到不同宽度和边缘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带,因不同宽度和边缘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带具有不同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器件应用需求。本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在金属单晶表面合成不同宽度以及掺杂修饰的椅型石墨烯纳米带,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扫描隧道谱测量了各种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本文还研究了其他的碳基材料比如直链烷烃在Au(110)表面的限域聚合反应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币族金属表面均制备出5个碳原子宽度的椅型石墨烯纳米带(5-AGNRs),利用前驱体分子1,4,5,8-四溴萘在Au(111)或Ag(111)表面通过加热脱溴反应先形成金属有机长链,再加热脱金或银原子之后C-C偶联形成5-AGNRs。在Cu(111)表面则利用3,4,9,10-傒四甲酸二酐分子的脱酸酐反应来合成5-AGNRs。所有的反应都在超高真空中进行,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系统地研究了合成过程的每一步产物以及最终的目标AGNRs。利用扫描隧道谱(STS)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5-AGNRs在各种表面上的电子结构。2.首次制备出8和10个碳原子宽度的椅型石墨烯纳米带(8,10-AGNRs),合成8,10-AGNRs的方法是利用不同宽度AGNRs的侧向融合,使长联苯(PPP,或称3-AGNRs)分别与5-AGNRs,7-AGNRs在Au(111)表面上侧向脱氢融合而形成8-以及10-AGNRs。STS测量得到8-AGNRs在Au(111)表面的占据态(-0.5 V)和非占据态(+1.8 V),但靠近费米能级附近的能态暂时未测量到。STS测得10-AGNRs在Au(111)表面的带隙为2.0 eV左右,这个值符合考虑到基底作用的GW理论预测值。3.使用1,7-二氰基-3,4,9,10-四溴傒分子作为前驱体合成了边缘用氰基掺杂的5-AGNRs,通过该分子在Au(111)表面脱溴并脱金后产生的C-C偶联形成了氰基掺杂的5-AGNRs。第一次合成了金原子掺杂的5-AGNRs:用1,4,5,8-四溴萘分子在Au(111)表面通过适当加热,使大部分金原子脱去形成C-C偶联,但仍有一些金原子没有脱去,这样就形成了金原子掺杂的石墨烯纳米带。STS测得了金原子产生的一个很强的未占据态,位于费米能级以上1 eV左右。这些掺杂的纳米带显著改变了自身的电子结构,掺杂起到了很好的调控石墨烯纳米带能带结构的作用。4.探讨了直链烷烃在Au(110)表面上的限域聚合反应。通过引入烷烃分子的亚甲基侧链和利用低能电子束辐照获得了全局以及局部(1×3)重构的表面。在此基础上,应用STM研究了烷烃分子在Au(110)表面聚合反应的构效关系。实验并结合DFT计算结果表明烷烃类分子在Au(110)的(1×3)重构表面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图文】:

隧道电流,针尖,恒电流,电子反馈


2会不同,以此来表征样品表面的形貌。STM 系统的典型结构如下图 1.1 所示:控制单元利用加在压电陶瓷管上的电压来精准控制针尖在平面 xy 方向和竖直 z 方向的移动,通过在样品上扫描得到每一时刻的隧道电流,将得到的隧道电流经过电流放大器放大并输入数据处理单元,,然后在显示屏上显示最终的图像,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辨率可以分别达到0.1 nm和 0.01 nm。图 1.1 典型的 STM 系统STM 的工作模式有两种:恒电流模式和恒高度模式(图 1.2 是两种模式的示意图)。在恒电流模式下,系统利用电子反馈线路来控制隧道电流,让隧道电流保持恒定,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表面 xy 方向上移动扫描,将得到的隧道电流信息输入反馈,然后系统控制针尖随着表面的原子起伏不平在 z 方向上下移动以保证每时刻接收到的隧道电流保持恒定

模式图,恒电流,模式,工作模式


图 1.2 STM 的两种工作模式:(a)恒电流模式;(b)恒高度模式。图中虚线表示探针的扫描路线。1.2 扫描隧道谱(STS)原理当 STM 工作时,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得到形貌信息,也可以让针尖停留在样品上方仍然可以接收到适当隧道电流的位置,变化所加的偏压 V 将得到隧道电流 I的变化曲线I-V,通过I-V曲线可以得到微分电导dI/dV随偏压V的变化曲线dI/dV-V,I-V 曲线和 dI/dV-V 曲线都属于扫描隧道谱,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e, 简称STS。STS 谱和样品表面的电子结构密切相关,在考虑针尖头部的电子态密度的变化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具体表现为: REVdVdIsF , (1.1)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1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artinR.Bryce;姚庆伟;;新型分子金属[J];世界科学;1987年08期

2 马松山;徐慧;郭锐;崔麦玲;;准一维多链无序体系跳跃电导特性[J];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3 熊益波;王春明;赵康;;高应力准一维应变下细砂本构关系实验测定[J];岩土力学;2010年S1期

4 黄在银;柴春芳;;直接氧化法制备准一维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3期

5 宋招权,徐慧,刘小良,马松山;准一维三平行链无序系统电子结构[J];计算物理;2005年01期

6 毛辉明,邵金山,汪鸿伟,冯伟国,孙鑫;准一维体系的电子关联的变分计算[J];物理学报;1990年03期

7 冯伟国,孙鑫;准一维体系的电子关联函数[J];物理学报;1987年09期

8 张栋;唐硕;祝强军;;超燃冲压发动机准一维建模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15年02期

9 浣石,丁(忄敬);准一维拉氏分析方法及其在凝聚炸药冲击波起爆研究中的应用[J];爆炸与冲击;1991年03期

10 黄在银;柴春芳;;水辅助生长准一维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益波;王春明;赵康;王万鹏;;高压力准一维应变下细砂本构关系实验测定[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沈昕;弋泽龙;侯士敏;吴锦雷;;金属茂(铁、钴和镍)分子及其准一维分子链的电学性质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程迪;范学军;;一般流体的准一维定常流方程组及其在超临界碳氢燃料可压缩流动中的应用[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4 汤代明;陈志刚;王兆钰;刘畅;成会明;;浮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准一维氮化硼纳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施绍裘;王礼立;;材料在准一维应变下被动围压的SHPB试验方法[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陈洪祥;李治林;郭丽伟;陈小龙;;具有电荷密度波的过渡族金属二硫属化物的晶体生长及磁输运表征[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多晶(粉晶)衍射分会[C];2016年

7 费广涛;;准一维纳米丝阵列密度的控制[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若凌;乐嘉陵;崔季平;;高温高压准一维喷管流动的计算[A];第十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丁永坤;孙可煦;黄天暄;刘慎业;江少恩;郑志坚;崔延莉;汤晓青;胡昕;张海英;;黑腔靶辐射物理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10 张海东;朱志武;康国政;宋顺成;;冻土高应变率加载下的力学性能[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吴苡婷;准一维超导体研究取得进展[N];上海科技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科伟;准一维碳基纳米材料的表面合成及STM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穆青隔;准一维结构等相关超导材料的探索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张俊;新型准一维量子功能材料高压合成及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董顺;准一维氮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宋招权;一维及准一维无序体系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苗舰舰;准一维关联与拓扑系统的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刘旭光;准一维量子磁性材料的热传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赵为;准一维缺陷纳米结构中的热电输运及调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宋福展;准一维铁氧体基软硬磁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电磁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10 姚震;几种典型准一维纳米限域体系常压和高压结构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先义;准一维电子通道声电流输运实验用两路高稳定度馈源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高宏雷;准一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电电流问题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史小延;准一维介观系统的输运性质与局域化[D];西北大学;2001年

4 武霁;有限长度的准一维体系的等离激元[D];湖南大学;2013年

5 曹志峰;准一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D];烟台大学;2007年

6 王楠;准一维AlN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7 陈新义;准一维磁性系统热力学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秦义;DMRG在准一维分子基磁体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宋伟为;准一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孤子解[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史新静;ZnSe/Zn准一维结构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1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21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