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绿色植物功能化碳点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17:13
【摘要】:荧光纳米材料作为同时具有纳米材料和发光材料双重优点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主要包括半导体量子点,稀土元素纳米材料以及金属纳米簇,但是这些纳米材料生物毒性大,制备过程繁琐,花费高又不环保,严重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碳点由于低毒,经济,环保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用于合成碳点的碳源和方法有很多,其中天然材料由于廉价易得而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用绿色天然材料直接合成的碳点,一般量子产率比较低,表面的功能基团单一,因此出现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差的现象。所以将绿色材料合成的碳点进行功能化,改善其荧光性能,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目前功能化碳点的方法主要有氮原子掺杂和表面修饰。本论文以天然材料为碳源,与不同的钝化剂或共反应剂共同制备功能化碳点,并将得到的碳点应用到生物和检测领域,而后进一步将碳点和其他物质结合,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拓宽碳点的应用领域。主要工作如下:(1)用榆钱渣做碳源,乙二胺做共反应剂,通过水热合成反应制备氮原子掺杂的碳点。此氮原子掺杂的碳点粒径均匀,发光性能好,荧光性质稳定。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氮原子掺杂的碳点能对pH有规律的响应,有望用于生物pH传感。另外,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碳点具有很低的生物毒性,并成功的用于HeLa细胞和绿豆芽成像,进一步说明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利用上述得到的氮原子掺杂碳点和钙黄绿素构建了一种比率型荧光探针,并探究了氮原子掺杂碳点和钙黄绿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随着钙黄绿素的加入,碳点的荧光发生了猝灭,而钙黄绿素的荧光反而增强,并且碳点的发射区域和钙黄绿素的吸收区域发生了很大的重叠,说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能量共振转移,此外还探究了pH对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影响,发现pH为6时,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图最佳。基于此,我们在pH为6的Britton-Robison(BR)缓冲溶液中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并且将构建的比率型荧光探针同时用于铜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检测,检测限分别为0.50和0.31μM。此比率型荧光探针构建方法简单,无需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苛刻的实验条件。(3)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将干燥的胡萝卜秧和聚乙二醇8000(PEG)合成PEG功能化的碳点(PEG-CDs),并和只用胡萝卜秧合成的普通碳点(CDs)进行了对比,发现PEG-CDs在荧光强度、量子产率、荧光寿命、粒径大小及分布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这种PEG-CDs具有良好的稳定和低细胞毒性,能够进入到动物和植物细胞内,从而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细胞和豆芽成像。(4)用榆钱渣、乙二胺和巯基乙酸共同水热反应,得到具有较宽粒径分布,发射荧光强,化学性质稳定的碳点,该碳点对Bi ~(3+)具有特定的响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能够用于金属离子的测定。
【图文】:

碳源,绿色


合成碳点的一些绿色碳源[32]

照片,明场,截面分析,叠加图


他们将酸氧化得到的碳点对乳腺癌细胞 MCF-7 进行染色,发现细胞被染成亮绿色(图1-2),说明碳点已经成功的进入到细胞内部[131]。图 1-2 碳点培养的 MCF-7 细胞:(a)荧光成像图;(b)明场图;(c)荧光成像和明场叠加图;(d)截面分析[130]Zhang 等[132]通过电化学方法合成了一种量子产率为 14 %能够发射黄色荧光的碳点,并将碳点用于干细胞成像,从图 1-3 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干细胞能够发出黄色的荧光,表明碳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对细胞进行荧光标记,为它们在生物医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图1-3 (a) NSCs, (c) PPCs, (e) CPCs培养的干细胞在405 nm激发波长下的荧光成像和相应明场的照片(b, d, f)[132]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1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天宇;朱昱;李宏达;刘思佳;;硫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8年14期

2 陈博;褚文道;;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展望[J];广州化工;2018年16期

3 张晓梦;杜吕佩;;检测钾离子通道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7年01期

4 刘海兴;刘清;郇延富;;基于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7年04期

5 尚玉婷;;动植物体系中锌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初步应用[J];分析仪器;2016年S1期

6 徐龙华;方国臻;王硕;;碳点荧光探针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年12期

7 刘清玉;陈军宪;;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锌离子荧光探针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J];广东化工;2017年11期

8 李檬;高天初;朱为宏;;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08期

9 张晓兵;;前言:分子荧光探针专刊[J];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08期

10 祝新月;王建西;张海霞;;生物小分子巯基化合物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艳艳;贺庆国;程建功;;有机薄膜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C];2016年

2 张涛;杨国强;;疏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负载有机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3 刘翔;姜国玉;李勋;范小林;王建国;李永东;;基于四苯乙烯衍生物小分子生物硫醇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传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4 宋波;;基于超分子组装的纳米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5 宋功武;方光荣;;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6 杨坤;褚昆昆;袁朝圣;苏磊;;基于荧光探针的液体高压粘度测量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7 谌春阳;刘伟;徐聪;刘伟生;;一种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比色荧光探针[A];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5年

8 郭炜;;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传感研究[A];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斯雯菲;柳志学;;一种检测亚硫酸盐的比率型荧光探针[A];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巨泽民;沈康;陈曙光;郑和根;;配位聚合物在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王海滨 通讯员 张瑶 周君彦;阴彩霞:在细胞里玩转“小分子”[N];科技日报;2017年

2 通讯员 姚燕燕 记者 胡德荣;我国学者开发独特荧光探针[N];健康报;2011年

3 衣晓峰 金鸥 记者 吴天飞;荧光探针可超早期发现“癌魔”[N];哈尔滨日报;2009年

4 记者 胡晓军 杨力勇 通讯员 刘永胜;渐冻人症有望实现早期诊疗[N];健康报;2015年

5 江其勤;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成功应用[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记者 胡德荣;新型荧光探针可筛选高效抗癌化合物[N];健康报;2015年

7 特约记者 郭金明 通讯员 姚化成;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出SARS病毒快速检测荧光探针[N];光明日报;2003年

8 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雷鸣 周圆;新型探针材料可快速检测贫血症[N];科技日报;2016年

9 王令仪;“向科学进军”影响他一生[N];联合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丹;高选择性荧光探针构建及其在炎症和药物诱导肝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8年

2 唐永和;新型活性羰基(RCS)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成像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3 高敏;新型荧光探针设计及其在缺氧胁迫下生物活性分子的成像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

4 张晟瑞;半花菁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5 闫力强;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和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效应有机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6 刘畅;氧杂蒽反应型荧光探针合成及细胞成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黄昆;细胞器靶向探针合成及荧光成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李磊;生物荧光探针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张秀兰;多巴胺衍生的Hg~(2+)荧光探针和吸附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年

10 王长城;基于1,8-萘酰亚胺和三苯胺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伟;细胞器靶向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应用于NO和H_2O_2的检测与成像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2 聂齐齐;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在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3 霍少杰;MEHP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毒靶细胞的原位检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4 刘顺帮;基于1,,1’-联二萘衍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传感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李节;3-羟基黄酮类Zn~(2+)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前列腺癌细胞识别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邢丽丹;基于Binol-diform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7 阮琴;单/多荧光基团三角架荧光探针性质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8 胡玉波;基于苯并吡喃腈近红外荧光探针检测SO_2、HClO/ClO~-和Cys的设计、合成和生物荧光成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董飞霞;基于苯并吡喃腈荧光团检测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荧光探针[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刘维岩;肼荧光探针的构建及细胞成像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6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26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