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工艺与界面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20-04-15 00:10
【摘要】:铜包铝双金属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低密度、低成本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等领域。为了提高铜包铝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课题提出将长碳纤维引入铜包铝复合材料中,探讨了复合成形过程中传热、传质、界面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与控制工艺,为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加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撑。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的工艺原理为:芯部金属Al与外层金属Cu分别在上、下两个坩埚中熔化和保温,利用牵引装置对引锭头进行牵引,金属Cu先通过结晶器内壁和芯部金属液充芯管构成的铸型中形成外管,芯部Al液再通过充芯管充填到Cu管里;同时,中心的Cf随着引锭装置向下走,凝固的金属Al将其包裹在内部。在连铸过程中通过热量和原子的扩散,实现双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以及金属与长碳纤维的复合,拉出的棒材通过结晶器下端的拉拔模实现减径的效果。基于此工艺原理,设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工艺设备,并成功制备了外径为8mm,铜层的厚度为0.3mm,碳纤维的直径为1mm的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复合材料。利用ProCAST软件对本连铸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设备的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模拟与实验结果,可得该模型温度场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使用固/液界面模拟结果预测连铸铜管坯质量和充铝效果。对长碳纤维形态、加入数量(单束/多束)、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以及界面结合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 Al与Cf复合的合适温度为800℃;揭示了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过程中Cu/Al界面反应机理及动力学;对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Cu在液相中的浓度分布和界面迁移距离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相场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充芯连铸全流程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模型,采用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充芯连铸各工艺参数对界面复合质量的影响;对充芯连铸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界面层厚度与接触温度、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制备铜包铝加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铜液温度1250℃,铝液温度800℃,一冷水流量280L/h,二冷水距结晶器距离50mm,连铸速度80mm/min,芯管长度80mm。
【图文】:

示意图,轧制复合,示意图,连铸法


,,得连续、稳定、高强度的结合界面[3()]。目前制备金属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轧制复合[3M5]、连续铸轧[36]、反向挤压[37]、爆炸复合[384()]、铸造复合[4U4等,,其中铸造复合的方法又包括离心铸造法、重力倾倒铸造、镶铸工艺、模铸造法以及连续铸造法[3(),45,46]。连续铸造法所制备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良好,且该方法易于实现连续生产,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4_48]。年来发展的连续铸造法又包括轧辊复合连铸法[49]、液固铸轧法、复合线材铸拉法、反向凝固连铸法[5()_52]、水平磁场制动复合连铸法[53]、电渣包覆铸法双流浇注连铸法[44]、双结晶器连铸法[55]、充芯连铸法[56]等。逡逑(1)轧制复合法逡逑轧制复合属于典型的固-固结合方式,主要用于金属复合板坯的成型[57—5该方法利用轧辊之间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将两种金属表面的氧化膜破碎,使露出的新鲜金属原子间形成原子键,依靠原子之间金属键的相互吸引力使种金属结合在一起[33]。对于此技术,金属之间以机械接触方式获得接触由于应力集中的存在,很容易在界面处出现微裂纹,甚至会导致大的裂纹展,引起材料破坏[M]。图1-1所示为铜铝铜复合板轧制示意图。逡逑

原理图,静液挤压,原理图


挤压复合法是对放在挤压筒内的坯料施加压力,使之从模孔流出,获得逡逑所需断面形状和尺寸的一种塑性成形方法,属于固-固结合方式。目前应用比逡逑较广泛的是静液挤压法,其工艺原理图如图1-2所示,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挤逡逑压过程中,坯料的周围充满粘性介质,这能保证材料从表层到芯部都能保持逡逑比较均匀的变形,从而保证复合质量,同时对磨具的磨损也能够降低[61〗。逡逑挤压{囧危义希ⅲ裕卞危掊纹克螅义希垮澹慑问╁义稀煎我病㈠邋澹В垮澹澹邋邋邋危义希保义希卞危掊危"坯料逡逑图1-2静液挤压法原理图逡逑(3)铸造复合法逡逑铸造复合方法中两种金属之间的结合多为液-固,液-液,或者液-半固态逡逑的结合方式。逡逑①CPC法逡逑CPC邋法(Continuous邋Pouring邋Process邋for邋Clad)即连续饶注复合法[54’62],逡逑其结合方式为液-固结合,其原理如图1-3所示。在铸造过程中,先将芯材与逡逑牵引装置连接并安置在结晶器中,然后浇注外层熔体,金属液在结晶器中凝逡逑固将芯材包裹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1;TG24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玲;郭婷婷;刘骥驰;;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及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年10期

2 史爱萍;;高性能铝合金电缆有望开启“铝代铜”新纪元[J];资源再生;2013年03期

3 李继展;付莹;接金川;赵佳蕾;Joonpyo Park;Jongho Kim;李廷举;;连续铸造法制备3003/4004铝合金复层圆铸坯[J];金属学报;2013年03期

4 吴永福;刘新华;谢建新;;连铸直接成形矩形断面铜包铝复合材料界面及其在轧制中的变化[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3年01期

5 徐涛;;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2年06期

6 梅俊;刘新华;谢建新;;BFe10白铜管材热冷组合铸型水平连铸凝固温度场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5期

7 谷海华;任爱梅;詹予忠;;电冰箱换热器以铝代铜腐蚀特性的实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3期

8 郭亚杰;刘桂武;金海云;史忠旗;乔冠军;;Cu和Al箔扩散结合界面相生长行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02期

9 苏亚军;刘新华;吴永福;黄海友;谢建新;王连忠;董晓文;;水平连铸直接复合成形铜包铝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1年09期

10 陈素玲;孙学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制造技术研究进展[J];电焊机;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小平;张卫文;邵明;;双流浇注连续铸造工艺参数对凝固液穴的影响[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宁;复层铝合金管坯水平连铸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孙建波;复层铝合金铸坯连续铸造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旭;合金元素对Cf/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性能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肖阳;半连续铸造法制备复层铝合金的界面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钟德水;3003/8090及5056/AZ91复层铸锭结合界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鼎;双金属复层材料电磁制动铸造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毛秋水;舰船用铝—铝—钢复合材料焊接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5 曹广军;凝固模拟CAE系统若干接口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方大鹏;航空铝合金Lc4-T4和7075-T6搅拌摩擦焊接头疲劳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吴彩虹;直流电磁场下铝硅-铝镁复层材料的制备[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2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