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噻吩取代异靛基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3:57
【摘要】:本论文简要地介绍了本体异质结(BHJ)型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着重介绍了 BHJOSCs光活性层中高性能电子给体材料和电子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及设计策略。在BHJ OSCs中,光活性层材料吸收光子的能力、能级、溶解性、聚集态、相形貌和载流子迁移率等都会对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论文从调控电子给体材料的吸收光谱、能级、溶解性、共混微相分离结构和载流子迁移率等方面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以苯并[1,2-b:4,5-b']二噻吩(BDT)为推电子结构单元(D)、噻吩取代异靛为拉电子结构单元(A)的共轭聚合物以及两种以二氟联噻吩为核,噻吩取代异靛为两臂的小分子电子给体材料。并采用热重分析(TG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循环伏安法(CV)、广角X射线粉末衍射(WAXRD)等分析方法表征了所合成的光活性层材料的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质、电化学性能和聚集态。最后,以这些材料制备了 BHJOSCs器件,并探讨了其结构与性能关系。1.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基于3,3'-二氟-2,2'-二联噻吩为中心核、噻吩取代异靛为两臂的A-D-A型小分子给体材料。并研究了单噻吩取代(TBIG)和双噻吩取代异靛(DTIG)对小分子的光物理性质、电化学性能以及分子聚集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单噻吩取代异靛的小分子S-TBIG具有较低的最高成键分子轨道能级、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更合适的共混膜形貌。故其OSCs表现出更高的PCE值2.19%,对应的开路电压Voc为0.69 V、短路电路密度Jsc为6.50 mA cm-2、填充因子FF为48.48%。2.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基于BDT为D单元,单噻吩取代异靛为A单元且位于聚合物共轭侧链的二维共轭聚合物PBDT-TBIG和PBDTT-TBIG。研究了推电子结构单元分别引入烷氧基(BDT)和噻吩烷基侧链(BDTT)对其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单噻吩取代异靛作为共轭聚合物侧链,可有效降低聚合物的HOMO能级到-5.32 eV以下,将噻吩取代异靛基聚合物的OSCs的Voc值提高至大于0.85 V。基于烷氧基取代BDT作为D单元,单噻吩取代异靛作为A单元的聚合物PBDT-TBIG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更小的π-π堆积距离、更合适的共混膜形貌,故其OSCs表现出最高的PCE值5.87%(Jsc=11.81 mAcm-2,Voc=0.85 V,FF=58.28%),这高于文献报道的噻吩取代异靛基聚合物的光伏性能。
【图文】:

电荷分离,异质结,本体,能量


逡逑图1.1显示了该异质结电荷分离过程的能量简化图。(1)当给体吸收光子时,逡逑电子首先被激发进而穿过从HOMO到LUMO的带隙,形成激子。(2)如果给逡逑体和受体的LUMO能级(AEujMO)之间的差大于激子结合能,,则该激子向给体-逡逑受体界面扩散,其中电子向受体材料的LUMO转移。(3)类似地,对于在受体逡逑上形成的激子,如果HOMO能量之间的能量差(AEhomo)足够,则可以发生向逡逑给体的空穴转移。从这个弱束缚电荷转移(CT)状态开始,可以产生自由电子逡逑和空穴,然后它们可以转移向它们各自的电极。然而,激子能在成为自由电荷之逡逑前可以在异质结处重新结合(孪生重组),或者有选择的与其他自由电荷重新结逡逑合(非孪生结合)

器件结构,反式,激子,给体


逡逑图1.1显示了该异质结电荷分离过程的能量简化图。(1)当给体吸收光子时,逡逑电子首先被激发进而穿过从HOMO到LUMO的带隙,形成激子。(2)如果给逡逑体和受体的LUMO能级(AEujMO)之间的差大于激子结合能,则该激子向给体-逡逑受体界面扩散,其中电子向受体材料的LUMO转移。(3)类似地,对于在受体逡逑上形成的激子,如果HOMO能量之间的能量差(AEhomo)足够,则可以发生向逡逑给体的空穴转移。从这个弱束缚电荷转移(CT)状态开始,可以产生自由电子逡逑和空穴,然后它们可以转移向它们各自的电极。然而,激子能在成为自由电荷之逡逑前可以在异质结处重新结合(孪生重组),或者有选择的与其他自由电荷重新结逡逑合(非孪生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26;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品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年01期

2 ;德国开发基于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智能太阳镜[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15期

3 黄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年06期

4 李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新进展[J];电子世界;2018年06期

5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8年05期

6 拉迪娅;;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工作方式分析(英文)[J];现代盐化工;2018年03期

7 ;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J];浙江化工;2018年08期

8 ;我国有机太阳能电池刷新世界纪录[J];山东化工;2018年17期

9 陆恒;路皓;徐新军;吴有智;薄志山;;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与展望[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年20期

10 胡雪花;温彬彬;;电池结构对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博宇;陆恒;占肖卫;;基于十一并稠环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2 胡拯豪;张福俊;安桥石;;基于二元器件互补的光伏参数制备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3 高亮;张志国;李永舫;;基于给受体吸收互补的高效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4 童金辉;熊思醒;毛霖;周印华;;柔性多结有机太阳能电池:高电压及大面积化[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5 张有丹;张浩力;;并五苯衍生物的单线态裂分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高兴宇;杨迎国;季庚午;郑官豪杰;;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中的同步辐射表征及其构效关系研究[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孙倩倩;张福俊;张苗;;通过极性溶剂浸润的方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Zhengguo Xiao;Qingfeng Dong;Wenjing Tian;Hui Huang;Jinsong Huang;;极性小分子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英文)[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苗;张福俊;;两步倒置处理协同三元策略制备高效率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0 石慧;夏若曦;孙辰;肖经洋;吴志鸿;黄飞;叶轩立;曹镛;;基于界面工程及光学调控的高效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吴军辉;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刘晓倩;兰州大学等揭示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设计思路[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孙玉松 通讯员 吴军辉;17.3%! 中国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N];科技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吴军辉;领跑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N];中国教育报;2019年

5 记者 刘霞;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8年

6 记者 陈欣然;南开大学: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获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8年

7 记者 陈建强 刘茜 通讯员 吴军辉;我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光电率最高纪录[N];光明日报;2018年

8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达12.7%[N];科技日报;2016年

9 记者 邱登科;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高[N];民营经济报;2016年

10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丹阳;有机太阳能电池小分子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王文艳;基于金属银纳米结构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3 苗洋;具有N型大π共轭结构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4 刘小辉;基于氧化锌改性界面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7年

5 陈敬德;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微纳结构调控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廖勋凡;基于苯并噻二唑和苯并二噻吩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8年

7 黄立强;有机太阳能电池本体异质结垂直相分离的调控[D];南昌大学;2018年

8 李树军;基于电子传输层优化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王晨;有机太阳能电池载流子陷阱效应及相关器件物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孙倩倩;优化有源层形貌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和结构/性能优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张建东;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修饰与三元非富勒烯受体性能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3 施赛华;屈并二噻吩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及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周黄山;噻吩取代异靛基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5 彭奕然;界面材料在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及器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6 张俊;多组分宽光谱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7 郝海景;三聚茚型星型小分子受体和超支化聚合物受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8 肖梦月;用密度泛函理论探索新型固态储氢材料和有机太阳能材料[D];西南大学;2018年

9 蒋卫刚;基于引达省衍生物小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7年

10 丁冠群;高效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形貌调控[D];苏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0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30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