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通过球形聚合物刷原位还原制备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活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3 13:45
【摘要】: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双金属催化剂由于潜在的协同效应,其催化性能可能比单金属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纳米级别的金属粒子由于界面能较高容易团聚,需要添加合适的稳定剂或通过载体实现稳定分散。本文以球形聚电解质刷(SPB)为载体,通过两种不同的工艺条件,原位还原制备了纳米双金属Ag-Pd催化剂。一种是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为壳的PS-PNIPA球形刷,经过交联后得到PS-PNIPA微凝胶,然后通过一步还原法合成Ag-Pd催化剂;另一种载体是以PS为核,聚丙烯酸(PAA)为链的PS-PAA球形聚电解质刷,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合成Ag-Pd催化剂。最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为主要表征手段对双金属Ag-Pd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且与单金属催化剂Ag、Pd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PS-PNIPA微凝胶与PS-PAA球形刷均为负载纳米金属粒子的良好载体。所制备的粒子具有粒径小(10nm),粒径分布窄且存放稳定等特点。PS-PNIPA微凝胶负载的金属粒子主要分布在PS核周围的PNIPA网状结构上,且金属粒子是直接嵌在PNIPA网状结构中。PS-PNIPA本身具有温敏性,负载金属粒子之后其温敏性保持不变。负载于PNIPA网状结构中的单金属Ag、Pd及双金属Ag-Pd粒子的粒径分别为8.1±0.5nm、4.2±0.4nm、5.4±0.8nm。通过PS-PAA球形刷为载体所制备的Ag粒子的粒径为3.1±0.8 nm,Pd粒子粒径为2.3±0.5 nm、Ag-Pd(方案一)粒子粒径为2.6±0.6 nm。以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金属粒子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PS-PNIPA微凝胶制备的Ag-Pd、Ag、Pd、以及机械混合的Ag-Pd粒子为催化剂的还原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1.2×10-1L/m2·5、4.6×10-2 L.m2·s、9.2×10-2 L/m2·s 以及 7.0×10-2L/m2·s。由此可知,Ag粒子催化活性低于Pd,Ag和Pd机械混合后的催化性能介于Ag和Pd之间,而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的Ag-Pd双金属纳米催化剂表现出了协同效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PS-PNIPA微凝胶的温敏性特性,使得通过该载体制备的金属粒子的催化活性亦可通过温度进行调控。而通过PS-PAA球形刷制备的Ag、Ag-Pd粒子为催化剂的还原反应各自的速率常数分别为6.6×10-2L/m2·s、2.4×10-1L/m2·s,与前一个负载体系PS-PNIPA微凝胶对比,利用PS-PAA球形刷制备的单金属Ag或双金属Ag-Pd纳米粒子均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说明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也与载体本身相关。
【图文】:

曲率,星形聚合物,接枝,金属粒子


。反而由于比表面积较大,致使自身表面能较大,进而使金属粒子不稳定生聚沉来降低自身表面能。因此,制备出稳定存在且高效的金属纳米催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载体就显得至关重要。球形聚电解质刷因其能而被用作合成金属纳米粒子的反应器,并且可结合层层自组装等技术属纳米粒子的工艺进行改进,实现从单金属粒子到双金属粒子的过渡。逡逑聚合物刷的简介逡逑当聚合物分子链的一端以极高的密度接枝于表面或界面时能够形成聚=14]。接枝的聚合物链由于链与链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而伸展开来,从而刷子的结构。聚合物刷包含着多种聚合物体系,根据聚合物刷基体曲率以将聚合物刷分为三类:平板形聚合物刷;球形聚合物刷;星形聚合物类是基于聚合物刷的尺寸以及所接界面的曲率相对大小而得,当前者远者时,即可把聚合物链当做接枝到了一个平面,从而形成平板形聚合者相当时,,所得到的聚合物刷视为球形聚合物刷;当前者远远大于后到的即为星形聚合物刷[15]。逡逑

示意图,聚电解质,乳液聚合法,球形


1.3球形聚电解质刷的简介逡逑球形聚电解质刷是聚合物链接枝于球面时,形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高分子逡逑聚集体,它介于平板和星形聚合物刷之间。球形聚电解质刷的微观结构如图1.2逡逑所示。逡逑?邋KblC邋C0rC逡逑Hydrophilic邋Shell逡逑anionic:邋PSS,PAA,...逡逑cationic:邋PMETAC,邋PAEMH,邋...逡逑electroneutral:邋PNIPAM,...逡逑图1.2球型聚电解质刷的微观结构示意图逡逑Fig.邋1.2邋Microstructure邋of邋nanoparticle邋of邋spherical邋polymer邋brush逡逑从图中可以看出球形聚电解质刷包括实心的聚合物核以及接枝于其表面的逡逑聚电解质链。球形聚电解质刷由于其所接枝的链足够长、接枝密度高且核壳界面逡逑清晰而成为胶体及乳液体系理想模型结构[13,1M()]。郭旭虹等人[21]最先采用光乳液逡逑聚合法合成出了球形聚电解质刷(Spherical邋Polyelectrolyte邋Brushes,SPB),该工逡逑艺如图1.3所示。首先,通过Schotten-Baumann反应得到含双键端基的光引发剂逡逑2-[对-(2-羟基-2-甲基苯丙酮)]-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HMEM),然后在聚苯乙烯逡逑乳液聚合的末期缓慢加入该光引发剂,使其包裹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最后加入逡逑单体丙烯酸(AA)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1;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元清;许军;苏文;赵世方;李公生;郭旭虹;;以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为载体原位还原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12年04期

2 李维学;崔永福;戴剑锋;王青;;电弧法合成填充金属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管[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李钱陶,何峰,张兆艳;贵金属纳米粒子/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硅酸盐通报;2004年01期

4 徐正,倪永红;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结构和应用(英文)[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刘洋;彭红;袁林;刘玉环;阮榕生;;利用多糖合成贵金属纳米粒子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8年01期

6 马新福;郭清泉;马海翔;陆瑶;郭秋兰;;生物法制备各向异性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5年10期

7 李昌峰;杜丹丹;洪昕;边琰;张国雄;;金属纳米粒子膜制备技术和方法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年04期

8 耀星;韩国开发出大量生产金属纳米粒子的新技术[J];粉末冶金工业;2005年03期

9 魏建红,官建国,袁润章;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黄运龙;汪竹青;汪德进;;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比色检测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萍萍;林晓东;段赛;李剑锋;吴德印;任斌;田中群;;金核钯壳铂岛三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电催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王翔;杨志林;任斌;田中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介导金属纳米粒子的长程电磁场耦合[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杨苏东;林少雄;田园;申承民;高鸿钧;;石墨烯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催化特性[A];中国真空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舒国伟;陈合;吕嘉枥;;微生物合成金属纳米粒子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5 唐智勇;;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性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2)[C];2011年

6 谢超;许发功;黄香宜;任吉存;;单个金属纳米粒子计数方法及其均相生物分析中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邓意达;;空心结构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控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姜丹;唐彬;郭洪云;徐蔚青;徐抒平;;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晶面选择性刻蚀及其传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9 李子洋;钟留彪;江林;;大面积二维复合型金属纳米粒子且具有可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模板[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六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6年

10 刘航宇;董琳琳;何玲;陶国宏;;介孔结构硅氧化物保护的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葛进;日开发出在树脂中 排列金属粒子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房琳琳 通讯员 曹霞;新技术可高效模拟聚电解质系统[N];科技日报;2015年

3 通讯员 钟晨洲 记者 吴苡婷;复旦新成果有望推动廉价制氢[N];上海科技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洪亮;双金属纳米粒子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杨清彪;高分子微/纳米纤维和金属纳米粒子/高分子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3 周民;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杨志林;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及过渡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电磁场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郭吉兆;贵金属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刘淑霞;薄膜及其它固相介质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原位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7 田春贵;核壳结构的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淼;表面活性剂/多金属氧簇静电复合薄膜[D];吉林大学;2008年

9 邹志宇;贵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玻璃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薛柏吉;真菌介导的金属纳米粒子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通过球形聚合物刷原位还原制备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活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祝云;石墨烯—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物制备及其界面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3 赵泰;基于碳基镍钯和碳基钴钯双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周洁;金纳米棒的制备、修饰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5 王爽;催化及分离耦合膜的制备及性能[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6 申晓华;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7年

7 陈菲;光焊接制备自支撑、高导电金属纳米粒子薄膜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17年

8 常俊;分级中空二氧化硅限域金属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选择性催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9 魏文静;仿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自导向催化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10 林霞;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天然织物染色与功能性整理[D];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7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47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