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掺杂碳多孔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图文】:
第一章 绪论1.1 前言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耗掉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图 1.1 为近 50 年来世界能源的需求组成图[1]。进入新世纪,,研究节能技术、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和应用新型储能技术成为解决今后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产量得到迅速增长,燃油汽车成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来源之一,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其清洁环保成为世界各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以电能驱动代替化石燃料的内能驱动,现有电动汽车由于储电设备存在储电量低、充放次数少等问题而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同与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寻找合适的储能装备解决电能的储备问题是能源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图 1-2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原理图Fig 1-2 Lithium-ion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schematic具体过程为,充电时,锂离子从 LiCoO2脱出,同时失去相应电荷的电子 Co3+氧化为 Co4+,负极侧,锂离子插入到石墨层中形成 LixC,同时得到相荷的电子;放电时,锂离子从石墨层中脱出,回到正极材料中,正极同时得应电荷的电子,使得 Co4+还原为 Co3+。总的过程表现为,在充放电过程中子来回的在正负极中迁移,电极材料发生相应的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2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概述选择恰当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一个很关键的途径恰当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应该满足以下六点要求[23-25]:(1)具有接近金属锂的电位,保证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输出电压;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TM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晓磊;杨军;冯雪娇;高鹏飞;王久林;努丽燕娜;;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3年09期
2 张鹏昌;杨学林;余德馨;石长川;温兆银;;碳热还原原位合成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3 曹斌;刘庆雷;张荻;;多孔C/F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10年05期
4 王磊;张立群;田明;;静电纺丝聚合物纤维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冯雪娇;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楠顶;锂离子电池自支撑一维多孔碳与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朱小奕;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4 周丹丹;多级孔碳基材料及其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5 高鹏飞;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姚永毅;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及其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颜世银;锂离子电池改性硅/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思源;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王攀攀;锂离子电池多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于晓磊;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钟晶;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丙烯腈纤维及其预氧化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6 朱江疆;新型碳泡沫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4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5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