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硼及过渡金属掺杂的硼纳米团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2:37
【摘要】:自1985年富勒烯C_(60)发现以来,富勒烯、碳纳米管及石墨烯一直是纳米材料研究的主角,有关成果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元素周期表中,硼是碳的近邻,属于典型的缺电子元素,与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硼的缺电子性决定硼团簇有着独特的几何结构、化学成键和物理化学性质。近20年来,美国布朗大学Lai-Sheng Wang课题组与其理论合作者通过光电子能谱(PES)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逐步揭示了小尺寸及中等尺寸范围内多数硼纳米团簇B_n-(n=3-28,35,36,39,40)的结构特征,但其中仍有部分裸硼团簇B_n-(n=29,31-34,37,38)由于实测光谱复杂、多种异构体竞争共存长期未得到结构表征,影响了人们对硼纳米团簇几何和电子结构整体规律性的认识。理论和实验还表明,金属掺杂可有效调节硼团簇的几何结构和化学成键,进而影响平面-管状-笼状-核壳的结构过渡。金属掺杂硼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领域。基于以上进展,本论文分裸硼团簇和金属掺杂硼团簇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为裸硼团簇。结合PES实验和DFT理论研究,确定了B_(29)~-团簇结构,发现熵效应影响B_(29)~-团簇的相对稳定性,出现平面C_s B_(29)~-和笼状C_s B_(29)~-在室温下相互竞争共存的现象。基于硼球烯D_(2d) B_(40)~(-/0)研究成果,本文理论研究发现D_(2d) B_(40)~+是B_(40)~+的全局极小,结构流变符合“W-X-M”机理。第二部分研究了金属掺杂的硼团簇。在硼球烯D_(2d) B_(40)六边形或七边形孔洞中配位过渡金属镍,发现了系列镍杂硼球烯Nin∈B_(40)(n=1-6),计算表明Ni与η~7-B_(40)的配位比η~6-B_(40)能量上更为有利。以此构建了镍杂硼墨烯Ni_2∈B_(14),它是镍杂硼球烯的前驱体,进而建立了镍杂硼球烯和镍杂硼墨烯的结构关系。理论预测内嵌金属分子马达及内嵌金属硼球烯Ta@B_n~q(q=-1~+3,n=21-28)复合物,发现管状分子马达C_s Ta@B_(21)和C_(3v) Ta@B_(22)~+分别在400 K和300 K发生结构流变。提出目前化学上配位数最高的分子Ta@B_(28)~(3+),其配位数为CN_(max)=28。本文预测了以Ta@B_9为结构单元生长的金属硼纳米管,为未来实验表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裸硼团簇的理论预测及实验研究1.平面和笼状B_(29)~-团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B_(29)~(-/0)的光电子能谱解析是B_n(n≥30)内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结合PES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本工作研究了B_(29)~(-/0)团簇的结构与成键。B_(29)~-团簇具有复杂的实验PES光谱,谱峰重叠严重,预示着多种低能量异构体可能共存。理论计算表明,B_(29)~-团簇前三个低能量异构体结合起来方可解释实验光谱,发现鳐鱼状准平面C_s B_(29)~-和贝壳状硼球烯C_s B_(29)~-在能量上互相竞争。鳐鱼状准平面C_s B_(29)~-含有一个五边形孔洞,贝壳状硼球烯C_s B_(29)~-是继硼球烯C_s B_(28)~-第二个最小硼球烯结构。考虑熵效应,室温下鳐鱼状准平面C_s B_(29)~-与贝壳状硼球烯C_s B_(29)~-的吉布斯自由能几乎相等,其中前者是体系光电子能谱特征峰的主要贡献者。化学成键分析表明鳐鱼状准平面C_s B_(29)~-是C_(18)H_(10)的全硼类似物,贝壳状硼球烯C_s B_(29)~-有18个离域π电子,符合2(n+1)~2(n=2)球状芳香性电子计数规则。2.笼状硼球烯B_(40)~+的理论预测笼状硼球烯D_(2d) B_(40)~(-/0)的发现开启了硼纳米结构研究的新阶段。气相实验已经检测到B_(40)~+质谱信号,但其几何和电子结构长期未知。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本文预测了B_(40)~+的全局极小结构,发现B_(40)~+与B_(40)~(-/0)有相同的几何构型,体系的对称性为D_(2d)。动力学模拟表明,D_(2d) B_(40)~+在300 K时动力学稳定,当温度升到500 K时,结构D_(2d) B_(40)~+(W)与C_s B_(40)~+(M)通过过渡态C_1 B_(40)~+(X)结构相互流变。其W-X-M流变机理与C_2/C_3 B_(39)~-类似,流变过程中,正向与逆向的活化能(Ea)分别为14.6和6.9 kcal/mol。本文预测了D_(2d) B_(40)~+的红外、拉曼及紫外可见光谱,为B_(40)~+实验合成和红外光解离(PD-IR)表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二、硼团簇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理论研究1.含七配位过渡金属的杂硼球烯及杂硼墨烯将过渡金属掺杂到硼球烯B_(40)中,通过配位作用可有效稳定硼球烯。基于广泛的全局搜索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本文预测了平面Ni∈B_(18)、镍杂硼球烯Nin∈B_(40)(n=1-6)及镍杂硼墨烯Ni_2∈B_(14),这些结构都含有平面或准平面七配位过渡金属(phTM)中心。计算结果表明,二维镍杂硼墨烯全局极小结构Ni_2∈B_(14)由硼双链互相交织而成,呈现金属导电性,是镍杂硼球烯Nin∈B_(40)(n=1-4)的前驱体。成键分析表明,Ni_n∈B_(40)(n=1-4)和Ni_2∈B_(14)的硼骨架上具有统一的σ+π双离域成键模式,每个phNi中心在径向方向形成3对孤对电子(3d_(z2)、3d_(zx)及3d_(yz)),剩余3d轨道(3d_(x2-y2)和3d_(xy))与η~7-B_7七边形在切线方向形成2个近乎平面的8c-2eσ配位键。该研究建立了镍杂硼球烯和镍杂硼墨烯的结构关系,为表征杂硼纳米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2.Ta@B_(22)~-:过渡金属-硼纳米团簇从管状到笼状的结构过渡基于实验确认的管状分子马达C_s B_2-Ta@B_(18)~-,本文在DFT理论水平预测了配位数更高的管状分子马达C_s B_3-Ta@B_(18)及C_(3v) B_4-Ta@B_(18)~+和最小轴手性金属内嵌硼球烯D_2 Ta@B_(22)~-。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配位作用,从管状结构向笼状结构的过渡发生在Ta@B_(22)~-。D_2 Ta@B_(22)~-的垂直剥离能VDE为4.05 eV,绝热剥离能ADE为3.88 eV(即中性Ta@B_(22)的电子亲和能),这意味着该分子可被看作是“超卤素”。成键分析表明,D_2 Ta@B_(22)~-具有σ+π双离域成键模式,符合18电子规则,遵循球状芳香性2(n+1)~2(n=2)电子计数规则。3.理论预测化学上配位数最高的Ta@B_n~q复合物Ta@B_n~q复合物在平面和双管结构中Ta的最大配位数分别为10和20,理论预测最小内嵌金属硼球烯D_2 Ta@B_(22)~-配位数为22。本工作基于严格的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Ta@B_n~q(n=23-28,q=-1~+3)复合物:C_2 Ta@B_(23)、C_2 Ta@B_(24)~+、C_2v Ta@B_(24)~-、C_1 Ta@B_(25)、D_(2d) Ta@B_(26)~+、C_2 Ta@B_(27)~(2+)及C_2 Ta@B_(28)~(3+)。发现了迄今为止化学上配位数最高的体系C_2 Ta@B_(28)~(3+),配位数为CN_(max)=28。这些Ta@B_n~q全局极小结构表面都含有填充的B_6五边形或填充B_7六边形。成键分析表明,这些负载不同电荷的笼状结构作为超原子都具有σ+π双离域成键特征,符合18电子构型。Ta中心与B_n配体通过spd-π配位作用,使体系得以稳定。这些复合物可能作为新颖金属硼化物材料的胚胎。4.高对称管状结构Ta@B_(18)~(3-)、Ta_2@B_(18)和Ta_2@B_(27)~+及含金属纳米线的α-硼纳米管在小尺寸硼团簇中掺杂过渡金属可引起结构改变,并产生新的成键模式和性质。基于实验上观测到的C_(9v) Ta@B_9~(2-)及严格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本文预测了高对称性双环管状D_(9d) Ta@B_(18)~(3-)、C_(9v) Ta_2@B_(18)及三环管状D_(9h) Ta_2@B_(27)~+,这些结构可看作是生成金属掺杂单壁硼纳米管α-Ta_3@B_(48(3,0))的胚胎。α-Ta_3@B_(48(3,0))管状结构中央含有一条过渡金属线-Ta-Ta-,与硼管形成配位键。研究发现,沿C_9分子轴,Ta-Ta之间的d_(z2)-d_(z2)轨道达到最大重叠,C_(9v) Ta_2@B_(18)及D_(9h) Ta_2@B_(27)~+符合统一的σ+π双离域成键模式,每个Ta原子符合18电子规则。这些Ta杂硼纳米管团簇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环状电流,体系呈现管状芳香性。5管状分子马达B_2-Ta@B_(18)~-、B_3-Ta@B_(18)及B_4-Ta@B_(18)~+中的流变键硼的缺电子性导致硼化物易形成多中心键,纯硼及金属掺杂的硼纳米团簇体现出特殊的结构流变现象。已报道的管状分子马达C_s B_2-Ta@B_(18)~-、C_s B_3-Ta@B_(18)及C_(3v) B_4-Ta@B_(18)~+在给定温度下均呈现结构流变现象。为揭示结构流变的本质,我们对该系列分子进行了详细的动力学模拟和化学成键分析。结果表明,管状分子马达B_n-[Ta@B_(18)]~q(n=2-4,q=n-3)中的B_n单元可以在[Ta@B_(18)]双环管状基座上方几乎自由地旋转,其根本原因在于连接B_n单元和[Ta@B_(18)]基座的4c-2eσ和3c-2eσ键可以跨越极低的能垒、通过协同机理不断地破裂和生成,而其它键则基本保持不变。流变过程中体系的基态和过渡态均符合18电子规则。
【图文】:

硼及过渡金属掺杂的硼纳米团簇研究


β-菱形硼结构

硼及过渡金属掺杂的硼纳米团簇研究


PES实验及理论计算证实的Bn(n=3-28,30,35,36)纳米团簇全局极小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41.4;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新,马智,秦永宁,贾立山,黎洪瑞;过渡金属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5年02期

2 牛兴平;张石定;窦立璇;;过渡金属掺杂单层MoS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功能材料;2018年07期

3 徐明;胡志刚;吴艳南;周海平;徐禄祥;周勋;;过渡金属掺杂ZnO稀磁半导体的发光特性[J];材料导报;2010年19期

4 张淑媛;蔡磊;曹全喜;;过渡金属掺杂ZnO的微波吸收特性(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S2期

5 闫岩;王丽丽;陈蕊;杨强;支文;韩玉;;过渡金属掺杂对γ′-Fe_4N的热稳定性和磁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01期

6 曾志钦;过渡金属掺杂CuGaS_2的磁学性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邵群;;过渡金属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王古平;;过渡金属掺杂ZnO稀磁半导体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9 喻力;郑广;何开华;曾中良;陈琦丽;王清波;;过渡金属掺杂SnO_2的电子结构与磁性[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赵宗彦;柳清菊;张瑾;朱忠其;;3d过渡金属掺杂锐钛矿相TiO_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水奋;周樨;匡勤;谢兆雄;;热分解制备过渡金属掺杂氧化锌纳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张勇;唐超群;戴君;周文斌;薛霞;;用从头计算法研究3d过渡金属掺杂TiO_2的电子结构[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逯瑶;王培吉;张昌文;;过渡金属掺杂二氧化锡材料光电性质[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葛世慧;;过渡金属掺杂的氧化物半导体的室温铁磁性[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潘峰;宋成;刘雪敬;杨玉超;;过渡金属掺杂氧化锌的稀磁特性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李晓彤;马金珠;杨丽;张长斌;张润铎;贺泓;;过渡金属掺杂的γ-MnO_2分解臭氧的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7 陈培;赵震;刘百军;范晓强;孔莲;肖霞;;过渡金属掺杂KIT-6催化剂选择催化氧化甲烷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8 郑惠玲;赵震;宋卫余;刘坚;;过渡金属掺杂TiO_2基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DFT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9 胡鹏;袁方利;李晋林;陈运法;;热等离子体制备过渡金属掺杂的氧化锌纳米棒[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10 黄敏;;过渡金属掺杂的MgO纳米片结构、电子和磁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6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丙文;过渡金属掺杂硅团簇及新型二维材料的预测与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李海茹;硼及过渡金属掺杂的硼纳米团簇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3 武晓娟;过渡金属掺杂尖晶石结构ZnAl_2O_4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4 宋纳红;过渡金属掺杂和插层对二维材料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5 张富春;3d过渡金属掺杂一维ZnO 纳米材料磁、光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年

6 张富春;3d过渡金属掺杂一维ZnO纳米材料磁光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7 宋二红;过渡金属掺杂石墨烯表面若干催化过程的第一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陈宣;过渡金属掺杂Sn和Pb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超;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材料设计:VO_2相变温度的调控和LiFePO_4电导率的提高[D];上海大学;2015年

10 方少杰;3d过渡金属掺杂有机小分子半导体的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东;过渡金属掺杂提高碳纳米管导电性的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2 杨保用;过渡金属掺杂的低维GeS器件的磁特性及其调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3 王明超;VO_2系统中3d过渡金属掺杂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4 樊跃华;过渡金属掺杂的单层MoS_2对小分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郭令举;过渡金属掺杂硅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陈晃毓;3d过渡金属掺杂氮化铜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李伟;过渡金属掺杂β-Ga_2O_3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8 孙彬;3D过渡金属掺杂CeFeAsO的输运性质和电子顺磁共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柯根水;过渡金属掺杂氮化铝薄膜结构及性能规律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10 张亚文;改性TiO_2的制备及其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63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63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