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透明材料的红外阻隔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4:22
【摘要】:在炎热的夏季,为了缓解温室内的高温,研究者通常会在透明基体中添加近红外阻隔剂,来达到降低室内环境温度的目的。本文主要根据阻隔近红外方式的不同,使用水热法分别合成了具有近红外反射和近红外吸收性能的阻隔剂,并制备了复合隔热薄膜。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了近红外反射型纳米粉体,以柠檬酸加氯化钠为体系,且柠檬酸溶液浓度为0.050 mol/L,pH=1,反应时间为6h,制备的微球型粉体由片状氯氧化铋组成,具有很强的近红外反射能力,其近红外区的平均反射率为99.8%。当BiOCl添加量为1.5 wt%时,BiOCl/PVA复合膜能使隔热箱内的环境温度下降3.0 ℃。BiOCl/PVA复合薄膜具有很好的阻隔太阳光热的能力。2、以铝为掺杂源且掺杂量为0.006 moL,pH=1,反应时间为6 h,得到的Al-CuS粉体具有很强的近红外吸收能力,粉体的禁带宽为1.74 eV,在750~2500 nm的近红外区域的平均透射率为43.3%。与此同时,在300~750 nm的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射率高达67.1%。当Al-CuS添加量为2.5 wt%时,Al-CuS/PVA复合薄膜在近红外区域的平均透射率仅为16%,而在可见光区平均射率保持在50.4%,复合膜能够使隔热箱内的环境温度下降3.6 ℃。由此可见作为近红外吸收型的Al-CuS/PVA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阻隔太阳光热的性能。3、当酞菁蓝(BGS)/Al-CuS=1.5/1.0时,透射光谱明显发生蓝移,且最大透射率为68.1%。当BGS/Al-CuS的添加量为2.5 wt%时,添加BGS的Al-CuS/PVA复合薄膜在近红外区的平均透射率为21.4%,可见光区最大透射率为52.1%。4、随着Al-CuS加入EVA薄膜中,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遵循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近红外区的平均透射率降低到10.0%;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射率也逐渐降低到47.2%;Al-CuS/EVA隔热膜能够使隔热箱内的环境温度下降3.5 ℃。随着BGS/Al-CuS复合粉体在EVA薄膜中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出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在近红外区的平均透射率逐渐下降到25.6%,随之在可见光区的的最大透射率也逐渐降低到49.1%;添加BGS的Al-CuS/EVA隔热膜能够使隔热箱内的环境温度下降3.8℃。
【图文】:

化合物结构,超声喷雾法


图1-1化合物结构图逡逑Fig.邋1-1邋Structure邋diagram邋of邋compounds剂的制备方法逡逑有当材料的尺寸远小于可见光波长时,才效果。有关纳米粒子的制备途径有许多类,法有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17]。逡逑指液滴形成雾气,而后向沉淀剂中喷洒,径的大小。沉淀物经过清洗、过滤、煅烧,贝!J尝试采用新型超声喷雾法技术,把0.5,CuN0

路径图,太阳光,路径图,光照


据报道[36],俄罗斯曾开发出的一种可自动调节室温温度的塑料棚膜,当室温过高逡逑时,这种棚膜会反射部分太阳光使室温降低;而当室温温度较低时,它又会通过提高逡逑太阳光透过率使室温上升。日本米可多[37]研制的新型PO膜,如图1-2所示,则通过逡逑改变太阳光的作用方式,在温度较低的时段,通过增大太阳光的透过,能够比普通PO逡逑膜内高2-3邋°C的温度;而到了高温时段,由于膜对光的散射作用,,却能够使膜内温度逡逑维持在30°C以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利于作物生长如图1-2所示。逡逑直射逦散射逡逑图1-2太阳光光照路径图逡逑Fig.邋1-2邋Schematic邋of邋the邋path邋of邋sunlight邋illumination逡逑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仲;赵景新;孟雷超;马元良;朱福良;;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的损失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马春阳;吴飞飞;王金东;肖清贵;徐红彬;;氯氧化铋晶体的制备及其表征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5年07期

3 贾博;杨柳;瞿鹏;关晓辉;;水热/溶剂热法制备CuS及其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5年02期

4 王小军;王强;扈新民;晏博;;不同类型EVA棚膜对西北地区温室环境条件的影响[J];蔬菜;2014年02期

5 徐磊;夏海平;胡敏杰;;纳米硫化铜近红外吸收材料[J];光学学报;2013年01期

6 徐磊;夏海平;;新型纳米氧化钨的近红外吸收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2年07期

7 陈建华;王进明;龙贤灏;郭进;;硫化铜矿物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8 戴峰;樊卫华;吴金华;王丽熙;张其土;;近红外吸收滤光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1年10期

9 汤召君;王珍;孟庆华;方永增;;新型红外反射材料进展及其在玻璃节能贴膜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1年01期

10 洪晓;潘新华;;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杰;层状氯氧化铋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活性增强[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丽静;超分子插层结构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林海;稀土掺杂钨酸钆钠激光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朱超;抗近红外/紫外辐射薄膜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永鑫;插层水滑石对聚丙烯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杨一凡;BiOCl的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3 宋震;聚乙烯醇的氟化疏水改性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雪云;磺化聚苯醚/介孔氧化硅杂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陈晓亮;聚吡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6年

6 林云芸;双组份水性聚氨酯红外阻隔玻璃涂膜的制备及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徐磊;用于高效太阳能热屏蔽纳米化合物近红外吸收材料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8 黄永吉;BiOCl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兰州大学;2013年

9 曾锦明;硫化铜钼矿浮选分离及其过程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万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6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66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