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在目前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和复合物中,金纳米颗粒易于表面修饰,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秀的光学、热学和电磁学特性,还能够被制成多种形状,自身特性又随着其形状和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在靶向性成像和肿瘤治疗的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研究价值。胰腺导管内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是全球性的恶性肿瘤。胰腺癌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都已是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时机,而胰腺癌对其他临床治疗手段又不敏感,故预后较差。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为5%左右。本文利用化学溶液反应的方法制备两种金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在胰腺癌的诊断和肿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课题组的远期目标是将不同的金纳米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得到一类诊疗一体的纳米复合物。第一部分目的:制备结合有GPC-1抗体的金纳米簇复合物Gd-Au-NC-GPCAb-1,观察该复合物的表征及生物相容性,并通过将该复合物应用于离体胰腺癌细胞和裸鼠皮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的靶向实验,分析其作为诊断胰腺癌的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双模态靶向性成像纳米探针的可行性。实验方法:一、Gd-Au-NC-GPCAb-1的制备先用生物矿化法合成载钆纳米金簇Gd-Au NCs,再其表面修饰GPC-1抗体,制备双模态靶向性纳米复合物Gd-Au-NC-GPCAb-1,观察该复合物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稳定性,测量该复合物的磁共振弛豫率等实验值。二、Gd-Au-NC-GPCAb-1的毒性实验把不同浓度(0~150mg/L)的Gd-Au-NC-GPCAb-1溶液和Gd-Au NC溶液分别与人类胰腺癌细胞株COLO-357和人类正常肾上皮细胞株293T一起培养孵育,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组别两种细胞的存活情况;对经静脉分别注射纳米复合物和生理盐水24h后的裸鼠的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肺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对比注射后这些脏器的组织学改变;提取静脉注射纳米复合物24h后的裸鼠血液样本进行生化检测。三、Gd-Au-NC-GPCAb-1的成像实验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取浓度为5×10~6/mL的COLO-357细胞悬液,注射于雌性4至5周龄裸鼠右侧腋部,待瘤灶生长至60mm~3大小时,挑选出若干只裸鼠切取肿瘤样本做免疫组化检测。体外培养COLO-357细胞和293T细胞,将两种细胞悬液分别与未连接抗体的Gd-Au NCs和Gd-Au-NC-GPCAb-1一起孵育培养24h。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复合物与细胞的吸附结果;再使用胰酶分别消化两种细胞,分别与未连接抗体的Gd-Au NCs及Gd-Au-NC-GPCAb-1纳米复合物一起孵育培养1h,然后取样进行流式细胞实验。将移植瘤模型动物经腹腔注射麻醉后分两批,一批在IVIS Lumina II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下进行FI,另一批在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仪下进行MRI。将每一批的荷瘤裸鼠随机分三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2mL的生理盐水、未连接抗体的Gd-Au NCs溶液及Gd-Au-NC-GPCAb-1溶液,对比注射不同溶液前后裸鼠移植瘤的荧光图像和MR图像。测量注射后10min,30min和40min移植瘤部位的荧光强度,观察注射后10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移植瘤部位的T2WI信号值。结果:一、Gd-Au-NC-GPCAb-1的制备Gd-Au-NC-GPCAb-1纳米复合物成功制备,颗粒大小均匀一致,稳定性好;复合物的横向弛豫率(r2)与纵向弛豫率(r1)的比值处于合适范围内,说明该纳米复合物可以作为MRI阳性对比剂。二、Gd-Au-NC-GPCAb-1的毒性实验不同浓度的Gd-Au NCs对两种细胞均没有表现出明显毒性作用;Gd-Au-NC-GPCAb-1对293T细胞也没有表现出毒性作用,但对于胰腺癌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毒性。注射复合物溶液后不同实验中裸鼠器官的HE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异;裸鼠血液样本的生化检测结果同样显示两组动物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三、Gd-Au-NC-GPCAb-1的成像实验免疫组化染色和IOD值测定都显示GPC-1在胰腺癌肿瘤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邻近的正常组织。COLO-357细胞与Gd-Au-NC-GPCAb-1孵育之后,可在细胞表面能够观察到较强的红色荧光信号,且Gd-Au-NC-GPCAb-1与COLO-357细胞的结合率最高。经荷瘤鼠尾静脉注射Gd-Au-NCs后,动物移植瘤部位的荧光强度逐渐升高,在10min时达最高,之后的30min缓慢降低。而注射Gd-Au-NC-GPCAb-1之后,动物移植瘤部位的荧光强度逐渐升高并在30min时达到峰值,之后的10min内降低。荷瘤裸鼠注射Gd-Au-NC-GPCAb-1后,移植瘤的MR信号值逐渐升高,在大约30 min时升到最高。而注射Gd-Au NCs后的移植瘤信号是在60min内缓慢升高,并在这之后的60min内缓慢降低。结论:纳米复合物Gd-Au-NC-GPCAb-1成功制备,结构稳定,生物相容性好。Gd-Au-NC-GPCAb-1能够与COLO-357细胞靶向性结合;静脉注射Gd-Au-NC-GPCAb-1后的裸鼠移植瘤部位的荧光图像强度和磁共振T2WI图像信号显著升高。因此Gd-Au-NC-GPCAb-1对特异性表达GPC-1的胰腺癌细胞和组织具有良好体内外靶向作用。第二部分目的:合成由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金纳米棒(Gold Nanorod,GNR)构成的纳米复合物(GO/GNR),观察该纳米复合物的表征及生物相容性,并将其应用于裸鼠皮下胰腺癌移植瘤的微波消融实验,分析其作为微波消融的热增敏剂的可行性。实验方法:一、GO/GNR的制备参考本课题组的过往研究,我选用一种晶种介导生长法制备GO/GNR纳米复合物。先用聚苯乙烯磺酸钠(Polystyrene Sulfonate,PSS)修饰GO形成GO-PSS,后在其表面添加金的晶种,晶种逐渐完成生长形成金纳米棒,得到GO/GNR。二、GO/GNR的表征测定和毒性实验我将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仪器来测定复合物的形态学特征。将不同浓度(0~200mg/L)的GO/GNR溶液与人类肾上皮细胞株293T一起培养孵育24h,通过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的存活情况;对分别静脉注射纳米复合物和PBS溶液24h后的裸鼠的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肺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注射后对比这些动物脏器的组织学改变。三、GO/GNR的胰腺癌微波消融热增敏实验我运用与课题第一部分相同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在瘤灶生长超过100mm~3大小时,选取合适的动物,分为3组,处理方法分别为,直接进行单纯微波消融,先瘤内注射0.2mL生理盐水后再进行微波消融,瘤内注射0.2mLGO/GNR溶液后再行微波消融,消融功率为(10W,2min)。对比不同组的裸鼠消融后的瘤灶MRI图像,测量冠状位和横断位下消融灶的最大径。结果:一、GO/GNR的制备GO/GNR纳米复合物成功合成。二、GO/GNR的表征测定和毒性实验观察发现GO/GNR的形态规则,结构稳定。XPS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GO与GNR的结合是基于共价键的形式,而非π π堆积作用。CCK-8实验结果表明,GO/GNR对293T细胞仅存在较低的毒性,仅在金浓度为200mg/L的时候有一定表现。裸鼠脏器的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动物的所有器官没有明显的差异。三、GO/GNR的胰腺癌微波消融热增敏实验MRI图像显示,经瘤内注射GO/GNR溶液后的裸鼠移植瘤灶经过微波消融后的消融面积较另外两组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注射生理盐水组和直接消融组的消融面积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表明了GO/GNR确实有一定的微波热增敏效应。结论:第二部分实验合成GO/GNR纳米复合物,同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如果将该复合物于微波消融前注入肿瘤内,其能够在消融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热增敏效应,使有效消融范围增大。该复合物同样有望在未来用于临床上的肿瘤微波消融治疗。
【图文】:
金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胰腺癌靶 性成 和微波热增敏效应的实验研究2、连接抗体利用 EDC 作为催化剂将抗体与上一步中合成的 Gd-Au NC 连接[35]。方法如下:(1)取 30mg 已经合成的 Gd-Au NCs 溶解于 900μL PBS 溶液中,另取 10mg固态 EDC 溶解于 100μLPBS 溶液中。(2)将两种溶液在室温下混合,,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处理 5min。(3)加入 30μLGPC-1 抗体溶液,将混合液置于室温下避光搅拌 2h。(4)将混合液以 4000rpm 的转速离心 20min 滤过,用 PBS 溶液清洗三次,便得到 Gd-Au-NC-GPCAb-1 固体。将其溶解于超纯水中备用。

Gd-Au-NC-GPCAb-1的表征及Gd-AuNC的部分表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5.9;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少男;张鹏;张亚琳;孙娜;侯燕玲;;聚氨酯/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的原位制备及温度-电阻行为[J];高分子学报;2015年12期
2 罗利明;彭同江;孙红娟;李莉;;TiO_2/蛭石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产物结构变化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4年06期
3 肖艳丽;王化杰;张胜义;;CuO/SnO_2/T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涂学忠;PolyOne和Nanocor携手制造纳米复合物[J];橡胶工业;2003年09期
5 蔡志江;;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物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3期
6 贺军;王艳;姜浩;唐静波;李珍发;张阳德;;基因纳米复合物对肝癌的靶向性治疗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7 李伟;朱红;;有机硅-无机硅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杨妙梁;高分子纳米复合物发展动向——在汽车工业中应用[J];上海汽车;2003年03期
9 叶君;刘惠铭;熊犍;;含羧基纤维素衍生物/稀土金属离子纳米复合物的性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1期
10 曾旭;;聚苯乙烯纳米复合物涂布包装纸的表面结构和抗菌性能[J];国际造纸;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兰霞;朱敦皖;董霞;冷希岗;;双功能肽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许晶晶;魏志祥;;一维聚吡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固体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吴丽艳;郭志华;滕利荣;高波;;羟基磷灰石/药物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研究[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远;粱明会;王晓东;张俊岭;刘洪全;;磁性纳米复合物催化剂合成与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郑田;卢晓峰;边秀杰;张城城;王策;;CNT/PPy/K_xMnO_2三元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刘如川;;导电聚合物和半导体纳米复合物中的光致界面电荷分离[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王璐;布文奂;王丹丹;李杏;孙宏晨;;聚多巴胺/药物纳米复合物的构筑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A];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8 李辉;吴思多;吴锦荣;黄光速;;石墨烯/聚苯乙烯纳米复合物的导电性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仪德启;Charles A.Wilkie;杨荣杰;;多相纳米复合: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物与聚磷酸铵/蒙脱土纳米复合物的复合材料[A];2012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贺健康;包怡君;李杰;张旭;刘颖;;羧甲基壳聚糖/无定形磷酸钙纳米复合物抑制人牙釉质表面口腔细菌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汪永安;“三明治”纳米复合物问世[N];安徽日报;2018年
2 辛文;核壳结构MoS_(2)/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获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7年
3 记者 李双艺 通讯员 于洋;发现癌症早期诊疗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5年
4 记者 袁艺 通讯员 刘金光;苏大师生研发新型催化剂[N];苏州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福;铁酸铋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唐雨佳;多酸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3 叶静;新型金属纳米材料在肿瘤细胞及肿瘤组织中靶向荧光成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4 赵正柏;功能化SiO_2粒子、PMAA粒子的制备及其多种应用[D];东南大学;2017年
5 刘天宇;反向负载金/半导体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王彦平;基于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7 李思佳;甲酸/肼硼烷高效脱氢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8 任道远;沙蒿多糖的肝损伤保护、免疫调节及其载运姜黄素的稳态化递送[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9 张雅洁;基于星状阳离子聚合物载体的基因输送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尚婷婷;载普鲁士蓝靶向纳米复合物多模态显像及综合治疗裸鼠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慧;光热催化材料负载铈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VOCs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2 李新方;基于新型介孔硅球共载药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及其逆转乳腺癌耐药作用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范承启;金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胰腺癌靶向性成像和微波热增敏效应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韩世涛;Cu_x-Ni/Ni(OH)_2/RGO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氢化作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黄春芝;协同化疗和光热治疗的氧化石墨烯主动靶向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范洋;共递送吉西他滨和多西他赛脂质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药效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7 陈迪凤;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8 陈艳妍;钴基纳米片/导电载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9 郭娜娜;LAH4-L1-siMDR1纳米复合物逆转卵巢癌多药耐药性[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10 周长青;微波场作用下高活性β-Ga_2O_3/SiC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D];黑龙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66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