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多尺度模拟方法研究固体电解质材料中质子的传输性质和机理

发布时间:2020-05-19 15:00
【摘要】:本文从微观、介观、宏观尺度模拟研究低温(高温)燃料电池用聚合物(固体氧化物)质子导电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迁移机理,定量解释有关实验现象,总结材料的设计法则。全文分六章:第一章介绍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背景知识,侧重质子交换膜(PEM)和固体氧化物(SOE)这两类质子导电材料的作用和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本文所使用的多尺度模拟方法、软件、参数,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有限元分析等。第三章研究模型分子中的质子转移和输运,总结质子交换膜材料结构单元的设计法则。第四章从介观尺度研究酸-碱复合质子交换膜的相形貌和相分离,以及酸-碱相界面处的空间电荷分布。第五章研究固体氧化物质子导电材料缺陷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质子传导的影响。第六章总结全文、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三章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马来酰亚胺(MI)、琥珀酰亚胺(SI)、邻苯二甲酰亚胺(PI)等模型分子的结构,特别是模型分子与水分子、有机膦酸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质子转移的活化势垒。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分子可以与水分子、膦酸分子等形成渗透整个体系的氢键网络,促进质子的电离和迁移。因此,MI、SI和PI等模型分子可以作为设计制备较高温酸-碱复合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砌块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CPMD模拟)MI分子晶体的结构性质,研究质子的传导路径。文章计算的键的伸缩振动频谱与实验IR吻合,表明本项研究的可靠性。在CPMD模拟中,我们直接观察到了质子的跳跃,解释了MI具有较高实验电导率的原因。第四章研究由质子传导砌块串联形成的侧链的长度对酸-碱复合质子交换膜材料相形貌和相分离的影响。文章以不同长度的质子传导砌块(乙烯基膦酸单元,VPA)为亲水侧链,以疏水聚醚砜为主链,采用粗粒化模型模拟体系的相形貌和相分离。研究表明,当体系由七个VPA切块单元构成亲水侧链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相分离结构,其中疏水相提高PEM的稳定性,亲水相区域彼此连通、为质子长距离传输提供连续通道。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本章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了具有相分离结构的酸-碱复合物体系相界面处的空间电荷分布及其质子传导。在综合泊松-玻尔兹曼方程、化学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后,研究发现酸-碱相界面处具有不均匀的空间电荷密度分布,形成宏观电场,影响质子传输。此结果与我们的前期实验一致,即“含膦酸基和三唑基的酸-碱复合质子交换膜材料,形成纳米相分离的马赛克形貌,界面处的电荷重新分布,形成空间电荷分布形态。其质子电导率与其任一纯组分相比,提高了几个数量级”。第五章分别采用经典力场(cFF)和反应力场(ReaxFF)模拟对比研究无水和完全水合状态下具有或没有刃位错的Y掺杂的BaZrO_3体系(BZY)的结构特征和扩散性能。计算了温度和掺杂剂含量对化学膨胀、热膨胀、径向分布函数、容忍因子、扩散系数、电导率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eaxFF比cFF更软,很容易捕捉晶格氧旋转的结构动态。但是,ReaxFF低估了离子间相互作用力,导致晶格参数偏高,离子扩散系数和电导率值比cFF高出1~2个数量级。ReaxFF研究表明,温度对氧离子扩散的影响较质子扩散更为明显;线缺陷既可加速离子扩散(小于600°C),也可妨碍离子传输(大于900°C);温度低于700°C时含10%Y的BZY更有利于氧离子传导,但高于800°C时含20%Y的BZY离子传输性能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国;质子在膜上传导和质子泵分子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8年01期

2 王凌匀;吕清扬;王]峰;刘洁;;质子化壳聚糖吸附除磷效能研究[J];西部资源;2012年03期

3 朱华跃;蒋茹;钱勇兴;;质子化交联壳聚糖颗粒对水体中硝酸盐的吸附去除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刘士军,汪存信,吴绪亨,屈松生;氨基酸质子化反应的滴定量热测定[J];物理化学学报;1995年07期

5 冀永强;傅孝愿;;取代氧化吡啶气相质子化能的分子轨道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6 廖玉婷;马思渝;;质子化卟吩结构的理论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梁晓静;崔丽;吴德印;田中群;;腺嘌呤和质子化腺嘌呤的结构和振动光谱[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8期

8 马思渝,李宗和,何隽因,郭础;卟吩质子化过程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9 胡琼;王国营;欧家鸣;王瑞丽;;组氨酸四种质子化结构振动光谱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J];红外;2010年02期

10 郭莹娟;薛娟琴;张桀;马晶;权雪婷;刘瑶;;质子化改性壳聚糖吸附硫酸根行为及其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磊;朱琴玉;;含富硫结构二氮芴衍生物的质子化效应,并研究了这些衍生物和质子化产物的结构、光谱和理论性质[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2 曾阔;曹泽星;;吡咯和呋喃气相质子化过程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尚鉴;洪沂伯;刘婧;厉建龙;王永锋;吴凯;;脱质子化驱动的间苯三甲酸(TMA)二维组装结构转化[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C];2014年

4 马福民;李文;孔晓华;;质子化离子液体为介质合成低分散度嵌段共聚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娄福艳;鲁晓明;宋富根;;质子化的2,3-二胺基吩嗪的合成及钼酸钠的催化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谈荣华;王飒;李雅倩;兰海闯;肖述章;;质子化诱导的高对比度的压致变色材料[A];2016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A:液晶高分子的合成与分子设计[C];2016年

7 张善荣;刘卫东;李欣宇;裴奉奎;;两种DTPA双酰胺衍生物的质子化过程[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李晓东;赵波;陈昌云;王正武;;瘦肉精的质子化结构和电子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世国;邓友全;;N-质子化己内酰胺离子液体的红外光谱表征[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丽;William L Hase;;Ne和质子化多肽与碳氢表面碰撞过程中能量转移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娇;多尺度模拟方法研究固体电解质材料中质子的传输性质和机理[D];上海大学;2018年

2 韦梅杰;羧酸及磺酸基晶态质子导电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宋吉娜;腐殖酸质子化基团与铝离子在水中的迁变及凝聚行为表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4 袁斌芳;理论研究质子shuttle对一类有机催化反应机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7年

5 颜世海;组氨酸衍生物荷质转移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福军;具有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特征的Fe/S配合物的合成与质子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路;环八[1,2-c:4,3-c':5,6-c'':8,7-c''']四噻吩选择性去质子化与硫代:平面环型稠合噻吩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8 蔡锟;新型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其复合膜在质子传导性能上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孙荷芝;电喷雾质谱中银离子加合的含苯基化合物的气相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郭莹娟;壳聚糖基硫酸根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怡婷;一步法制备质子化g-C_3N_4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16年

2 万晓;胆碱酯酶中谷氨酸197/202的质子化状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丽娟;基于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检测弱碱与氨基酸的电化学新方法[D];辽宁大学;2018年

4 黄金凤;BACE-1中Asp Dyad质子化状态的确定及其与抑制剂活性的相关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陆娟凤;有机化合物质子的酸性与其~1H NMR化学屏蔽值关系的理论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6 孙权;去质子天冬酰胺碎片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7 陈祖旭;去质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分子离子碎片化机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8 郜玉娇;Y186F突变对光受体蛋白古紫质-4质子传输和能量转换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邹雷;质子化壳聚糖吸附除磷效能及热力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孙志青;氨质子化团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1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71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