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纳米多孔金属及其负载用于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9:21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人类社会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及其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改变当前的能源结构,并开始探索清洁的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氢气是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载体,它可以通过电解水来产生,也可以通过燃料电池装置氧化成水来释放能量。当水电解过程由可持续能源,如风能、太阳能驱动时,水和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可实现能源的存储和运输,而且并不释放温室气体CO_2。电化学分解水包含两个半反应:发生在阴极的析氢反应(HER)和发生在阳极的析氧反应(OER)。而阴极和阳极处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电解水装置在将电能储存为化学能时的能量转换效率。虽然Pt及其合金被认为是最好的HER电催化剂,而IrO_2和RuO_2通常被认为是最好的OER电催化剂。但是它们受限于高昂的成本和低的元素丰度而不能满足大规模实际应用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低成本,高催化活性,高能量转换效率的电解水催化剂。电催化剂通常被合成为低维度的纳米粉末或者胶体,通过绝缘的聚合物粘合剂固定在平面集流体上来确保电接触。因此,在催化活性材料和集流体之间以及聚合物粘合剂和催化活性材料之间由于不可避免的接触电阻造成这些电极具有较低的催化效率。此外,这些催化活性材料之间相互堆叠即不能有效地充分暴露催化活性位,也不利于电解液中离子和催化产物气体的充分扩散,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电极的催化性能。并且电催化剂的制备过程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复杂的工艺,例如水热反应,化学气相沉积等。这无疑增加了电催化剂在大规模实际应用时的生产升本。通过电化学或化学去合金化方法制备的纳米多孔金属具有自支撑的海绵状三维多孔结构。其由金属组成的连续韧带结构不仅可以在电催化过程中提供电子传输路径,而且通过其大的比表面积可以确保韧带表面催化活性位或者韧带表面的负载物充分暴露从而提高催化活性位的利用率。同时连续的孔道结构可以确保在电催化过程中催化原料与催化产物沿电解液的充分扩散。纳米多孔金属具有易制备,自支撑,高导电性,大比表面的特点,有望在电解水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本论文将围绕纳米多孔金属及其负载用于电催化分解水的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双模式纳米多孔Cu-Ni-Al电极的制备及其析氢反应在碱性电解液中电化学分解水产生氢气,涉及到最初的氢吸附物的产生,要求高效且稳健的电催化材料确保快速的电子和离子传输。由于合适的氢结合能(HBE),Pt及其合金具有快速的HER反应速率。然而,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催化剂,例如Fe,Co,Ni,Ti,W,Mo和Cu,由于它们太强或者太弱的氢结合能通常表现出非常差的HER催化活性。因此,我们试图发展它们的合金来调节氢结合能从而降低起始过电位和提高催化效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Cu-Ni合金可以有效优化氢结合能从而表现出优异的HER催化活性。这里设计了一种一体化自支撑的Cu-Ni-Al三元复合电极用于在碱性电解液中进行电化学析氢。通过对Cu-Ni-Al合金条带化学去合金化的策略制备的这种Cu-Ni-Al三元复合电极由Al_7Cu_4Ni@Cu_4Ni核壳结构被原位锚定在三维双模式纳米多孔铜骨架上,即Bi-NP Cu/Al_7Cu_4Ni@Cu_4Ni。因此,前者作为催化活性位用于HER催化,而后者的Cu韧带提供电子传输路径,双模式孔道提供电解液的传输路径。这种大比表面积,导电性良好的Bi-NP Cu/Al_7Cu_4Ni@Cu_4Ni复合电极在0.1 M KOH电解液中起始过电位达到了60 mV,而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 cm~(-2)时的过电位仅为139 mV。2.纳米多孔金负载Ni-Fe-Cr羟基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析氧反应由于涉及到四个质子和四个电子的转移,OER往往表现出低的能量转换效率。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寻求一种电催化剂来降低大的OER起始过电位以及提高OER反应效率,例如合金,氧化物,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以及磷化物等。在二元过渡金属羟基氧化物中,Ni_xFe_(1-x)OOH拥有最高的OER催化活性。但是过去一段时间,在Ni_xFe_(1-x)OOH中对催化活性位的确定一直存在一定争议。近几年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证实FeOOH比NiOOH拥有更高的催化活性,但是FeOOH在OER过程中一直存在低导电性,高溶解性,高起始过电位等缺点。但当把[FeO_6]八面体结构嵌入到NiOOH基体中后,邻近的[NiO_6]能够有效调节Fe位上氧中间产物的吸附能,从而降低了其起始过电位,并提高了OER催化动力学。使用电镀方法将[CrO_6]嵌入到FeOOH基体后,由于[FeO_6]-[CrO_6]结构单元的存在显著提高了Cr掺杂FeOOH的OER催化活性,甚至优于部分Ni_xFe_(1-x)OOH。此外,Au基底能够通过部分电荷转移的方式显著降低FeOOH和Cr-doped FeOOH的起始过电位。因此,使用同样的方法将[FeO_6]-[CrO_6]结构单元作为整体嵌入到NiOOH中研究其OER催化活性。通过DFT计算证实,Fe位的催化活性被进一步提升。通常,电催化反应只发生在电催化剂与电解液界面处,将痕量的Ni_xFe_yCr_(1-x-y)OOH负载在纳米多孔金韧带表面,达到对催化剂的完全利用。利用纳米多孔金独特的孔道-韧带双连续结构,可以有效确保电催化过程中电子和电解液的传输。制备的纳米多孔金负载了1.73 ug cm~(-2)_(geo)的Ni-Fe-Cr羟基氧化物后,在0.1 M KOH中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 cm~(-2)_(geo)时的过电位仅为323 mV,且Tafel斜率仅为33 mV dec~(-1)。
【图文】:

示意图,异质结构,多孔材料,过程


1.1 纳米多孔材料的介绍纳米多孔材料具有三维开放结构、大比表面积的结构特点,同时兼具块体材料与纳米材料的性质从而表现出特殊的固有特点。科研人员目前已经研制出各种纳米多孔材料,如多孔碳[1-6]、多孔金属[7-23]、多孔氧化物[24-34]、多孔高聚物[35-38]等。多孔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在传感器[39-41],电池[42-44],超级电容器[45-47],光电催化[48-52],分子检测[53-55]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多孔材料根据其孔径大小,可分为三类:微孔材料(小于 2 nm),介孔材料(2 ~ 50 nm)和大孔材料(大于 50 nm)。多孔材料按照制备方式可以归类为非自组装多孔材料与自组装多孔材料。非自组装多孔材料的制备通常需要借助三维有序多孔模板作为牺牲材料,将目标材料通过电化学沉积[46,56]、化学沉积[57]、磁控溅射[58]、浸渍法[5,32]、化学气相沉积[59,60]、静电沉积[27]等方式填充到模板的孔道内,然后再将模板通过刻蚀[5,34,56]、高温分解[27,32,46]等方式去除。常用的模

SEM图像,SEM图像,微观结构,金属


上的自发过程。自组装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热解溶胶凝胶法[4,6],扩散法[26,62],阳极氧化法[63,64],去合金化法[7-23]等。热解溶胶凝胶法通常将聚合物碳化制备成纳米多孔碳,并将金属元素和氮、磷等非金属元素掺杂其中。扩散法是利用金属离子在固液界面或者固气界面处的浓度梯度进行扩散,并在界面处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固化来形成纳米多孔结构。阳极氧化法是一种电解氧化过程,即首先在金属或合金表面形成一层氧化层,随着电解液与氧化物界面处氧化物的不断溶解以及氧化物与金属界面处的氧化物不断形成,便会最终形成具有多孔管状的结构,如阳极氧化铝等。去合金化法是通常是利用不同金属之间电势不同,采用化学或者电化学的方法从固溶体或者金属间化合物中选择性地腐蚀掉一种或者多个活泼组元,从而由剩余组元形成一种孔道与韧带双连续的三维多孔结构。通过调整合金的成分,各组元的含量,,各相的晶粒尺寸以及去合金化条件便可精确控制纳米多孔金属的孔径尺寸。如图 1.2 所示,利用去合金化方法制备纳米多孔金属具有方便简单,可宏量制备,孔径形貌易调节的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1;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洪峰;张先满;;多孔金属激光增材制造研究进展[J];铸造技术;2018年01期

2 李季;赵维彪;田力威;何子微;李毅;;3D打印多孔金属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年19期

3 本刊编辑部;;第十届多孔金属与金属泡沫国际会议将在河海大学召开[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4 陈明伟;;多孔金属[J];科学观察;2017年04期

5 ;中科院金属所开发出新型多孔金属制备方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年01期

6 蒋晓虎;李志军;王辉;何思渊;;泡沫铝:新型超轻多孔金属的制备方法与性能[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柏鑓;党东宾;朱润生;;多孔金属有机框架的组装与性能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6年03期

8 ;多孔金属的开发和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汪强兵;汤慧萍;奚正平;;多孔金属膜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6期

10 程桂萍,陈锋,何德坪,闻德荪,舒光冀;用渗流法制备多孔金属的孔结构及其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天健;;超轻多孔金属的性能刻画、优化设计、制备方法及其多功能化工程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常宝军;王晓林;彭峰;;烧结纤维多孔金属的吸声性能优化[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维娜;朱雁;罗峰;;一种新颖的自缠绕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言祥;刘源;张华伟;;定向凝固规则多孔金属研究进展[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5 卢天健;;超轻多孔金属的多功能复合特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何德坪;何思渊;尚金堂;;超轻多孔金属的进展与物理学[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虞吉林;刘耀东;郑志军;;动载下多孔金属力学行为的速率敏感性[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8 李振华;任慧;焦清介;王晓宇;;氧化物凝胶在多孔金属铝中的沉积行为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9 王志华;李志强;赵隆茂;杨桂通;;多孔金属及其夹芯结构的冲击力学行为[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李拓;江俊;;点阵多孔金属夹芯板振动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波涛;多孔金属配合物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孙杰松;纳米多孔金属及其负载用于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辛亚军;环氧树脂/多孔金属一体型复合夹芯板力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齐立倩;电场对有序多孔金属氧化物磁性的调控[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建军;冲击载荷下梯度多孔金属力学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忠宏;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制备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新华;孔隙结构与变形条件对藕状多孔金属变形行为和吸能特性的影响[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侯雪;氧空位对有序多孔金属氧化物薄膜物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康锦霞;多孔金属材料应力/力增强现象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黄祥;基于Micro-CT的多孔金属纤维烧结板三维形态分析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凤;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合物及其与多孔金属镍的复合[D];西北大学;2018年

2 周萌;氢气气泡法电沉积制备多孔金属磷化物合金及其电解水性能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曾小珊;基于富电子配体构筑的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检测爆炸物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刁方园;纳米多孔金属薄膜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刘彬彬;多孔金属表面原位复合纳米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6 刘彬艳;多孔金属表皮对室内空间天然采光效果影响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7 何美平;多孔二元金属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8 远双阳;冲击作用下多孔金属的动力学及热力学响应[D];中北大学;2017年

9 段晓宇;结合气候的多孔金属表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汪强兵;多孔金属膜制备工艺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4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74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