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过渡金属层状化合物的合成探索与物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3:05
【摘要】:过渡金属层状化合物一直以来都是凝聚态物理以及材料研究中的热点,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或是潜在的应用领域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这类材料具有极其丰富的元素组成和晶体结构,从而展现出极为丰富的物理性质,如超导、电荷密度波、磁性等等。此外,由于过渡金属层状化合物的层与层之间依靠范德瓦尔斯力结合,这使得在其层间引入不同的客体物质成为了可能,进而可以实现对于其结构与物理性质的调控。在本论文中,我们探索合成了一系列的过渡金属层状化合物,并对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我们探索合成了锕系过渡金属氮化物ThNF与ThNCl,虽然它们拥有与β-ZrNCl等超导体类似的层状晶体结构,但其层间的作用力类型并不是范德瓦尔斯力。我们还探索合成了一类不匹配层状化合物,(PbSe)1.16(TiSe2)m(m=1,2),并对其晶体结构及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其中反常的电荷转移效应。利用电化学插层的方法,将有机离子团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简写成CTA+可控的插入到了2H-TaS2中,进而实现了对于2H-TaS2电子态性质的调控。此外,我们还成功地使用电化学方法在磁性范德瓦尔斯材料Cr2Ge2Te6的层间插入了有机离子四丁基铵(简写成TBA+),实现了铁磁转变温度的大幅度提升,由母体的67 K升高到了插层化合物的208 K。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章:1.绪论本章主要简要回顾了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及非常规超导体的研究现状。对过渡金属氮化物MNX材料的结构与物理性质以及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另外还介绍了层状磁性范德瓦尔斯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常用的材料合成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2.锕系过渡金属氮化物ThNF与ThNCl的合成与物性研究在本章的工作中,我们探索合成了含有f电子的过渡金属氮化物材料ThNF与ThNCl。由于在与其结构相同的(Ti,Zr,Hf)NCl中均通过化学插层实现了超导电性,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两种材料中通过化学插层实现超导。然而,目前所有的尝试都表明无法在这两种材料中插入客体。为了揭示其原因,通过对其晶体结构的分析,虽然他们拥有着与ZrNCl和HfNCl等体系类似的晶体结构,但其层间并不是范德瓦尔斯作用力。通过对光电子能谱的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的结果,我们得到在ThNF中Th-N键为共价键,Th-F键为离子键。在ThNCl中Th-N与Th-Cl键均为共价键。在ThNF中,由于F的电负性太强,因此造成了与Th近邻一层的F原子以及次近邻层的F原子均与Th成键,从而使得ThNF的层间并不是范德瓦尔斯键。而在ThNCl中,由于Th-Cl之间的作用力为共价键,从而削弱了C1-C1层间的作用力,最终使得ThNCl的层间也不是范德瓦尔斯作用。3.不匹配层状化合物(PbSe)1.16(TiSe2)m(m=1,2)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在本章的工作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不匹配层状化合物(PbSe)1.16(TiSe2)和(PbSe)1.16(TiSe2)2的单晶样品,这两者具有类似的晶体结构。(PbSe)1.16(TiSe2)2具有Tc为2.3 K的超导电性,而(PbSe)1.16(TiSe2)是不超导的。各向异性电阻测量表明(PbSe)116(TiSe2)2有更弱的层间耦合和更低的维度。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表明在(PbSe)1.16(TiSe2)m(m=1,2)中,m=1的化合物中PbSe层向TiSe2层的电荷转移量相比于m=2的化合物增加了惊人的250%,同时伴随着m=1的化合物中电声子耦合强度的下降。因此,通过物性测量及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研究,发现层间电荷转移引起的过掺杂效应导致m=1的化合物没有超导电性。4.电化学插层TaS2中可控的超导电性调控在本章的工作中,我们利用电化学插层的方法,将有机离子团CTA+可控的插入到2H-TaS2的层间,合成了TaS2(CTA+)x(x=0-0.9)系列样品。结合X射线衍射数据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图像,我们确定了样品的晶体结构。随着CTA+插入量x的增加,Tc首先快速增大至最大值3.7 K,之后随着x进一步增加Tc逐渐减小,超导相图表现出圆拱的行为。我们的研究表明电化学插层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可以可控调节二维材料中电子态性质的手段。5.有机离子插层铁磁范德瓦尔斯材料Cr2Ge2Te6中的铁磁性质调控在本章的工作中,我们使用电化学插层的方法,成功的在层状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Cr2Ge2Te6的层间插入了四丁基铵离子(TBA+),从而形成单层Cr2Ge2Te6与TBA+离子的杂化晶格。通过插入TBA+离子,Cr2Ge2Te6的铁磁温度由67 K升高到了(TBA)Cr2Ge2Te6中的208 K。此外,插层后Cr2Ge2Te6的易磁化轴由c轴转向了ab面内。结合理论计算的结果,之所以在有机离子插层的Cr2Ge2Te6中出现铁磁有序温度如此大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插层的有机TBA+离子转移了电荷并对体系进行了电子掺杂,体系的磁性从弱的超交换相互作用铁磁性变为金属双交换机制的铁磁性,进而使得铁磁温度大幅度提升。
【图文】:

示意图,三角双锥结构,六角晶格,结构模型


铁基超导体是由于超交换作用而导致的反铁磁耦合从而使得电子配对,因此他逡逑们预言在三角双锥这种配位状态下,当中心原子为Co2+/Ni3+时,这种材料可能逡逑会展现出高温超导电性,如图1.3所示[25]。但是这一理论的局限之处在于这类逡逑材料在实际中很难合成。另外,最近也有计算物理学家使用机器学习(Machine逡逑Learning)的方法,在已有的超导材料中找寻可能的规律,进而寻找已有材料中逡逑的超导体[26]。可以说,随着这些新理论与新想法的不断提出,以及利用不同学逡逑科之间交叉的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超导体被不断发现。逡逑1.1.2两类非传统高温超导体的研究逡逑1.铜氧化合物超导体逡逑1986年,钙钛矿结构的La2_xBaxCu04中高达35邋K的超导电性的发现,标逡逑志着高温超导体的诞生[8]。之后,新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不断涌现,超导转变逡逑温度也呈现跨越式的增长。与传统的超导材料不同,铜氧化物超导体都拥有着逡逑非常类似的晶体结构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铜氧化合物


图1.5空穴型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相图PI。逡逑素进行掺杂或是改变不同的库电层,可以实现对于铜氧化合物母体的电子或空逡逑穴掺杂。这里以空穴掺杂为例,如图1.5所示,随着掺杂的进行,反铁磁有序会逡逑被很快压制,伴随着超导电性的出现,在某一特定温度超导转变温度达到最高,逡逑之后随着掺杂超导转变温度逐渐降低乃至最后消失,超导转变呈现出圆拱形的逡逑行为。通过掺杂,铜氧化合物能够从一个绝缘体演化为超导体,这与大家对于传逡逑统超导体的认知完全不同。此外,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扫描隧道显微镜逡逑(STM),以及三晶异质结等实验都表明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配对对称性逡逑为d波,这与传统超导体中的s波完全不同[32_33]。除了超导性质上所提及的这些逡逑不同点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最佳超导区域超导温度之上,即图1.5逡逑所示的紫色区域范围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69;TB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可,吕德义,葛忠华,周春晖;离子型层状化合物制备及应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2期

2 王建华;层状化合物Ca_(1.5)Si_(1.34)B_(6.44)Al_(4.0)(OH)_4·2H_2O的合成与结构[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3 燕丰;;水滑石类层状化合物的生产及应用前景[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8年08期

4 侯文艳;刘宗怀;张国春;;无机层状化合物的剥离技术及应用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01期

5 周润萍;;对无机层状化合物发展前景的认识[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年06期

6 战再吉;吕云巧;王文魁;;三元层状化合物MAX相的研究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张莉莉,陆路德;无机层状化合物及其应用述评[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3期

8 崔小明;;水滑石类层状化合物的生产及应用前景[J];上海化工;2009年03期

9 龙春艳;何曼;徐军;;钇和钬掺杂对铋层状化合物的介电性的影响[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5年12期

10 陈艳林;祝亚希;方奇;危明敏;黎巧云;陈习;李宗育;;Cu与三元层状化合物复合材料研究现状[J];硅酸盐通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旭;郭建刚;陈小龙;;一种新型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多晶(粉晶)衍射分会[C];2016年

2 李文敏;望贤成;张俊;刘敏;金美玲;邓正;张思佳;冯少敏;刘清青;靳常青;;新型层状化合物Ba_2CuO_2Cu_2Se_2的高温高压合成和物性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极端条件晶体材料分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吕志;李殿卿;徐向宇;林彦军;段雪;;原子经济反应组装阴离子层状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杨晓晶;;γ’型水合层状镍酸钠的水热合成和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薛伟;王延吉;赵新强;;Pd-Si柱撑蒙脱土层状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张雅卿;袁苑;劳华亮;徐庆红;;层状化合物草甘膦锆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于凯;张鹤;王春梅;周百斌;;基于篮子{P_6Mo_(18)}单元的新颖2D层状化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A];第十三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周春晖;袁良财;李杰;林世军;俞卫华;谢华丽;李小年;葛忠华;;掺杂锂蒙脱石粘土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9 陈新;马晶;胡征;吴强;陈懿;;AlN纳米管稳定几何结构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10 邹学付;凌云汉;;锆磷酸铵的合成[A];第十三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乃舟;过渡金属层状化合物的合成探索与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李琨琨;几种含铁层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袁端端;几种含铁(钴)层状化合物的结构与物性调控[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郭影;基于层状化合物的主-客体组装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琳;稀土发光纳米片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洋;Ti_2AlC和Cr_2AlC材料热力学、制备及抗氧化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2年

7 管航敏;新型层状铋钒氧基化合物微纳结构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程合锋;铋系层状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功能化组装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刘超;基于层状钛(铌)化合物的新型可见光催化剂的研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张晓波;阳离子色素与无机层状化合物的复合制备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文艳;无机层状化合物的插层反应及其剥离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东鲲;新型不匹配层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9年

3 范驰;层状化合物的主客体组装及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丽红;基于层状化合物K_2La_2Ti_3O_(10)的插层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伟;层状化合物K_2Ln_2Ti_3O_(10)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和光催化活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吴涛;三种镁基层状化合物的制备、成膜及脱氟性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杜永欣;三元杂多阴离子层状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8 孙书斌;45钢、铝表面涂覆M_(n+1)AX_n三元层状化合物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9 宋春雨;层状化合物TXTe_3的合成及其物理特性[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0 李旭;水滑石类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微分析及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74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74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