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超声波振动法制备层状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发布时间:2020-06-04 06:41
【摘要】:碳纤维增强铝基(Cf/Al)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设计性强、热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广泛应用于结构材料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制备Cf/Al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以热压法、挤压铸造法、真空浸渗法较为常见。通过对现有Cf/Al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分析可知,多数现有制备工艺的周期长,操作复杂,碳纤维与基体金属的反应时间长,碳纤维损伤较大等劣势。超声波振动法可以有效的缩短制备时间且操作简便。因而本文采用超声振动法制备Cf/Al复合材料。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多功能电子拉伸机等对Cf/Al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微观组织的形成机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在金属液中传播时可在局部产生高压高速液流,利用自制预制体可成功制备碳纤维分散均匀、碳纤维与基体结合良好的Cf/Al复合材料。碳纤维上的预紧应力对于Cf/Al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较大影响。预紧应力不同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孔洞缺陷尺寸随预紧应力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预紧应力为4N时,碳纤维可实现均匀分布,其抗拉强度可达243.6MPa。经分析,预紧应力过小使得碳纤维在偏离超声波产生的金属液流中心导致超声波无法均匀作用于碳纤维,无法实现铝液对碳纤维的浸渗。预紧应力过大则会在基体中发生纤维聚集,纤维对超声波的抵抗作用较大,使得铝液无法浸入部分聚集纤维间隙。而预紧应力为4N时,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所能在熔融铝中均匀分散,使铝液对其间隙进行填充。实验结果表明,纤维排布对层状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断裂方式具有较大影响。沿平行于底层方向拉伸,随着顶层与底层纤维之间角度按0°、30°、45°、60°和90°变化时,层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呈降低趋势,0°最高为238.6MPa,对应的断裂方式由单一纤维拔出向纤维拔出与界面-纤维复合断裂或界面剥离相结合的断裂方式转变。沿垂直于底层方向拉伸,两层间角度按0°至90°变化时,层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呈增加趋势,90°最高为160.3MPa,对应的断裂方式由界面剥离向界面剥离与界面-纤维复合断裂或纤维拔出相结合的断裂方式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革;王娇娇;马佳;王蕾;;镀铬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02期

2 喻思;郎利辉;姚松;王刚;黄西娜;续秋玉;;热等静压制备CF/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年10期

3 邙晓斌;;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5年07期

4 马玉钦;齐乐华;卫新亮;郑武强;;真空吸渗挤压制备2D-C_f/Al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01期

5 蒋日鹏;李晓谦;鞠增业;张敏;;铝合金超声波半连铸多场耦合的模拟与实验[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6 王涛;赵宇新;付书红;张勇;曾维虎;韦家虎;李钊;;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制进展及关键问题[J];航空材料学报;2013年02期

7 贺小刚;卢德宏;陈世敏;蒋业华;;挤压铸造制备Al_2O_3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2年12期

8 李军文;;超声波振动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铸铁;2012年S1期

9 曾凡文,张绪虎,关盛勇,胡欣华,苏肇健;热等静压法制备B/Al复合型材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0年04期

10 马立群,,舒光冀,陈锋;金属熔体在超声场中凝固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尚鸿甫;真空压力浸渗制备C_(sf)/AZ91D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力学与组织演变行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2 张永丹;碳纤维-钛/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3 李广龙;超声波振动法制备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4 杨波;碳纤维布增强C_f/Al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倩倩;粉末冶金法制备SiCp/Sn/Al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孙小岚;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7 赵世琏;铝合金超声半连铸结晶器熔池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晓华;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6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96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