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03:18
【摘要】:硅基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低电压平台以及资源丰富等优点,是最有潜力的储锂负极材料。但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巨大体积变化和较低的本征电导率极大地限制了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纳米化和碳复合是提升其储锂性能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硅基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从结构设计入手,制备了多种硅碳(Si/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以稻壳为原料,分别制备多孔Si/C复合材料和分级多孔碳(RAC)材料,并成功地将稻壳的三维多孔结构引入到这两种材料中。多孔Si/C复合材料的三维多孔结构能够有效地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巨大的体积变化,并且有利于电子和离子的传输,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6.4 A g~(-1)下循环250圈后,可逆比容量仍然能够维持在500 mAh g~(-1)左右;在电流密度高达12.8 A g~(-1)时的可逆比容量仍有500 mAh g~(-1)。另一方面,分级多孔碳具有合适的孔径分布和大的有效比表面积,提高了有机电解液中离子的有效吸附量,促进离子快速传输,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多孔Si/C复合材料和分级多孔碳的高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由这两种电极材料组装成的Si/C||RAC锂离子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1146 W kg~(-1)时,其能量密度可达到227 W h kg~(-1);即使功率密度提升到32595 W kg~(-1),其能量密度仍能保持为181 W h kg~(-1),并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6000圈以后,能量密度基本上没有衰减。(2)以光纤废料作为原料,通过氧化铝辅助的镁热还原反应,成功制备了不含碳化硅的yolk-shell结构Si/C复合材料。独特的yolk-shell结构能够有效地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巨大的体积变化,保持结构的完整。另外,不含碳化硅的碳壳不但能保持SEI膜的稳定,而且保证了材料整体的导电性,有利于电子和离子的传输。所制备的Si@void@C展现出较好的储锂性能,在0.4 A g~(-1)循环100圈以后的可逆比容量为1460 mAh g~(-1);电流密度高达10.0 A g~(-1)下循环到200圈的可逆容量仍然保持在800 mAh g~(-1)。基于Si@void@C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我们以所制备的Si@void@C作为负极材料,组装了Si@void@C||RAC锂离子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1237 W kg~(-1),其能量密度可达到231 W h kg~(-1);即使功率密度提升到34255 W kg~(-1)时,其能量密度仍然能够保持为189 W h kg~(-1),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5000圈以后,能量密度基本保持稳定。(3)结合多孔结构、空心结构和yolk-shell结构的优点,设计并制备了不含碳化硅的多孔ball-in-ball结构Si/C复合材料。这种独特的ball-in-ball结构能够有效地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巨大的体积变化,保持结构的完整,并且有利于电子和离子的传输。所制备的Si@C ball-in-ball HSs在1.0 A g~(-1)循环100圈后的可逆比容量为1446 mAh g~(-1);电流密度高达32.0 A g~(-1)时的可逆比容量仍然保持在586 mAh g~(-1);并且在2.0 A g~(-1)和4.0 A g~(-1)均可以稳定循环1000圈。负极良好的储锂性能让Si@C ball-in-ball HSs||RAC锂离子电容器展现出更好的性能,在功率密度为1376 W kg~(-1)时,其能量密度能达到239 W h kg~(-1);即使功率密度提升到69600 W kg~(-1),其能量密度仍然能够保持为154 W h kg~(-1),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5000圈以后,能量密度基本上没有衰减。(4)以SiO为原料,通过控制镁热还原反应的条件,成功地制备了孔径约为2.8 nm的多孔硅。由于外表面窄小的孔道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止炭包覆过程中碳进入多孔硅的内部,仅形成外表面的炭包覆。仅使用了5.8 wt%的碳就有效地将多孔硅的比表面积从235.6 m~2 g~(-1)降低到32.4 m~2 g~(-1),同时保持硅内部的多孔结构。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外表面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能够抑制SEI膜的生成,减少锂离子不可逆的嵌入无定形碳,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外表面包覆的Si/C复合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能够达到87.5%,同时可逆比容量在0.4 A g~(-1)循环100圈之后仍然能够达到2242 mAh g~(-1)。
【图文】: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 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Fig. 1-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年赫姆霍兹(Helmhotz)首次提出双电层的概念,并成功建。但是直到 1954 年才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初的双电层电容器,即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组成似,,均由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隔膜以及电解质等部分组成2 所示[29]。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向电极表面形成双电层;撤销电场后,电极表面的正负电荷荷离子相互吸引构成稳定的双电层,在两极之间产生稳定的与外电路连通,电极上的电荷通过外电路由负极流向正极

示意图,双电层电容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 1-2 双电层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Fig. 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double layer capacitors.容器的工作原理图 1-3 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2;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峰;宋义运;田佳;徐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的杂质[J];化学分析计量;2019年05期

2 袁新建;陆兆纳;罗鹰;;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7年08期

3 曾艳;王利媛;朱婷;王维;徐志伟;;离子电池中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2期

4 刘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5 刘文刚;张仰慧;王晓丹;高俊奎;刘兴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6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7 刘涛;杜荣斌;孔学军;;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8 梁浩然;张文岑;;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9 亢健荣;曹远翔;;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高宏权,王红强,李庆余,吕保林,黄有国;锂离子电池超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泉;殷雅侠;郭玉国;;锂离子电池用纳微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杨扬;范少夫;陈桥;;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雷雪峰;王驰伟;易宗慧;梁永光;孙聚堂;;粒径对锂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铝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胡艳艳;夏良俊;曾超;李亚波;刘丹;屈德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6 焦丽芳;;钠离子电池微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殷雅侠;周小四;曹菲菲;郭玉国;万立骏;;锂离子电池用硅基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容淼;田立斌:负极材料研发中的创新者[N];阳泉日报;2019年

2 白续宏;昔阳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N];山西日报;2018年

3 李华 李璋 翟蕾;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发展的“阳泉质量”[N];阳泉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陈恒 严圣禾;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N];光明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郭静原;贝特瑞“点墨成金”[N];经济日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尔德;全固态锂电池受捧:清陶发展挑战“世界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7 记者 邵鼎;创新驱动助“创亚”驶入快车道[N];湖州日报;2017年

8 记者 郑元春;深圳斯诺深耕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专利数量跻身第四[N];新能源汽车报;2017年

9 通讯员 丁宁宁 本报记者 刘传书;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N];科技日报;2017年

10 记者 莫宇龙 通讯员 金效益;全市锂电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N];新余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锋;生物质碳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王光霞;Cu基氧化物/硫化物的设计及其储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张苗;球磨法制备锂/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林成;锂/钠/钾离子电池磷化物负极材料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潘齐常;基于金属硫/硒化合物微纳结构的设计及其储钠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方姗;高容量Si/Ge基负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嵌锂性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7 刘畅;沥青基锂/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8 唐校福;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闫春爽;新型钴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0 吴泽;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氧碳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立峰;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2 亢静锐;非对称混合电容器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3 轩玉雪;用做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4 谢银斯;微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9年

5 杨静仁;氧化锌基负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锂存储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6 蒋芳;低共熔溶剂合成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C的工艺及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7 杨皖皖;过渡金属硫/磷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钠/钾性能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8 王宏;合金化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钾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9 祝志;过渡金属硫化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10 邓明向;锑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02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02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