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硼氢化钠—氟化钪复合储氢体系制备及其可逆吸放氢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2:22
【摘要】:“氢能经济”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是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中储氢材料是氢能利用的重要环节。硼氢化钠(NaBH_4)是一种质量储氢密度与体积储氢密度较高、价格低廉、兼具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固态储氢材料,在未来储制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纯NaBH_4的放氢温度在565°C以上,且放氢产物无法实现吸氢,即不具有可逆性,因此NaBH_4在储氢领域的应用受限。本论文考虑通过添加3d过渡金属氟化物构建NaBH_4基复合储氢体系,克服纯NaBH_4在储氢方面的劣势。利用XRD、DSC/TGA、FTIR、PCT等测试手段,对NaBH_4基二元及多元储氢体系的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各反应阶段物相组成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所得研究成果包括:采用球磨法制备了3NaBH_4/ScF_3复合储氢体系,XRD测试显示球磨过程仅为机械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复合体系加热后的初始放氢温度为300°C左右,并且在420°C和520°C分别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分解放氢过程,总放氢量为5.54 wt.%。添加物ScF_3中的F~-可以对NaBH_4中的H~-进行部分取代,通过形成NaBH_xF_(4-x)的结构降低放氢反应温度,实现放氢热力学性能的提升;而Sc~(3+)与B形成ScB_2有助于复合体系吸氢可逆性的实现。测试结果表明,3NaBH_4/ScF_3体系完全放氢产物(NaF、B和ScB_2)不具有吸氢可逆性,而第二步放氢后的产物(Na_3ScF_6、NaBF_4和ScB_2)可在420°C,3.2 MPa氢压下8小时吸氢1.59 wt.%,即3NaBH_4/ScF_3复合储氢体系具有部分可逆性。在对3NaBH_4/ScF_3复合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引入稀土氟化物YF_3,采用球磨法制备了3NaBH_4/0.5ScF_3/0.5YF_3复合储氢体系。对其储氢性能进行研究发现,3NaBH_4/0.5ScF_3/0.5YF_3复合体系可在130°C开始放氢反应,并且放氢过程可以分为3个连续的阶段。通过等温吸氢曲线测试计算可知,该复合储氢体系的吸氢激活能为233.45 kJ·mol~(-1) H_2,且完全放氢产物在380°C下可以实现2.15 wt.%的可逆吸氢。XRD及FTIR测试结果表明,稀土氟化物YF_3对复合体系可逆性的提升起到了主要作用,有助于吸氢实现NaBH_4的再生,同时也使得NaBH_4-ScF_3完全放氢产物产生了部分可逆吸氢。
【图文】:

世界能源,能源,种类


图 1-1 世界能源消耗(按能源种类划分)[5]Fig. 1-1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by energy source能源特别是氢能源,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清洁生产等方面[6-9]。为了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迫切需要探寻环境友好型他能源种类相比,氢能具有诸多优势,包括[10, 11]:是地球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气作为能源载体,化学能较高(如表 1-1 所示),约比汽油、煤料高三倍;气来源广泛,可以通过电解水、分解碳氢化合物等一次能源、热等诸多途径产生,,也可以通过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生成;气可以实现长距离运输,且存储和运输的安全性较高;气可以存储相当长的时间且没有损耗(比如电能存储过程中会存),且存储形式多样;气高效、清洁,燃烧唯一产物是对环境完全无毒害的水。能经济”在全球的推行及发展状况

相图,相图,金属氢化物,储氢


图 1-2 氢的相图[25]Fig.1-2 Phase diagram of hydrogen氢的应用性更强[2]。理不同,可将固态储氢分为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耳斯力相互作用,将氢分子吸附在材料表面或孔隙基材料(活性炭、碳纤维和碳纳米管)、沸石、玻璃氢与材料间形成化学键实现储氢,如金属氢化物、、铁磁性材料等。其中,金属氢化物包括简单金属n,A 通常为稀土或碱土金属元素,B 通常为过渡金5,常见结构信息如表 1-2 所示)、复杂氢化物(铝氢形成金属间氢化物的金属间化合物,包括其原型及结构(亲和力高,元素 B 对氢的亲和力低)[25]t dominant families of hydride-forming intermetallic compoundstructure. (Element A has a high affinity to hydrogen and elemeaffinity to hydrogen)otype Hydrides Structure Hydrogen storagecontent (w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杨绿;钱超;陈新志;;硼氢化钠合成新工艺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22期

2 田喜书;酰氧基硼氢化钠[J];天津化工;1992年01期

3 刘宾虹;李洲鹏;朱京科;;偏硼酸钠与镁和氢反应的硼氢化钠生成(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4 罗枝伟,张逸伟,林东恩;硼氢化钠体系作还原剂对羰基的还原[J];广东化工;2005年03期

5 郑英杰,胡国军;金属氢化还原法合成硼氢化钠[J];辽宁化工;1996年03期

6 夏士朋;利用硼氢化钠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J];化学世界;1994年07期

7 夏士朋;利用硼氢化钠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J];中小企业科技信息;1994年06期

8 章道昆;;硼氢化钠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J];云南冶金;1983年06期

9 孙兰英,李卓荣,郭惠元;(S)-(+)-2-氨基丙醇的硼氢化钠法制备[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年11期

10 林荣辉,张永敏,周子牛;复合还原剂硼氢化钠/铁盐对腈的还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雁;陈英波;安树林;;多孔中空胶囊制备及其吸附硼氢化钠的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邱树君;;硼氢化钠掺杂尿素复合材料的放氢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3 刘吉平;吴光波;;硼氢化钠的制备及水解制氢[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4 朱磊;方世亮;刘青锋;张贵生;;硼氢化钠对α-位含氨基酯的还原反应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陶芝勇;刘佩芳;;在电沉积纳米Au颗粒的Au微盘电极上Au颗粒的尺寸对硼氢化钠氧化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廖明义;李东翰;靳昊宇;;硼氢化钠/氯化镧还原制备液体端羟基氟橡胶[A];第十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8年

7 毛示e

本文编号:2709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09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0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