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氧族元素的能量转换材料用于肿瘤诊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8:12
【摘要】:近年来,随着癌症的高发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追求,如何实现癌症的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难题。随着纳米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化纳米材料被应用于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拓展为一个全新的纳米诊疗医学领域。其中,一类极具潜力的能量转换纳米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它可以克服能量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形式的能量互相转换;比如可以实现光能之间的转换、光能与化学能转换、光能与电能转换、光能与热能转换、磁能与电能转换、磁能与热能转换、热能与电能转换、热能与化学能转换及化学能之间的转换等。基于氧族元素的纳米材料体系,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因此,发展新一代的氧族元素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用于肿瘤诊疗领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本论文立足于纳米医药领域的应用需求,借助于纳米合成技术,通过可控功能化设计,探索了几类氧族元素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1:二硫化铁-聚乙二醇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微环境自增强磁共振(MR)成像与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针对肿瘤化学动力学疗法治疗过程中缺乏影像监控和疗效低的瓶颈问题,本章设计和制备了具有良好光热转换性能的二硫化铁-聚乙二醇(FeS_2-PEG)纳米复合材料,具备以下三个功能:(1)FeS_2-PEG可以响应酸性肿瘤微环境,利用其表面铁价态的变化,激活了材料的核磁共振成像(MRI)信号,赋予材料自增强MRI影像功能;(2)FeS_2-PEG可以响应肿瘤区的微酸和H_2O_2过表达的特异性微环境,具备化学能之间的转换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的功能,实现了乳腺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3)在近红外808 nm激光照射下,材料可以将光能转换为热能,产生的高热不但起到了对乳腺肿瘤的光热治疗作用,同时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显著提升了化学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效果,实现了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高效治疗。水溶液、细胞及荷瘤鼠实验结果表明,二硫化铁-聚乙二醇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MR影像功能及能量转换实现肿瘤高效治疗的效果。该工作为拓展铁基能量转换材料的医学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临床乳腺肿瘤的精准影像和高效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2: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纳米材料用于光声成像介导下的光热/热电动力学协同治疗:针对肿瘤光热治疗中热休克蛋白严重降低疗效的瓶颈问题,本章开发了一类兼具光热转换和热电转换功能的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SnSe-PVP)纳米颗粒,具备以下两个功能:(1)在近红外二窗1064 nm激光的激发下,材料可以将光能转换热能,实现了对乳腺肿瘤的光声成像功能及光热治疗作用;(2)借助于光热引发的温度变化,材料的热电转换功能可以在肿瘤区激活产生活性氧,利用活性氧攻击肿瘤细胞的热休克蛋白、进而降低热休克蛋白对肿瘤光热治疗的热抵抗作用,显著提升了肿瘤光热疗法的治疗效果,实现了热电动力学治疗与光热疗法的协同高效治疗。水溶液、细胞及荷瘤鼠实验结果表明,硒化亚锡-聚乙烯吡咯酮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声成像功能及能量转换实现肿瘤高效治疗的效果。该工作提出的肿瘤热电动力学疗法,拓展了热电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为解决光热疗法应用于深部原位肿瘤治疗的缺陷提供了借鉴性研究思路。3:生物可降解的过氧化镁-转铁蛋白纳米材料用于乳腺肿瘤特异性的分子动力学治疗:针对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存在的特异性差、生物相容性低等难题,本章开发了一类过氧化镁-转铁蛋白(TMNSs)纳米材料,并将其作为纳米前药用于乳腺肿瘤的高效治疗。利用肿瘤酸性微环境,TMNSs可以特异性在肿瘤区进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原位产生大量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用于高效杀灭肿瘤;同时,在正常组织和器官环境中,材料可缓慢降解为无毒的镁离子、水和氧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液、细胞及荷瘤鼠实验表明,过氧化镁-转铁蛋白纳米材料具有肿瘤特异性治疗功能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该类新型可降解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该工作为开发新型可降解、无毒纳米材料用于重大恶性疾病的绿色化、精准高效治疗,提供了借鉴性研究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0;TB383.1
【图文】:

有机染料,能量图,能量耗散,方式


图 1.1 (a)Jablonski 能量图,显示有机染料的激发和能量耗散方式[33];(b)能量带隙与尺寸的关系[35];(c-e)三个常见非线性过程的示意图,将低能光子源转换为高能光子输出:SHG 二次谐波产生,STPA 同时双光子吸收,UC 上转换[37]。Fig. 1.1 (a) Jablonski energy diagram, showing the excit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way of the organic dye, (b)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size and energy gap, (c-e)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ree common nonlinear processes that convert low-energphoton pump sources into higher energy output: SHG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STPA Simultaneous two-photon absorption, UC Upconversion.上转换也是一种反斯托克斯过程,但是其不需要相干或者高强度辐射,因此高效。上转换发光涉及到几种机制:激发态吸收(ESA)、能量传递(ETU)、敏化(CSU)、交叉驰豫(CR)和雪崩(PA)。分别简述如下:激发态吸收(Excited-state Absorption 简称 ESA):离子吸收光子能量从基发到 E1 能级,然后再吸收第二个光子能量跃迁至更高能级 E2,最后回到基

镧系元素,激发态吸收,纳米粒子,过程


镧系元素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的主要上转换过程:(a)激发态吸收(移上转换(ETU);(c)协同敏化上转换(CSU);(d)交叉弛豫(崩(PA)。 红色,紫色和绿色线分别代表光子激发,能量转移和ig. 1.2 Principal upconversion processes for lanthanide-doped upcoparticles: (a) excited-state absorption (ESA), (b) energy transfer up (c) cooperative sensitization upconversion (CSU), (d) cross-relaxatton avalanche (PA). The red, violet, and green lines represent photenergy transfer, and emission processes, respectively.(化学能)转换,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首先发现光电效应,对发二象性的设想,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光电效应分为:外。外光电效应,是被光激发产生的电子逸出物质表面向外发,,是被光激发所产生的载流子(自由电子或空穴)仍在物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科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J];光机电信息;2010年06期

2 冯良桓;唐健;;对Marks发明的初步分析与实验研究[J];材料导报;1988年14期

3 武元鹏;庄稼;周莹;谢娟;李星;李海敏;张骞;;《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探索[J];广东化工;2015年21期

4 ;上硅所高性能热电能量转换材料获奖[J];硅酸盐通报;2014年01期

5 涂兴佩;;举足轻重之能量——记“光电铁电能量转换材料及器件的相关科学问题研究”项目[J];中国科技奖励;2015年05期

6 新型;;中国科大基于智能相变晶格裁剪策略发明高效上转换发光材料取得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11期

7 任东;美国未来汽车确定基础研究项目[J];汽车科技;1996年06期

8 任东;美国汽车长远基础研究项目[J];天津汽车;1995年04期

9 福连;美国汽车长远基础研究项目[J];世界汽车;2001年05期

10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光致形变晶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游劲松;;基于C-H/N-H键官能化反应构筑芳杂环荧光功能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2 周敏;冯楚德;陈立东;黄向阳;;Ni掺杂对TiCoSb基half-Heusler化合物高温电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通讯员 张宇航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高性能热电能量转换材料获奖[N];光明日报;2014年

2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 马启智;五个突破推动建设创新型宁夏[N];经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炜炜;超百项高校“黑科技”嫁入企业[N];惠州日报;2018年

4 白景辉;建设宁夏特色产业出口创新基地[N];中国特产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忠敏;基于氧族元素的能量转换材料用于肿瘤诊疗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9年

2 王祥夫;能量转换材料的光子协同增强效应与结构相调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林涵;几种新型稀土掺杂能量转换材料及其高效发光特征[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台国安;低维半导体能量转换材料的可控组装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芳;钯、铅、氢微团簇的结构和性质[D];四川大学;2006年

2 郭巍;基于咔唑的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2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12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