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复合多参量层状氧化物纳米晶水热合成及光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7:07
【摘要】:目前,多种物性共存的新型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作为实现新的量子技术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具有铋层状结构的氧化物由于其特殊的自然超晶格结构,可以实现多种结构序参量耦合,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新型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在这种材料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结构的序参量(例如电子和轨道自旋、电荷、缺陷、晶格等),实现对多种外场(例如电场、磁场、光场、应力场等)的响应,从而对未来量子存储、信息传输、能量转换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这种新型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的研究过程中,制备单晶材料是一项非常具有价值但也存在诸多挑战的工作。究其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这种材料相比于通常简单组分的氧化物,其结构组成比较复杂。它通常由有4种及以上的元素组成,并且不同层数之间的产物热力学参数极其接近,这导致其纯相生长非常困难。而生长单晶材料的价值,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更直观、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其中的物理性能产生机制,尤其是多种序参量之间的耦合机制。目前这类材料的室温铁磁性来源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这种材料的单晶进行磁性能表征。另一方面由于单晶高纯和相对稳定的性质,制备单晶材料是该类材料走出实验室,通往实际应用的重要步骤。基于此,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的单晶生长为主要目的,选择水热法作为晶体生长的方法,对该材料纳米单晶的合成和形貌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并对体相单晶进行生长尝试。在生长晶体的同时也对该类材料不同形貌纳米晶的光催化性能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为绪论综述,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中的一些基本物理概念,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的相关组成和它在陶瓷、纳米、单晶薄膜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该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后半部分重点介绍了水热法中晶体的生长机制。在绪论最后介绍了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的水热生长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利用表面活性剂模板辅助的水热法,生长不同厚度的Bi4Ti3O12纳米片。解释了不同厚度纳米片的合成机制,包括表面活性剂模板对结晶取向的调控作用。通过测试样品的光解水产氢性能,发现了当厚度减少至2-3个晶胞(6-10nm)时,由于多种机制的复合作用,使得样品的光催化制氢性能有非常明显地提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们基于水热原位结晶的机制,发明了一个新的方法成功在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Bi4Ti3O12中实现氮掺杂。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强氧化性Bi3+离子被还原成铋单质。同时我们验证了氮掺杂Ni4Ti3O12的原位结晶-取向结晶反应合成机制,并结合计算和实验确定了氮的掺杂位置。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氮掺杂后样品中光生电子空穴分离能力有所增强,同时晶格中出现更多的氧空位,进而提升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该研究为在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中实现阴离子掺杂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第四章重点研究了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Bi11Ti6Fe2.8Co0.2O18的水热合成和形貌调控机制,尤其是NaOH和柠檬酸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得到了三种不同形貌的Bi11Ti6Fe2.8Co0.2018微晶,其中包括自发结晶性良好,大小为5-10μm的截角八面体型的微晶。同时从自由能的角度解释了晶体大小与OH-浓度的关系。此外,证明了不同形貌的样品具有不同的室温铁磁性。该项工作对如何利用水热生长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晶体材料具有指导意义。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利用超临界态水热法生长Bi4Ti3012和Bi5FeTi3015的相关实验进展。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超临界态水热法生长Bi4Ti3012和Bi5FeTi3015具有可行性以及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条件。在第六章中,通过将合成钴掺杂铋层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中的副产物CoFe204与介孔SiO2复合,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CoFe2O4-SiO2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同时拥有磁性与优秀的亚甲基蓝吸附性能。通过高温处理可以烧掉吸附的染料,同时样品在多次循环使用后依然能保持较好的吸附性能。我们的工作为设计可循环吸附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83.1
【图文】:

结构示意图,量子功能,层状,复量


第1章绪论铋层状类钙钛矿结构材料及其复合多参量量子功能逡逑近年来,研宄人员发现具有秘氧层和层状耗钛矿结构(Aurivillius相)的复量量子功能材料是一种可以实现晶胞内磁电调制复合结构的新型层状复金属氧化物材料。这一节主要介绍该类材料的组成结构和研宄进展。逡逑1.3.1材料的结构组成逡逑

相图,热生长,超临界水,相图


图1.4.邋(a,b)不同方法制备的Bi4Ti3012的晶体照片[36,邋39];邋(c)邋Bi4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涛;郭静英;赵志龙;刘亚龙;魏冀;;液压油多参量品质诊断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7年10期

2 冯丽辉,陈昆梅,赖华;虚拟仪器——实现多参量测量的有效途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刘根宝,蒋大真,张映箕,陆承蒙,包于洪;ND620多参量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J];核技术;1986年02期

4 章礼抗;;对多参量的分析[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6年03期

5 李茂山;多参量测量数据处理实践技术[J];实用测试技术;1995年05期

6 马建军,汤伟中,周文,宋宗炎;多参量同时测量的干涉型光纤传感器[J];光学学报;1996年08期

7 李海;;新型一体化多参量差压流量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3年10期

8 严裕程;朱国威;龙嘉川;叶波;刘振东;王先培;;基于多参量检测的高压并联电容器在线监测系统[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4期

9 黄稳柱;张文涛;李芳;;基于光纤传感的多参量地震综合观测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04期

10 贾晓静;周长林;潘向峰;高飞;;基于DSC的多参量检测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星;袁金廷;李京江;李艳丽;;具有多参量约束特征的走丝系统[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朱星;袁金廷;李京江;李艳丽;;具有多参量约束特征的走丝系统[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吕宗放;;多参量的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研究[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煦;成永红;孟永鹏;吴锴;赵红;李军;;变压器多参量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A];2010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邱实;汪涛;李云;;闪电单站多参量综合观测及初步结果[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四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6年

6 崔文涛;刘艳格;邰伯寅;王兵;;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多参量传感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骆遥;吴美平;罗锋;舒晴;张文志;刘诗华;;位场多参量联合转换及在航空重力梯度中的应用[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四)——资源·环境与地球物理[C];2018年

8 贺斌;胡静;符欲梅;;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参量测试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志昂;复合多参量层状氧化物纳米晶水热合成及光催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韩雯雯;基于共轭梯度法的瞬态多参量导热反问题研究及在核电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3 吕玉凯;媒体失稳破坏前兆规律的多参量监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宏伟;长壁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陈剑;基于超声显微镜的薄层材料多参量一体化定征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蔡武;断层型冲击矿压的动静载叠加诱发原理及其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张晨;磁异常及其梯度多参量联合反演及三维人机交互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格;图形图像的静电力触觉再现多参量渲染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刘卜华;设施农业区多参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6年

3 马秋爽;一种多参量智能变送器的研究与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4 姜辉;铁磁材料的多参量裂纹定量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5 魏富鹏;多参量电测设备标准装置中信号发生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李肇蕙;基于蚁群算法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多参量控制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7 邹婕;论民事诉讼中多参量心理测试技术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罗君;特种光纤光栅多参量传感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9 张博文;微机床加工过程多参量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武瑞娟;多参量分布式传感光纤的实验研究及在输油管道的监测应用[D];浙江海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17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17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