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胶体合成形貌可控的多元半导体纳米粒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方面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16:59
【摘要】:为解决人类社会目前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人们不断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基于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无疑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在太阳能催化分解水的反应过程中,光催化剂的形貌往往对其光催化活性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光转化效率,人们不断改进合成方法试图提高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然而,多元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多、结构复杂,因此对其形貌的调控相对比较困难。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通过开发新的胶体合成方法,制备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多元半导体光催化剂,从而大幅提高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解决胶体合成中的一些基础问题,明确其反应机理,为其他纳米粒子的形貌调控提供一些经验和方法。为了增大多元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我们先后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和超薄二维纳米片结构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具体来讲,本论文的工作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基于Kirkendall效应以廉价稳定的GeO_2为原料,通过简单方便的“一锅法”制备了三元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其内径和外径的尺寸分别为16.7 nm和6.9 nm,BET比表面积为10.5 m~2 g~(-1),属于典型的介孔材料。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包括了实心Cu_7S_4种子纳米粒子的成核,以及后续的铜离子和锗离子的不平衡扩散。基于其反应过程的扩散动力学和反应动力学,我们进一步建立了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生长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形成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必要条件,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现对纳米粒子形貌的调控。最后,我们以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作为模板,进一步合成了组成更加复杂的四元Cu_2MGeS_4(M=Zn,Mn,Fe,Co,Ni)中空纳米粒子。2、在上一章中,我们成功制备了三元Cu_2GeS_3和四元Cu_2MGeS_4(M=Zn,Mn,Fe,Co,Ni)中空纳米粒子。但是他们的空腔尺寸较小,所以其比表面积并不是很大,限制了其在光催化分解水领域的应用。因此在第三章中,我们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改变Cu_(2-x)S种子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晶型,成功制备了具有大空腔和薄壳层的立方晶型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其尺寸可达60-200 nm,但其壳层的厚度只有6 nm左右,从而具有较大的BET比表面积(~22.1 m~2 g~(-1))。此外,我们也研究了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晶相调控机理,即Cu_(2-x)S种子纳米粒子的晶型直接决定了最终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晶型,而Cu_(2-x)S种子纳米粒子的晶型取决于它的硫源种类。最后,我们利用大尺寸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和小尺寸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制备出了双层光电极。既充分利用了大尺寸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和溶液较大的接触面积,缩短了光生电荷的迁移距离,也通过由小尺寸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组成的致密层避免了暴露的导电基底上的电荷复合,从而展现出了较高的光电流密度。3、上一章中我们通过双层光电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电流密度,但是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中空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还是不够大,另一方面就是中空纳米粒子的各向同性的结构特点并不利于光生电荷的分离。因此,在第四章中我们合成了具有有更大比表面积,且在光催化领域更有吸引力的二维光催化剂。我们通过胶体“两相法”合成了超薄的BiVO_4纳米片,BiVO_4纳米片具有单斜晶型,且{010}活性晶面暴露,其厚度不到3 nm,横向尺寸可达1.2 um。此外,由于两相法中独特的反应条件,最终BiVO_4纳米片表面并没有覆盖配体,且均匀分布着氧空位。通过理论计算证明,BiVO_4纳米片中的氧空位不仅可以促进光催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解离,而且导带边和价带边上的电子态密度,对光生电荷的解离和传输同样有促进作用。最后,BiVO_4纳米片独特的性质使其在光催化水氧化方面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在AgNO_3作为牺牲剂的条件下,BiVO_4纳米片在可见光下的产氧速率高达5.37 mmol h~(-1) g~(-1),是传统的水热和共沉淀方法制备的BiVO_4样品的产氧速率的3倍以上。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敦钫;郑菁;陈新益;邹志刚;;光催化分解水体系和材料研究[J];化学进展;2007年04期

2 桑丽霞;张钰栋;王军;刘中良;;二氧化钛上光催化分解水的模拟计算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3 ;大连化物所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新进展[J];河南化工;2014年02期

4 杨亚辉,陈启元,尹周澜,李洁;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4期

5 孙玉泉;;水溶性Ni_2P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研究[J];天津化工;2018年03期

6 张微;姜洪泉;;Ta_3N_5@Ta_2O_5的可控制备及可见光催化分解水析氢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8年09期

7 李越湘,吕功煊,李树本;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01年01期

8 孙玉泉;;哑铃状Au棒/TiO_2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分解水研究[J];辽宁化工;2017年09期

9 王来春;伍捷;谢松林;张子龙;邹建平;;N-GQDs/g-C_3N_4的合成及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性能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孙超,黄浪欢,刘应亮;钽酸盐光催化分解水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艺杰;王专;刘岗;翁羽翔;;非金属硼掺杂氧化钛中缺陷态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7年

2 郝洪国;鲁统部;;含蒽环氮杂有机配体光催化分解水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李越湘;吕功煊;李树本;;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进展[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肖斌;杨平;;硅酞菁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及光催化分解水产氢[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斐;于丰收;王勇;柏力晨;孙立成;;分子水平光催化分解水产氧半反应体系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6 周新;;光催化分解水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九分会:化学中的量子与经典动力学[C];2016年

7 章福祥;;宽光谱响应无机半导体材料合成与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房文健;于蕾;上官文峰;;低温水热法制备Y掺杂BiVO_4光催化分解水[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9 柯丁宁;彭天右;马亮;程海威;;BiVO_4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产氧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10 李敦钫;范晓星;祝梅;欧阳述昕;邹志刚;;CoM_2O_6(M=Ta,Nb)可见光催化分解水[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春伟;胶体合成形貌可控的多元半导体纳米粒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方面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易莎莎;半导体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王其召;Bi_(1-x)Ln_xVO_4(Ln=La,Sm,Nd,Gd,Eu,Dy,Y)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分解水性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李双;二维晶体的功能性设计及其在能源转换领域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张广山;四元硫化物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下分解水制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唐新德;新型烧绿石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改性及可见光分解水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玉晓;可见光下光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娜;几种铋系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8年

2 马汝军;BiYO_3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8年

3 储冬梅;二硫化钨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4 戴九松;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催化剂能带调变与表面修饰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冯清鹏;模拟光合作用Z型反应光催化分解水的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陈淑红;层状钙钛矿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改性与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7 雷斯亮;钛酸盐光催化剂的合成、改性及其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8 李亚琳;缺陷二维MoS_2光催化分解水的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刘琼莎;WO_(3-x)光解水催化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秦娅;两种含钛氧化物的合成改性及其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22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22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4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