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共反应促进剂增强的金属纳米簇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6:18
【摘要】:随着现代生命分析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方法中信号探针的生物兼容性和化学性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材料这一新型ECL信号探针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具备了ECL性质,还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化学催化性质、大的比表面积、强的导电能力与优秀的生物兼容性等特性。这突破了传统ECL发光试剂的局限性,为ECL分析方法在生物医药、临床检测和环境评估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其中,金属纳米簇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小纳米探针,与其他ECL纳米材料相比,具有生物相容性优异,化学性质稳定,易于标记等优点。然而,发展基于金属纳米簇的超灵敏生物传感仍面临以下两点挑战:(1)如何突破尺寸超小且粒径均一的金属纳米簇不易制备且合成步骤复杂的局限,寻找一种简单、快速、高产率的金属纳米簇制备方法;(2)如何跨越金属纳米簇的发光效率低于联吡啶钌、鲁米诺等传统发光试剂的障碍,设计一种高效、简便的催化途径促进其ECL发光效率。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提高金属纳米簇的ECL发光效率出发,通过高可控的电沉积金属纳米簇制备方法及高效的共反应促进剂催化途径,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基于金属纳米簇的ECL信号探针,再结合多种生物相关辅助放大策略,构建ECL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为金属纳米簇在生物传感和成像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基于银纳米簇/二氧化钛复合纳米材料作为高效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探针构建二茂铁驱动的信号转移生物分析研究共反应促进剂的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来提高发光试剂的发光效率,但这类新型的ECL促进途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工作首次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二氧化钛纳米花(TiO_2 NFs)作为共反应促进剂。由于TiO_2 NFs的带隙相关催化性,其不仅能够富集内源性共反应试剂溶解氧,增加溶解氧在复合材料表面的局部浓度,还可以加速溶解氧的还原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质的羟基自由基(OH~·),以促进银纳米簇(Ag NCs)的ECL发光。基于TiO_2 NFs-Ag NC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高效的ECL信号探针,进一步结合猝灭探针二茂铁和免疫反应驱动的DNA纳米机器,成功地构建了“on-off-on”信号转换模式的ECL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阿兹海默症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的超灵敏检测。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在50 fg/mL到500 ng/mL,检测限为32 fg/mL。本工作中巧妙地利用共反应促进剂打破了金属纳米簇ECL发光效率低的局限,为金属纳米簇在超灵敏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2.以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银纳米簇为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中药的抗癌药效评估水热法金属纳米簇的制备过程复杂、产率低,使得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研究首次以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银纳米簇(Ag NCs)为ECL信号探针,S_2O_8~(2-)为共反应试剂,Fe_3O_4-CeO_2纳米复合物为共反应促进剂的三元ECL体系构建免疫传感器,用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超灵敏检测。而CCND1的表达量与MCF-7人类乳腺癌细胞的增长和迁移有密切关联,本研究进一步利用Fe_3O_4-CeO_2-PtNPs纳米复合物和捕获抗体(anti-CCND1)组建的探针捕获中药苦参刺激后的癌细胞中CCND1蛋白,构建了双抗夹心型免疫传感器,实现了CCND1蛋白的定量检测,通过对比苦参刺激前后的蛋白表达情况来评估苦参对癌症的治疗效果。该策略对CCND1的检测范围为50fg/mL到50 ng/mL,检测限为28 fg/mL。该工作构建了一个新颖、便捷、高效的药效评估平台,对祖国医药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意义。3.基于金纳米簇的三元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目前已报道的金属纳米簇的发光效率低于传统的发光试剂,因此各方研究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的催化方式促进其发光。本研究以化学键交联的方式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合成的金纳米簇(Au NCs)为发光物质,三-(3-氨基乙基)胺(TAEA)为共反应试剂,钯纳米粒子修饰的氧化铜纳米材料(Pd@CuO)为共反应促进剂的三元一体Au NCs-TAEA-Pd@CuO纳米材料。将三元纳米材料结合上癌胚抗体作为捕获探针,再通过免疫夹心的模式将癌胚抗原(CEA)固载在电沉积铂修饰的传感界面上构建免疫传感器。由于分子内共反应试剂和分子内共反应促进剂的双重催化,该传感器对CEA的检测范围为100 fg/mL到100 ng/mL,检测限低至16 fg/mL。综上所述,该工作展示了三元ECL纳米材料对超灵敏度生物传感及生物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为多重自催化ECL纳米材料的设计奠定了研究基础及实践基础。4.基于DNA纳米起重机调节铜纳米簇的可控生长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RNA检测的研究如何降低金属纳米簇团聚而引起的自猝灭现象,对于其ECL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结合功能化操纵器和尺寸固定基底的类起重机DNA纳米机器来调节铜纳米簇(Cu NCs)的发光效率,以获得高效的ECL响应,进一步Cu NCs为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实现microRNA-155的灵敏检测。具体构建过程如下:通过结合邻位触及DNA自组装操纵器和尺寸固定的四面体DNA纳米基底(TDN)组建DNA纳米起重机。当少量的目标物(miRNA-155)存在时,分离的DNA组件被组装,纳米起重机开始运作,使得富含AT碱基的DNA双链(dsDNA)在TDN的顶部聚合生长。随着铜离子络合在富含AT碱基的dsDNA上,每个dsDNA模板化的Cu NCs探针可以被原位电生成在单个的TDN顶端。因此,Cu NCs的粒径大小由dsDNA的AT碱基数调节,而探针之间的侧面距离被TDN的尺寸调节,这两个关键因素都将显著地影响Cu NCs的发光效率。Cu NCs通过双向调节获得了显著的ECL响应,同时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对miRNA-155的检测限低至36 amol/L。本研究巧妙地利用DNA纳米技术来详细探讨了金属纳米簇的ECL发光机理,发掘了以金属纳米簇为基础构建的生物标记、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以及靶向肿瘤治疗平台的应用潜力。5.基于金纳米簇的协同阴、阳极电致化学发光构建简易型生物传感器用于双目标物的单界面、同时检测的研究ECL作为一种可控、灵敏的分析方法为疾病标志物的高通量灵敏检测提供了可行性平台。由于双ECL信号物质之间会产生交叉反应,使得基于双ECL信号物质构建的双目标物检测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原理性误差。本工作采用了Au NCs作为单一的ECL信号物质,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共反应促进剂ECL催化路径,同时激发Au NCs的双极ECL发光。为了达到双组分灵敏检测的要求,二氧化钛纳米片(TiO_2 NSs)为阴极共反应促进剂催化共反应试剂溶解氧的还原从而促进Au NCs在-1.5到0.0 V产生阴极ECL响应,同时氧化亚铜@铜纳米粒子(Cu_2O@Cu NPs)为阳极共反应促进剂加速共反应试剂N,N-二甲基乙二胺(DEDA)的氧化从而促进Au NCs在0.0到1.2 V产生阳极ECL响应。因此,阴极ECL探针(Au NCs-TiO_2 NSs/O_2)和阳极ECL探针(Au NCs-Cu_2O@Cu NPs-DEDA)之间有约为2.7 V的显著峰值电位差,为单界面上实现电压分辨双目标物检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由Au NCs阴阳极的显著ECL响应同时实现癌胚抗原(CEA)和黏蛋白1(MUC1)的灵敏、准确检测,其检测限分别为0.43 pg/mL及5.8 fg/mL。本研究巧妙地利用金属纳米簇的双极ECL响应的特性解决了ECL双组分同时检测的难题,为贵金属纳米簇在高灵敏、高通量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3;TB383.1;O657.3
【图文】:

纳米复合物,放大机,过程,联二苯


luminol-Pt@AuNFs/ChOx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过程及(B)双重信号e schematic diagrams of (A) show the preparation of luminol-Pt@Athe mechanism of the multiple sign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骨架材料(MOFs)是一种新颖的多微孔材料,具有大的点。在以往的研究中,三(4,4’-联二苯甲酸-2,2’-联吡啶cbpy)3]2+)展现出了极好的 ECL 性质,同时在它的分子配位反应(如图 1.2 所示)。借此,Xiong 等在正丙醇[14]2+

机理,原料来源,碳基


图 1.4 MoS2QDs 的 ECL 机理。he possible luminescence mechanism 料中,碳量子点作为一种碳基零原料来源广、成本低、生物相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军;江博凡;许琦;邱建荣;;金属纳米晶复合光纤的制造和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年17期

2 邓英;;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9年21期

3 ;中科院固物所取得贵金属纳米结构组装研究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5年05期

4 程道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双金属纳米簇领域发展[J];国际学术动态;2014年05期

5 陈巧丽;程天春;傅红雅;朱艺涵;;面向贵金属纳米晶的晶相调控策略(英文)[J];催化学报;2019年07期

6 张夏红;周廷尧;陈曦;;金属纳米簇应用于环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5年09期

7 李磊;;金属纳米簇应用于环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科学中国人;2015年35期

8 满石清;樊耘;汤俊琪;;帽状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性质及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年05期

9 饶艳英;钱卫平;;有序金属纳米壳材料[J];化学进展;2011年12期

10 骆益鸣;刘迎新;严巍;;金属纳米簇催化剂的稳定化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宇恩;;双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调控[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吴宇恩;;双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五分会:分子与固体化学[C];2016年

3 王仲珏;;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A];中国铸造科工贸联谊活动15周年庆典暨科技创新大会经典论文汇编(一)[C];2015年

4 李彦;褚海斌;王金泳;林子寅;;碳纳米管与贵金属纳米晶的可控复合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王仲珏;;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6 熊宇杰;龙冉;马亮;柏_g;李波;;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催化性能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李亚栋;;金属纳米催化[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亚栋;;金属纳米催化[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熊宇杰;;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催化及表面等离子体性能调控[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高发明;陶璐;;一维贵金属纳米结构的生物模板合成及应用[A];第三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危丽琼;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1+1>2”[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张行勇;西安交大等新方法获得高质量贵金属纳米铸造[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李来;深圳先进院贵金属纳米钯研究出新成果[N];科技日报;2015年

4 张巍巍;美开发出高度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N];科技日报;2012年

5 宗信;金属纳米空心球催化剂研究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卢柯:我从来不为荣誉而战[N];光明日报;2013年

7 孙文;“广博”的全球攻略[N];中国包装报;2005年

8 记者  毛黎;碳纳米管与金属纳米导线成功连接[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朱丽;打造汽配巨头核心技术[N];证券时报;2000年

10 小肖;威孚高科 增强主业的核心竞争力[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莹;基于共反应促进剂增强的金属纳米簇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刘清;基于金属纳米簇构建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向泉;金属纳米间隙的可靠构筑及其增强拉曼光谱应用[D];湖南大学;2018年

4 俞宪同;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SPR效应的灵敏检测开发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宋善良;基于金属纳米簇的比色荧光探针的构筑及其传感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6 陈嘉伟;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增强与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程自强;金属纳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等离激元光学性质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8 王梦琳;金属纳米晶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其二氧化碳加氢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9 刘凌霄;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结构的模板化构筑及其光学传感应用[D];吉林大学;2017年

10 王威扬;超细金属纳米晶,金属团簇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金属纳米簇的制备、传感途径探究以及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年

2 军凯;物理气相沉积方法生长金属纳米棒横向尺寸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齐培梅;选择性生长和刻蚀构建多组分贵金属纳米结构[D];温州大学;2019年

4 王茹茹;金属纳米簇的制备及分析检测[D];山西大学;2019年

5 牛琴琴;组氨酸保护的金属钠米簇的制备及化学传感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6 李敏;贵金属纳米探针的可控制备及在环境污染物比色传感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7 赵星;贵金属纳米结构阵列衬底制备及其表面增强光谱特性研究[D];西安邮电大学;2019年

8 于旭;金属纳米簇发光性能改进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刘彤彤;金属纳米结构中Fano共振现象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10 远新新;p53蛋白保护的贵金属纳米簇的制备及其生物学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27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27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