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碘银酸盐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发布时间:2020-07-12 01:29
【摘要】:光致变色材料由于在保护装饰、光开关、存储器、滤波、显示和调制器等领域的潜在或实际应用价值,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基于电子转移(ET)的有机-无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结合了两种组分的优点以及二者的协同效应赋予杂化物更优异的性能,并且在组成、结构和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可调变性,因此成为研究热点。近几年来,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强的电子接受体(紫罗碱、萘四甲酰基二酰基亚胺)和具有强的电子给予能力的路易斯碱(氯金属酸盐、多金属氧酸盐、沸石类等)作为电子给予体,这些强的给-受体(D-A)体系展现出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然而,这种相对单一的给-受匹配关系极大限制了变色材料组分和结构的多样性,从而阻碍了其光致变色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最近,我们实验室将具有中等强度电子接受能力的单环类吡啶衍生物和并环苯并三氮唑引入碘金属酸盐体系,成功构筑了结构多样和快速响应的ET型光致变色材料。因此,在碘金属酸盐杂化体系中,适当降低电子接受体的缺电子性是构建和优化光致变色材料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策略。本论文选用甲基化/质子化苯并咪唑类阳离子作为结构导向剂和相对较弱的电子接受体,同时选择结构多样、带隙可调变、同时具有半导体性质、非线性光学性能和典型光敏性的碘银酸盐作为电子给予体,合成了七个具有不同阴离子骨架和不同光致变色机制的碘银酸盐杂化材料。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XRD)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检测,用红外光谱(IR)对官能团进行了进一步的指认,同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电子顺磁共振(EP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理论计算等手段对光致变色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与中等强度电子接受能力的单环吡啶阳离子相比,将相对较弱的电子接受体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阳离子引入碘银酸盐杂化物中,不仅可以有效发挥碘银酸盐的光敏性,而且可以调变碘银酸盐杂化物的光响应机制即由不变色、到由碘银酸盐的光解引起的变色再到由碘银酸盐的光解和银纳米颗粒作为次生电子给体的电子转移的双重变色机制。2、通过比较化合物1-7的结构和性质说明,在质子化/甲基化苯并咪唑类的碘银酸盐杂化物中,阴离子的聚集密度和键合模式是决定杂化物光敏特性的关键。3、甲基化2-苯基苯并咪唑碘银酸盐杂化表现出了碘银酸盐骨架光解和以银纳米颗粒作为次生电子给体的电子转移的双重变色机制。本文中所用到的有机组分及其缩写: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4
【图文】:

化合物,结构对比,光照,光致变色


(a) (b)-1 (a)化合物(MV)Bi2Cl8的变色图;(b)化合物光照前后结构对国聪课题组在 Inorganic Chemistry 报道了四个化合物[(M 和 [(MQ)ZnCl1.53I1.47]2(MQ)ZnCl1.68I1.32(4), 化合物 1-3 致变色行为,化合物 3 没有光致变色行为[24](图 1-2)。化合物 4 发生了光致变色。通过 ESR 和 XPS 检测分析,行为是由 X 到 MQ+电子转移,并且这三者化合物呈现四个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配位不同,同时发现 Cl 原子比 Br 和 I 原子更适合于设计氧研究也表明碘化物与强的电子受体紫精阳离子不匹配、原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化合物,光致变色


(a) (b)图 1-1 (a)化合物(MV)Bi2Cl8的变色图;(b)化合物光照前后结构对比[55]2012 年,郭国聪课题组在 Inorganic Chemistry 报道了四个化合物[(MQ)ZnX3] (X = Cl(1), Br (2), I (3)) 和 [(MQ)ZnCl1.53I1.47]2(MQ)ZnCl1.68I1.32(4), 化合物 1-3 同构,化合物 1、2 和 4 都具有光致变色行为,化合物 3 没有光致变色行为[24](图 1-2)。化合物 4 与 3 相比,通过引入 Cl,化合物 4 发生了光致变色。通过 ESR 和 XPS 检测分析,说明化合物 1、2和 4 的光致变色行为是由 X 到 MQ+电子转移,并且这三者化合物呈现了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通过这四个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配位卤素原子对 MQ+电子转移的影响不同,同时发现 Cl 原子比 Br 和 I 原子更适合于设计氧化还原光致变色金属配合物。该研究也表明碘化物与强的电子受体紫精阳离子不匹配、也为光致变色材料的后期研究中原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化合物,行为,光致变色,共轭


化合物L2(Bi2Cl10)组成及其变色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宾宾;傅正生;陈洁;;光致变色材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黄丽萍;周捷;;基于光致变色材料的运动文胸设计与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8年07期

3 彭雪峰;侯洁苹;于海斌;张景成;;光致变色材料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5年23期

4 孙楠;陈鹏;;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5 姚振国;;紫精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4年12期

6 张国锋;;光致变色防伪材料及其应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0年08期

7 张忠模;;新型光致变色材料在美开发成功[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3期

8 ;新型光致变色材料[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6期

9 蔡弘华;罗仲宽;;光致变色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建筑上的应用前景[J];广东建材;2007年07期

10 胡海强;邢孔强;陈航;;一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罗峰;李培欣;蔡丽珍;;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王明盛;郭国聪;;光致变色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贺涛;姚建年;;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7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林榕光;;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林榕光;罗峰;;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9 苏艺博;王明盛;郭国聪;;含有羧酸根的电子转移光致变色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10 王明盛;;光致变色材料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孟继本;光致变色材料:高新技术也亲民[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陆慕寒;光致变色材料让纺织品神奇新颖[N];中国纺织报;2004年

3 陆慕寒;我国光致变色材料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N];中国纺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亚洪;锰、铬、铕离子掺杂几种无机发光材料的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碘银酸盐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李卓娟;杂多酸基无机—有机复合膜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郑陶;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4 蔡艳;光致变色材料研究的新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静;光致变色材料在现代童装图案中的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玉双;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王枫;烟肼衍生物导向的卤金属酸盐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周吉;螺VA嗪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淼;多酸基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10 王莉莉;基于席夫碱结构的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51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51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