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氧化钨纳米棒有机核壳结构的制备与氨敏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1:26
【摘要】:实时监控大气污染物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对于环境保护和保证人身健康至关重要,因此高性能气体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传统气敏传感器大多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为气敏材料,但材料固有性质导致传感器难以满足检测设备便携化发展趋势对低功耗特性的要求。因此,提高气敏材料的室温敏感性能十分必要。本课题通过发展基于一维氧化钨的有机核壳结构,形成了一种在室温下对氨气具有高灵敏度、低探测极限气敏传感元件。本课题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实现了对一维氧化钨纳米棒的可控制备,进一步通过液相化学氧化聚合法在氧化钨纳米棒表面聚合形成聚吡咯壳层,并最终制备出了PPy@W_(18)O_(49)核壳纳米棒。氨气敏感实验结果表明:PPy@W_(18)O_(49)核壳纳米棒氨敏性能对温度有极大的依赖特性,在低室温15~oC下表现出了最佳的敏感性能,随工作温度升高其氨气灵敏度严重衰减,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出现反常的p-n反型现象;在W_(18)O_(49)纳米棒表面覆盖聚吡咯壳层可以有效提高其氨敏响应,且聚吡咯壳层越薄其对气敏响应的优化作用越明显,薄壳(5 nm)PPy@W_(18)O_(49)纳米棒在15~oC时的氨敏探测极限为1 ppm,对10~200 ppm氨气的灵敏度是纯W_(18)O_(49)纳米棒的2.4~3.7倍;通过对液相化学氧化聚合方法的工艺优化,成功制备出了(Ag-PPy)@W_(18)O_(49)纳米棒。该工艺首次通过一步法在制备壳层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贵金属有效表面修饰。在聚吡咯壳层厚度相同的条件下(5 nm),具有银颗粒表面修饰的(Ag-PPy)@W_(18)O_(49)纳米棒在室温(25~oC,~35%RH)对50 ppm氨气的灵敏度为PPy@W_(18)O_(49)纳米棒的2.11倍,同时,银颗粒表面修饰使核壳结构纳米棒的室温氨气探测极限由5 ppm降低至100 ppb。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212;TB34
【图文】:

形貌,吡咯,单体,形貌


图 1-1 预稀释吡咯单体对产物形貌的影响.4传感元件制备、气敏测试平台以及表征所需实验设备本课题制备出的气敏材料皆为无序纳米棒结构,气敏元件制作是将气敏材料过乙醇稀释涂覆在表面镀有铂叉指电极的氧化铝陶瓷片表面,充分干燥后进行敏测试并将气敏材料取样进行表征,具体细节以及气敏测试平台使用见课题组往科研成果[17,18,21,32,33]。气敏材料以及元件的制备过程中所需的仪器设备见表-2,表征设备型号见表 1-3。表 1-2实验 仪 设备仪器名称 型号 作用恒温烘箱DHG-9055A/上海索域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加热反应釜;干燥样品

环己醇,纳米棒,正丙醇,乙醇


度约为 30 ~ 40 nm,大量短纳米棒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不规则团簇,团纳米棒比较密集,团聚现象严重。以环己醇为溶剂的实验组 b 中,形成了长为 700 ~ 800 nm,径向长度约为 50 ~ 60 nm 的长纳米棒,该组 W18O49纳米棒形貌尺寸较为统一的特征,分散性好未发生团聚。而以正丙醇为溶剂的实验产物为氧化钨纳米丝,径向尺寸大约为 10 ~ 20 nm,长度为 μm 级别,S中可以看出纳米丝分布极为密集,丝与丝之间互相勾连。由此可见,前驱液剂的不同会对一维氧化钨的特征形貌,分布特性产生极大影响。单从 SEM结果中,可以认为以环己醇或正丙醇为溶剂制备出的一维氧化钨纳米棒(丝制备一维导电聚合物@氧化钨纳米材料的较好的内核软模板,棒与棒之间分好,微观形貌一致性强。但是,从实验过程中发现,以正丙醇为溶剂的 c 组有一些缺陷,首先 氧化钨纳米丝产物由于微观尺寸过小,难以从反应后溶离心分离,同时由于离心机转速的限制(Rmax=5000 rpm),清洗过程中大量遗留在清洗液中而不能被沉淀,即清洗过程中产物损失量较大;其次,纳米物制备出的气敏元件阻值过大(>800 MΩ),超过测试设备对阻值检测的范围先对实验组 a 和 b 进行氨敏测试对比。

示意图,纳米棒,核壳结构,氧化钨


S 的水溶液后,DBSA 的长链烷基受到水的排斥而趋向于氧化钨纳根则力图留在液相当中,正是由于 DBSA 这种“矛盾”的特性使于氧化钨纳米棒表面,且在固-液交界面处定向排列。由于 DBSA吸附的特性,在不断的磁力搅拌作用下氧化钨纳米棒之间相互被逐渐将氧化钨纳米棒包覆在其组成的胶束内部,二者形成相对稳定合液中加入吡咯单体,由于经乙醇预稀释的吡咯单体可以很好的的吡咯分子很容易的被吸附在 DBSA 和纳米棒构成的载体系统表分子由于 DBSA 胶束的内部亲油性(疏水性)而逐渐趋向于氧化。随着不断的磁力搅拌,这个由三种物质构成的体系逐渐在水溶液。最后,随着氧化剂过硫酸铵的加入,吡咯单体被氧化聚合成为聚化钨纳米棒表面。由于聚吡咯分子链 π 键之间和氢键之间的相互吡咯链不断交叠缠绕生长,同时聚吡咯与氧化钨纳米棒之间氢键作覆盖并逐渐包覆氧化钨内核,最终形成稳定的一维 PPy@W18O49核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aimondas Jaseviius;Harald Kruggel-Emden;Pranas Baltrenas;;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icking process of glass-microparticles to a flat wall to represent pollutant-particles treatment in a multi-channel cyclone[J];Particuology;2017年03期

2 孟文;王江云;毛羽;张果;王娟;;排气管直径对旋分器非轴对称旋转流场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5年06期

3 刘丰;陈建义;张爱琴;高锐;;并联旋风分离器的旋流稳定性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4 罗林聪;钱雷鸣;韦晓君;;一次性超声雾化器积水杯装置的改进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5年11期

5 吴凯;段继海;张自生;;旋风分离器的新结构和新构件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5年10期

6 蔡香丽;杨智勇;马玉苗;管述哲;魏耀东;;旋风分离器内旋转流湍流特性的实验分析[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5年04期

7 张健;王红美;;吸尘器噪音测试及可视化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5年07期

8 韩传军;杨雪;李琦;;输气站场多管旋风分离器流场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9 樊宁;刘根凡;毛锐;翁建松;;一种高效动态旋风分离器流场与分离效率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2015年02期

10 刘初春;范文军;;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烟机结垢成因分析[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成;管式气液分离装置的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8年

2 武广龙;循环流化床锅炉后补燃风掺混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王和静;旋滤器结构优化及分离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4 刘一旦;新型除砂器压力调节与分离效率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5 刘倩;一种内置旋流叶片的旋风分离器的数值试验与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6 杨志奎;粉体颗粒荷电量测量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7 张帅猛;基于不同多相流模型的三产品旋流分级筛内部流场仿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8 常立群;井下钻井液固液分离装置设计及其流动特性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李琦;输气站场多管干式分离器除尘效率检测评价及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10 楚雅杰;流态化裂解装置及动态特性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54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54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c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