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碳纤维织物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9:31
【摘要】:本文采用无压熔渗的方法制备碳纤维织物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_f/Cu-Ti和C_f/Cu-Zr),通过添加合金元素钛、锆来改善碳相与铜相的界面结合和润湿性能,并对复合材料进行组织分析,热物理性能测试和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压缩性能测试。研究合金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碳纤维织物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铜基体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Ti和Zr,通过无压熔渗的方法制备出C_f/Cu-Ti复合材料和C_f/Cu-Zr复合材料。采取SEM和XRD分析C_f/Cu-Ti、C_f/Cu-Zr这两种试样的显微组织及界面层物相成份。C_f/Cu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良好,无显微孔洞。合金元素主要与碳纤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化物(TiC、ZrC),集中在界面层附近,而合金中富余的铜逐渐在界面扩散区聚集形成“富铜区”。研究了Zr含量对C_f/Cu-Zr复合材料热导率和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锆元素后,随着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降低,材料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降低。表明合金元素Zr的添加可以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但却不利于复合材料热导率。当Zr含量为30%时,在600℃测量的C_f/Cu复合材料平行方向上的热膨胀系数最低至5.9×10~(-6)K~(-1);C_f/Cu-Zr复合材料在常温下,平行方向上的热导率最高为153 W/m·K。通过将实际测量值与理论预测模型对比计算,得出热膨胀系数各理论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变化趋势类似,均随着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根据实验对比可知,Schapery模型与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结果最相近。研究了C_f/Cu-Ti复合材料动态压缩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方向相同应变速率条件下,C_f/Cu-Ti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强度随着T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比准静态压缩试验和动态压缩试验结果,发现C_f/Cu-Ti复合材料在高应变速率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塑性破坏应力,并且出现应变软化。在动态压缩实验过程中应变速率从800 s~(-1)增加到1800 s~(-1)时,C_f/Cu-30%Ti复合材料在平行方向上的压缩强度由440 MPa增加到769 MPa。证明C_f/Cu-Ti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C_f/Cu复合材料在高应变速率压缩条件下的失效模式,平行碳纤维层方向表现为层间劈裂;垂直于层向是剪切破坏宏观显示为V形裂纹。在准静态压缩载荷条件下,C_f/Cu-Ti复合材料失效模式主要表现为60°剪切破坏。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江;宋克兴;梁淑华;国秀花;;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研究进展[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年05期

2 马润波;许世蒙;杜建华;邱健彬;;铜基复合材料组织形态分形特征的统计分析与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7期

3 刘贵民;李斌;杜建华;宋娅玲;;不同纳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5期

4 许艳飞;湛永钟;孙赞;王颖;喻正文;;原位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07年S2期

5 张俊超;刘平;田保红;任凤章;;形变原位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8期

6 高闰丰,梅炳初,朱教群,赵莉,李守忠;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稀有金属快报;2005年08期

7 曾立英;铜基复合材料的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2001年09期

8 曾立英 ,孙洪志;铜基复合材料的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2001年11期

9 董仕节,史耀武;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9年06期

10 王玉林,刘兆年,张宏祥,范大楠;碳纤维(长纤)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永平;项春;崔梁萍;郭斌;;烧结工艺参数对石墨/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英文)[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振宇;;碳纳米管/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3 杨浩;朱明明;李卫;;短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研究[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尹延国;焦明华;俞建卫;解挺;刘煜;马少波;田明;;石墨表面金属镀层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川;路新;贾成厂;刘博文;吴超;洪逍;;CNTs与Al_2O_3颗粒协同增强铜基复合材料[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1.粉末冶金[C];2017年

6 徐玉松;孙建科;;Al_2O_(3p)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金永平;胡明;郭斌;;烧结工艺参数对石墨/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宋克兴;国秀花;张永振;王旭;张彦敏;;表层Cr_2O_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电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郝素明;蔡乐平;胡文强;黄振莺;;热压制备Ti_2AlN/Cu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10 李斌;刘贵民;杜建华;;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恒玉;“亮剑”高端市场 中铝洛铜结构调整显效[N];中国工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旭;铜基减摩耐磨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朱建华;复合电铸制备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工艺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赵铮;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爆炸压实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德宝;高性能耐磨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谢明;喷射沉积内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茆平;可用于去除放射性碘的银/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7 崔照雯;碳纳米管、氧化铝颗粒协同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表面涂层[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卓海鸥;液相原位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钇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杨晨;Ti_3AlC_2可加工导电陶瓷及其铜基复合材料的研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康建立;铜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明;石墨及镀铜石墨—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亚丽;碳纤维织物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3 陈塘生;纳米相增强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4 洪鹏;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5 马允敏;取向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6 张科;网络互穿结构的碳纳米管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张志佳;发动机滑动轴承用无铅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润红;石墨—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9 莫飞;氧化镧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周加敏;纳米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工艺及性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65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65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4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