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改性硅基负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1:28
【摘要】: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LIB)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其他电池体系相比较,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硅(Si)因其在自然界含量丰富,具有较低放电电位和高理论容量(Li4.4Si为4200 mAh g-1)而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硅在循环过程中会引起极大的体积变化(高达300%)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从而导致结构坍塌,容量迅速衰减,较低的库伦效率较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人工SEI对硅基负极中锂扩散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人工SEI膜对纳米硅负极自然SEI的抑制,通过将人工SEI用于改性商用纳米硅颗粒,获得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i)本论文的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在Si中的不完全脱嵌是影响硅基负极材料在大倍率下的库伦效率和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将LiAlO2用于商业Si纳米颗粒上作为人工SEI保护层,有效地解决了 Si基负极材料中锂离子不完全脱嵌的行为,并改善其电化学性能。通过电化学以及SEM等一系列表征,证明通过人工SEI的包覆,自然SEI的形成受到明显的抑制。此外,对比原始Si负极,Si@LiAlO2负极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8000 mA g-1超高电流密度下依然有788.3 mAh g-1的容量。与自然SEI相比,人工SEI因其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显著改善了硅的锂合金化/脱合金化过程中的动力学过程。因此Si@LiAlO2负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40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能够提供1106 mAh g-1的比容量,并在500次循环后依然具有90.9%的容量保持率。ii)将具有优异锂离子电导率共价有机框架(COF)作为人工SEI膜包覆在商用纳米硅颗粒表面,改善硅基负极的电化学性能。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首先,COF包覆抑制了电解液的分解,因此有效提高了 Si负极的库伦效率(CE)和循环稳定性;其次,COF的优异锂离子电导率可以增强Si基负极中锂离子的传输动力学;最后,COF优异的力学性能有效地保障了在循环过程中其在硅基负极中的稳定性。本论文中,所制备的Si@COF电极在2000 mA g-1的高倍率下具有1864 mAh g-1的高比容量,并且在1000次循环后依然具有超过60%的容量保持率。iii)在商用纳米硅颗粒表面进行石墨烯和Li4SiO4的包覆来改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锂离子导体(Li4SiO4)和电子导体(石墨烯)的双层包覆结构,有效克服硅基负极材料的两个关键问题,即由体积变化引起快速容量衰减和自然SEI不稳定而造成的较低库伦效率。实验证明,该双层包覆结构能够促进在纳米硅表面形成稳定的SEI,从而提高硅基负极的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此外,在内层石墨烯和外层U4SiO4的协同作用下,Si基负极的倍率性能显著提高。总而言之,该包覆策略用于优化Si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良好的前景,有利于高倍率硅基负极的开发和应用。iv)本论文通过原位拉曼等测试方法对硅基负极材料电化学过程中的非晶化过程进行表征,以此对原始Si和Si@LiAlO2的锂化/脱锂机理进行研究,证明人工SEI膜能够显著改善锂合金化/脱合金过程的动力学,并由此推断人工SEI能够使得纳米Si负极具有更好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通过计算原始Si和Si@LiAlO2电极的扩散系数,进一步确定了锂化/脱锂过程与锂离子扩散动力学的关系。本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包覆策略(即人工SEI包覆)来解决商用Si纳米颗粒的库伦效率低以及循环性能差的问题。通过人工SEI包覆,一方面能够有效抑制自然SEI的形成,另一方面能有助于锂硅合金化/脱合金化的动力学,改善高倍率下硅基负极中锂离子不完全脱嵌的现象,从而能提高Si基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为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TB302
【图文】:

锂离子电池,体系,锂金属电池,转换反应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热点。逡逑若以锂离子反应机理和储存形式对负极材料进行分类,可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逡逑料分为插层型、转换反应型和合金转化型这三类(图1.3)。[5]逡逑3逡逑

结构稳定性,失效机制,负极材料,硅基


图1.5硅颗粒尺寸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55]逡逑Figure邋1.5邋The邋relationship邋between邋particle邋size邋and邋structure邋stability邋of邋Si逡逑nanoparticles逡逑8逡逑

锂离子,硅基,负极材料,改性方法


[66]逡逑除此之外,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表明,在合金化负极材料中,还存在另一种容逡逑量衰减机理,[67]如图1.7中所示,其主要过程如下:在第一次锂化过程中,锂离逡逑子向颗粒的内部进行扩散(如图中步骤1至4所示),而接下来的脱锂过程中,逡逑锂离子受浓差影响分别向颗粒外部和颗粒最内部扩散,从而导致在脱锂结束时,逡逑颗粒内部还有部分锂离子的存在(如图中步骤5-8所示)。如图1.7(b)所示,在第逡逑二圈锂化过程中,颗粒中心的锂离子向颗粒外部扩散,外部锂离子往颗粒内扩散,逡逑导致颗粒中心锂离子被“困”在颗粒中。随着颗粒中“困”住的锂离子越来越多,其逡逑容量也随着衰减。逡逑10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宜;;用改性粘接剂试制矿棉板[J];建材工业信息;1987年15期

2 修璐;美国高强砼的研究现状及新研究课题方向[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6期

3 朱璧英;;影响照相影像效应诸因素的东西方专题讨论会[J];感光材料;1989年01期

4 刘桐;对常用锰矿的质量分析和调查[J];电池;1989年03期

5 李仕群;胡佳山;;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评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乌.赫.阿卡耶夫;马文杰;;聚丙烯结构和化学性能的稳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9年04期

7 黄华;;载铂钴酸镧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8 许占位;王天;刘鑫悦;段欣彤;杜钊;王盈;;气氛对钼酸铵分解的影响及产物的电化学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9 丰洪微;刘向东;田晓;;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10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两种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2 仇鹏;周佳盼;米红宇;;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3 耿芹;梁小玉;王吉德;宿新泰;;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4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卢星河;韩冬;张广清;马楠;姚宏伟;;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刘志超;卢嘉春;黄萍;朱敏华;方荃;;几种氟化碳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许越;周德瑞;周景玲;孙硕;;乙醛肟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赵晓;郑明涛;胡航;肖勇;刘应亮;;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晓骏;刘明贤;段辉;甘礼华;陈龙武;;石墨烯/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10 刘瑞平;苏伟明;贺鹏;张超;沈超;;中空结构Ti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莅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稀土和钴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2 ;十年磨一剑真情铸辉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泽平;介孔碳/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艾青;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改性硅基负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何斌;高稳定性硫正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傅儒生;新型结构硅基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8年

5 潘虹;正极载体材料及表面修饰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张瀚;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李璐;二维层状Ti_3C_2的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8 张继君;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9 白雪;镍、钴基氢氧化物微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10 王艳;新型有机质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月;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徐其磊;钙钛矿氟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湘潭大学;2019年

3 陈泓伊;二硫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4 王莲花;Fe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5 邵旭;MgFe_2O_4、Ca_2Fe_2O_5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6 李雪梅;磷酸钒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7 汪志瑾;极性碳-非极性碳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8 宫文婧;外力场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9 刘宗晓;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磷酸钛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10 董晓婉;基于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65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65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