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表面非均匀弹性薄膜失稳的力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2
【图文】: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作用使得软膜表面产生失稳。Huang 等[25]通过对软膜表析得到了薄膜的弹性模量。当然,这些存在于膜-基系统表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在一些传统工程结构中(如铁路、汽皱会导致结构破坏和失效,应避免其发生[26-27]。黄等[28]提法在压缩条件下抑制或者推迟了双层基底-薄膜的表面失稳与超弹性薄膜构成的膜-基系统中,上层薄膜可压缩至 46%。考虑到压缩和拉伸同等重要性,该方法也为延展性电子种新思路。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重要的是要理解薄膜起皱实际应用需要更可靠地控制和优化褶皱。
膜-基系统表面失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a)、(b)分别为多级结实验实现[16];(c)表面褶皱的光子晶体结构[17];(d)类蜂窝状透镜阵柔性电子;(f)材料性质测量[24]Application of surface instability of film-substrate sience and technology:(a)、(b) Numerical simulation[15] and extation[16] of multistage structures, respectively;(c) Photone of surface folds[17];(d) A honeycomb like lens array[19];(eelectrons;(f) Measurement of material properties[24]内外研究现状个世纪以来,科研工作者们在膜-基系统褶皱的产生和演化的科研成果。1998 年,Bowden 等[8]在 Nature 上发表了对基底上薄膜失稳形貌的报道。这一报道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形貌的关注,并致力于解释膜-基系统表面失稳形貌的形
二次方程;Audoly 等[41]研究了在平行于薄膜的面内单向压缩情况下,漂浮在液体基底上的二维弹性薄膜的屈曲行为,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预测了在达到临界压缩量时弹性体从正弦褶皱屈曲向局部折叠屈曲转变的过程,得到了失稳形貌的非线性振幅方程并且和非线性弹性基底上杆的局部屈曲的经典问题进行了类比;Oshri 等[42]在理论上得到了液体表面有限长薄膜在褶皱状态周期性变形的精确解和在局部折叠状态的近似解,并且计算出了这两种状态转变时的临界约束,2/FL ,如图 1-3 所示;Brau 等[43]在 2013 年研究了硬膜分别在液体基底和弹性基底上的失稳过程,探讨了不同基底对薄膜从周期褶皱形貌向局部折叠形貌转变的影响,分析比对了两种系统下的物理和数学关系,从而得到了不同基底下薄膜失稳的初始波长和临界载荷值;Rivetti 等[44]对膜-基系统失稳中液体基底的强度和薄膜两端的位移加载的改变进行了整体的研究,计算出了膜-基系统平衡和稳定的解决方案,揭示了薄膜的二次分叉在局部折叠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了后屈曲的解决方案并阐明了局部折叠形貌形成机制,以及在文章最后得到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明;内压下弹性薄膜球的稳定性[J];力学与实践;1997年03期
2 ;生产弹性薄膜和手套制品的胶料[J];特种橡胶制品;2003年04期
3 程逢知;;弹性薄膜包装香烟[J];包装研究资料;1981年02期
4 张文,赵大庆;透明弹性薄膜调节可见光透射比的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3年06期
5 黄春阳;唐山;彭向和;;超弹性薄膜与可压缩基底双层结构表面失稳分析[J];力学学报;2017年04期
6 翁鸣;各种用途的弹性薄膜[J];国际纺织导报;2005年03期
7 格里·C·班廷;以新换旧——用独立通风笼盒(IVC)取代弹性薄膜隔离器[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年S1期
8 ;连续玻璃弹性薄膜的试制[J];矽酸盐;1959年03期
9 金仲辉;;为什么水滴是球体的形状[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2013年Z2期
10 孙立红;刘宝良;;弹性薄膜—基底结构界面裂纹的能量释放率[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世清;黄银;;范德华力作用下粘弹性薄膜表面失稳的三维理论分析[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显方;;半黏性接触的弹性薄膜层上的集中力作用下的近似Green函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谢宇新;;介电弹性薄膜力电耦合作用下的分岔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任伟;矫源;黄红军;;一种新型防弹玻璃的研究[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殿武;表面应力对微结构元件力学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彭斌;非晶磁弹性薄膜中应力对磁性能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谭峰;粘弹性薄膜吸附的QCM传感器响应模型研究及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唐学峰;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响应分析及其在粘弹性薄膜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彭香武;双层复合材料系统屈曲的非局部分析[D];上海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正才;液体表面非均匀弹性薄膜失稳的力学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2 孙彦龙;含缺陷超弹性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与仿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谢巧英;应力对FeCoSiB非晶磁弹性薄膜磁特性影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鲍维霜;超弹性材料薄膜问题的有限变形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邱晨曦;数字化量可控细胞显微注射仪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朱京涛;液体表面的光学效应及其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5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9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