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超小纳米钛酸锂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9-26 18:43
   尖晶石型Li4Ti5O12(LTO)具有充放电过程中“零应变”、循环性能优异、电压平台平稳的特点,被视为最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钛酸锂电子导电和离子导电能力欠佳,严重影响倍率性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离子掺杂、表面包覆、减小颗粒尺寸等方法被广泛用来改善钛酸锂负极材料倍率性能。其中,减小钛酸锂颗粒尺寸能够有效缩短锂离子和电子传输路径,提高倍率性能。固相反应法由于可规模化放大而具有较强实际应用前景。但是固相反应存在合成产物颗粒尺寸分布不均匀,形貌不规则,粒子尺寸增长和团聚难以控制等问题。因此通过固相反应方法难以合成小尺寸钛酸锂颗粒。基于此,本论文采用可放大固相反应法原位合成钛酸锂/碳微纳杂化材料,以提高钛酸锂电化学性能。第一,采用可放大固相反应方法成功合成分层结构LTO/C微纳杂化材料。超小钛酸锂纳米颗粒(直径约17 nm)均匀嵌入微米级连续碳基质中。首先采用双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作为溶剂和碳源,可控合成具有不同碳含量、二氧化钛颗粒大小、以及晶型的TiO2/C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将TiO2/C复合材料与Li2CO3进行高温固相反应,原位制备LTO/C微纳杂化材料。碳基质对固相反应过程中钛酸锂颗粒生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LTO/C微纳杂化材料与含有商用LTO颗粒的LTO/C复合材料相比,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在175 mA/g下循环1000次后,LTO/C微纳杂化材料可逆比容量仍保持在185 mAh/g,容量保持率为91%,而对照样品可逆比容量仅为135 mAh/g,容量保持率为78%。LTO/C微纳杂化材料倍率性能,特别是在大电流密度下,也明显优于对照样品。第二,采用高温CO2活化方法调控LTO/C微纳杂化材料钛酸锂颗粒大小、结晶程度以及碳基质含量。对本论文第三章所合成不同碳含量钛酸锂/碳微纳杂化材料,在800℃下,采用二氧化碳,分别活化处理4、8、12小时。作为性能对比,对同样样品在800℃下采用空气气氛热处理8小时。研究发现,LTO-A-CO2-12h与LTO-B-CO2-8h样品由于具有良好结晶性能、无二氧化钛杂相、钛酸锂颗粒较小(20nm、28nm)、碳基质含量合适等特点,电化学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具体而言,首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39 mAh/g和148 mAh/g,循环1000圈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2 mAh/g和123 mAh/g,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和83%。最高电流密度8750 mA/g下比容量达到65 mAh/g和76 mAh/g,对比空气热处理样品锂电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采用高温CO2活化处理,在合适温度以及时间条件下,能够在碳基质质量分数、钛酸锂颗粒结晶程度以及钛酸锂颗粒大小等方面达到优化,使得钛酸锂/碳微纳杂化材料在1-2.5V电压窗口下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得到大幅改善。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2;TB383.1
【部分图文】:

超小纳米钛酸锂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图1-1锂离子电池典型应用领域逡逑Figure.邋1-1邋Typical邋applications邋of邋Li-ion邋batteries.逡逑

超小纳米钛酸锂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图1-2可充电电池能量密度[12]逡逑Figure.邋1-2邋Energy邋density邋of邋different邋rechargeable邋batteries1121.逡逑

超小纳米钛酸锂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图3-2Ti02/C-E(a,b)和LTO/C-SSR-E(c,d)微纳杂化材料透射电镜(a,c)和高分辨透射电镜逡逑(b,d)图:(b)和(d)内置选区电子衍射图以及纳米粒子高分辨透射电镜晶面间距图片逡逑Figure.邋3-2邋TEM邋(a,邋c)邋and邋HRTEM邋(b,邋d)邋images邋of邋the邋Ti02/C-E邋(a,邋b)邋and邋LTO/C-SSR-E邋(c,邋d)逡逑nanohybrids.邋Insets邋in邋(a)邋and邋(c):邋SAED邋pattern?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燕华;韩响;陈松岩;;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2 汤洁;刘学武;隆武强;;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2年04期

3 杨绍斌;刘远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17期

4 赵铁鹏;高德淑;李朝晖;雷钢铁;周姬;;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1期

5 綦瑞萍;杨绍斌;王凤琴;;沥青包覆石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炭素;2007年02期

6 张平伟;叶尚云;李锡力;夏永姚;;锂离子蓄电池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J];电源技术;2007年04期

7 孙颢,蒲薇华,何向明,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11期

8 郭明,王金才,吴连波,李洪锡,沈祖洪;纳米碳材料在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04年06期

9 米常焕,曹高劭,赵新兵;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最新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4年03期

10 袁正勇,孙聚堂,黄峰,艾常春,周运鸿;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晶态MgSnO_3的合成和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本文编号:2827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27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