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MOF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9-29 10:5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晶态材料。因其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功能性的孔道、稳定而多样的结构等特点,在气体吸附、选择性催化、药物缓释和生物传感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然而,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MOF多为粒径在微米或亚微米尺度的晶体,且颗粒形貌不规则,致使MOF和传感器的表面结合不牢且导电性能差,限制了其在传感器领域的广泛应用。因而制备MOF复合材料是弥补MOF固有缺陷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旨在构筑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传感器,拓宽MOF复合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生物传感器是将电化学发光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不仅具有电化学发光的特性,同时兼具生物传感器的多用途。目前,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已被广泛的用于测定化学和生化分析物,包括临床诊断、食品和水安全、环境监测和药物研究等重要领域。本研究将MOF纳米复合材料运用于传感器的构建中,分别设计了两种检测凝血酶(Thrombin,TB)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MOF-银-适配子探针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检测。制备了银纳米颗粒修饰的Fe-MIL-88 MOF材料,并将凝血酶适配体修饰到此材料表面形成MOF-银-适配体探针。电极表面修饰一层信号分子Au-g-C_3N_4纳米片,并将适配体的互补链连接到信号分子上,进而通过DNA碱基互补,将探针结合到传感器上猝灭Au-g-C_3N_4的电化学发光。待测物TB与DNA的竞争反应致使探针与传感器表面分离,ECL信号增强。通过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趋势与TB浓度的对应关系定量TB的浓度,从而达到检测TB的目的。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10~(-11)~10~(-6) g/mL,检出限为3×10~(-13) g/mL。2.设计并构建了基于MOF-金-G四链体协同放大的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以Fe-MIL-88 MOF作为载体平台包裹大量的氯化血红素(Hemin)分子并进一步修饰纳米颗粒和G-四链体,制备的DNA-MOF/Au/G-4探针起到对双信号标签鲁米诺(Luminol)的催化和对量子点(Quantum dots,QDs)的猝灭的协同作用。当目标物PSA与其适配体识别并结合后,可以破坏探针DNA的结合力,导致ECL双信号QDs-Luminol从“off-on”状态切换到“on-off”状态。通过测试在最佳条件下ECL双信号比率值的变化趋势与PSA浓度的对应关系,确定PSA的浓度,从而达到超灵敏检测PSA的目的。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5~500ng/mL,检出限为5.8×10~(-5) ng/mL。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57.1;TB33
【部分图文】:

示意图,溶剂热法,示意图,溶剂热合成


相较于传统的多孔材料,MOFs 材料的合成方法更为丰富,合成条件也更加温和。溶剂热法是合成 MOFs 材料最常用、最传统的方法(Jeremias et al 2012),近年来人们也开发出其他合成 MOFs 的手段如:微波辅助合成法、电化学法和机械化学法等(Meek et al 2011; Stock and Biswas 2012; Sun and Zhou 2015)。(1) 溶剂热合成法一般而言,溶剂热合成法是 MOFs 最为常见的合成方法。MOFs 的自组装过程通常从分离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开始,通常情况下是将反应物与反应介质(水或一种有机溶剂或几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混合加热。溶剂热合成中常用的有机试剂有 N,N-二甲基乙酰胺(DMA)、N,N-二甲基甲酰胺(DMF)、N-甲基吡咯烷酮(NMP)和二甲基亚砜(DMSO)等。这种合成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增加有机配体的溶解性,并且由于有机溶剂的模版效应能大大提高合成产物的多样性。如图 1.1 展示了溶剂热法合成 MOFs 材料的生长过程(Lee et al 2013)。

微波加热法,传统加热,扫描电镜图,电化学合成法


图 1.2 通过传统加热法(a)与微波加热法(b)得到的 MOF-5 晶体的扫描电镜图(Choi et al 2008)。Fig.1.2 SEM images of MOF-5 crystals synthesized by conventional heating (a) and microwaveheating (b)(Choi et al 2008).(3) 电化学合成法MOFs 电化学合成法的原理是阳极产生的金属离子与溶液中的桥联有机配体配对结合形成 MOFs 结构(Stock and Biswas 2012)。电化学合成 MOFs 过程中,可以加入离子溶剂来避免阴极金属沉积的问题。2005 年,首次报道了使用电化学法合成

原理图,电化学沉积法,薄膜制备,化学沉积


包括合成 Zn 基 MOF,Cu 基 MOF 和 Al 基 MOF(Joaristi et al 2012)。如图1.3 所示,Stassen 等报道了用 Zr 片作为唯一金属源,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合成了高稳定的 UiO-66 薄膜(Stassen et al 20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无线电化学发光电极阵列芯片研制成功[J];分析化学;2016年02期

2 杨洋;孙世国;刘凤玉;樊江莉;彭孝军;;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机理及改善其强度的途径[J];化学通报;2009年09期

3 胡海岩;尹丽娟;张静;冯涛;蒋春林;杜爽;;Roche Cobas e41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性能评估[J];中国医疗设备;2017年09期

4 张雯艳,阙肖冬,马兴刚,钱丽娜,潘维平,郭玉芹;电化学发光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年01期

5 ;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分析方法研究获新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年03期

6 张军瑞;陈健;刘仲明;;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0年08期

7 袁世栋;沈英;冯麒;邹颂海;;电化学发光示踪剂——RU(bpy)_3~(2+)复合物的合成法[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年06期

8 王鹏,张文艳,周泓,朱果逸;电化学发光(ECL)在药物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1998年06期

9 童碧海;梅群波;李志文;董永平;张千峰;;系列2-苯基喹啉类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发光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23期

10 刘冬妍,张玉英,王艳玲;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CA125对结核诊断的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海英;杨凯丽;漆红兰;高强;张成孝;;大肠杆菌电化学发光传感新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1)[C];2011年

2 张晶晶;曹俊涛;刘彦明;;基于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师桂芳;曹俊涛;刘彦明;;无标记型电化学发光适配子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马芬;李婷婷;漆红兰;高强;张成孝;;非标记型电化学发光铅离子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1)[C];2011年

5 许元红;刘敬权;汪尔康;;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纸芯片固态电化学发光平台的建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6 尹学博;唐春霞;刘东元;辛有英;;基于DNA识别的电化学发光传感技术及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2)[C];2011年

7 杨秀荣;邱海波;严吉林;赵晓翠;汪尔康;;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药物分子[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李建华;姜晓云;;甲状腺功能检测对妊娠妇女的临床应用[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朱德斌;邢达;;电化学发光PCR在基因点突变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袁世栋;沈英;冯麒;;电化学发光示踪剂—RU(bpy)32+复合物的合成法[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春;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微型综合分析仪通过鉴定[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通讯员 于洋邋记者 张兆军;世界首台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综合分析仪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3 白毅 于洋;长春应化所在电化学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记者任福海;化学生物分析平台添新成员[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5 于洋;中科院研制成功毛细管电泳分析仪[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记者赵伟 通讯员于柏林;微型综合分析仪在长通过验收[N];长春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群;(复合)二氧化钛纳米管增强电化学发光机理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2 漆红兰;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婷婷;污染物基因毒性的微纳米基电化学发光传感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娄方明;基于鲁米诺及其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5 李璐;生物单分子定量检测新方法及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D];山东大学;2010年

6 邵康;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新策略及其在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7 杨海英;以凝集素为识别物的细菌/细胞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柏建国;毛细管电泳及其电化学发光在食品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哲建;基于多肽和适体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储海虹;基于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浩;三种新型固态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龙小言;铜铟硫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发光与生物传感[D];山东大学;2018年

3 马雪雪;基于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免疫传感器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4 韦艳芬;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结合其他技术在含胺类药物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汪碧如;MOF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6 刘霞;电化学发光阵列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7 邓亚南;两种基于硫化物的电化学发光传感体系检测五氯苯酚和铜离子[D];湖南大学;2017年

8 徐兰兰;基于傒衍生物电化学发光传感分析的应用[D];聊城大学;2018年

9 胡怡洁;基于凝血酶和汞检测的固态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制[D];河南工业大学;2018年

10 李雅利;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设计及其分析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9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29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