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属-半导体纳米线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0:29
   随着纳米科技的进步,纳米材料成为新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金属-半导体纳米材料是新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具有多种功能,在能源转换、微型器件等方面有可观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围绕金属-半导体纳米线的制备及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出了多层金属-半导体纳米线。我们制备的方法是:先用电沉积法在AAO模板中沉积出多节Au-Fe,Ni-Ag-Ni,Ni-Cu-Ni,Ni-Ag-Cu-Ni纳米线,再用溶液法将它们转化成金属-半导体纳米线。然而,用NaOH溶液溶解AAO模板时,会严重破坏多节Au-Fe纳米线的结构。于是我们借鉴了工业上钢铁发蓝技术,将多节Au-Fe纳米线转化成结构完好的多节Au-铁氧化物纳米线。此外,通过Na2SX溶液将Ni-Ag-Ni,Ni-Cu-Ni,Ni-Ag-Cu-Ni等纳米线转化成金属-硫化物半导体纳米线。(2)合成了Au纳米颗粒镶嵌在多孔γ-Fe2O3内部纳米线,其结构新颖独特,不同于传统的贵金属表面掺杂。我们合成的方法是:先用电沉积法在AAO模板中沉积出Au-Fe复合纳米线,然后将其氧化,最后真空加热干燥。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提出了反应机理并且得到了证实。XRD、SEM和TG等检测结果显示Au-Fe复合纳米线中的Fe首先转化成γ-FeOOH然后再转化成γ-Fe2O3。Au纳米颗粒的内部掺杂有利于增强纳米线的气敏性,主要归功于Au纳米颗粒与γ-Fe2O3形成了开路的肖特基异质结。大量可重复的气体传感数据证明了这种混合的纳米线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是检测乙醇的理想材料。
【学位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B383.1
【部分图文】:

氧化铝模板,纳米线,扫描电镜图,发蓝工艺


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铁,形成疏松的铁化合物如图 2-2b 所示。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将 Au-Fe 体系纳米线完整的释放出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能防止铁被腐蚀氧化,生活中有许多方法防止铁被腐蚀的方法,钢铁发蓝[44, 45]是其中一种,其做法是在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Fe3O4),阻止内部的 Fe 与氧气接触。发蓝工艺用到的发蓝液含有 NaOH 溶液,可以腐蚀氧化铝模板,这样就可以一步实现金属-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虽然发蓝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的是宏观的铁材料,现在使用对象是微纳级的纳米线,因此条件不一定适合,需要设计一系列条件试验。

微传感器,传感层,测量单元


微传感器Figure2-3Microsensor

形貌,纳米线,合成过程


图 2-4 多层 Au-Fe 纳米线简单合成过程Figure 2-4 Brief synthesis process of the mutilayer nanowires.电沉积技术与模板技术相结合可获得很好的一维纳米材料。模板的孔径决定的直径,电沉积时间的长短决定纳米线的长短。可通过用不同的孔径的模板和调时间的长短可获得不同的一维纳米材料。Au 和 Fe 的沉积电位相差在 200mV 以以在同一个电镀槽中沉积出来。很容易沉积出高质量的Au-Fe条形码纳米线,如b)多节 Au-Fe 纳米线均匀地沉积在氧化铝模板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条码结构,较为 Au,较暗部分主要为 Fe,Au 长 70nm,Fe 长 650nm 左右,总长度为 15μm 左米线两端均为 Au 层。如何把它完整的释放出来,我们借鉴了工业上的发蓝工钢铁发蓝的最主要因素有浓度、温度和时间,但考虑到纳米材料的特殊性我们最了在较低浓度和温度下反应,发现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文献[44, 45]发现发蓝条着影响成膜的决定因素是温度,135℃下利于成膜,于是不断调整 NaOH 和 NaN液的浓度,以达到 135℃。最后经多次实验,发现多节 Au-Fe 纳米线在 NaOH 溶为 880g/L,NaNO2溶液浓度为 196 g/L,温度为 135℃,反应时间为 10min 的条应仍可以保持 Au-Fe 竹节状的形貌。如图 2-5c 和 2-5d 为处理后得到的样品,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群言;2001年04期

2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2002年03期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4 黄彪;纳米科技前景灿烂,应用开发任重道远[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1期

5 一东;;纳米产业化成了企业泥潭[J];新经济导刊;2003年Z2期

6 宋允萍;纳米科技[J];中学文科;2001年01期

7 李斌,沈路涛;纳米科技[J];焊接学报;2000年04期

8 齐东月;纳米 又一场新技术革命来临了[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9 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纳米表面工程基本问题及其进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杭建忠;纳米天然重晶石制备及其在卷材涂料中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程国娥;二氧化锡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世琪;PbTi0_3及LiTi0_2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葛岩;YAG:Ce~(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伟源;水热法合成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掺杂对Li-Mg-B-H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周文敏;Cr_2WO_6、Ag_2CrO_4微/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龚成章;纳米铝结构性质及Al/RNO_2界面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3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e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