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石墨烯表面负载金属及其掺杂钨铜复合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1:11
   钨铜触头作为高压断路器的核心部件,承载导通电流,当过载时及时分断故障电流,以保证电网的安全。在分断故障电流时,在WCu触头表面会形成高密度的大电弧,造成触头表面熔化。采用细化晶粒和微合金化的方法可使触头材料具有高的强度和分散电弧特性,能抑制触头的过早烧蚀。尽管近年来从细化显微组织和微合金化继而获得高强度和分散电弧等方面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提高强度、分散电弧的同时,必然导致触头导电性能的下降。这对电压等级、开断电流越来越高的高压断路器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本课题引入超强、高导的石墨烯作为掺杂相,在石墨烯表面负载金属,解决以往钨铜合金性能此消彼长的矛盾,解决石墨烯与基体严重的界面反应、润湿性差及易团聚的问题。本文采用化学镀方法制备石墨烯负载金属粉体,然后利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和熔渗烧结技术制备Cu@graphene/WCu(Cu@Gr/WCu)复合材料,采用SEM、XRD、TEM、AFM、拉曼、红外及维氏硬度计、数字金属电导率仪等对石墨烯负载金属粉体及钨铜合金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Hummer's法以鳞片石墨为原料制备氧化石墨,然后再将氧化石墨加入分散剂中超声剥离为氧化石墨烯溶液,加入含有硫酸铜或硫酸镍,还原剂等的镀液中利用改进的化学镀方法即一步还原法制备石墨烯负载金属粉体。石墨烯表面的铜颗粒为晶体结构,镍颗粒为非晶结构,金属粒子分布均匀且高度分散,负载效果较好。铜颗粒、镍颗粒和石墨烯的结合方式为化学结合。掺杂石墨烯负载铜的钨铜复合粉体在1150°C,保温10min,压力为30MPa的工艺条件下,由放电等离子体烧结为块体,其主要由钨、铜和石墨烯组成。石墨烯以片状的形式分布于网络状的粘结相铜上。少量掺杂量的石墨烯负载铜粉体一方面可部分避免钨与石墨烯的反应生成碳化钨,另一方面使钨铜合金的电性能与机械性能协同提高。当石墨烯负载铜的掺杂量为0.45wt%时,钨铜合金电导率和硬度分别是43.1%IACS,238HV。与未掺杂石墨烯负载铜的钨铜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79.65%,15%。掺杂石墨烯负载铜的钨铜复合粉体在1300°C,保温90min的工艺条件下,由普通熔渗烧结为块体,其主要由钨、铜和石墨烯组成。当石墨烯负载铜的掺杂量为0.45wt%时,钨铜合金的电导率和硬度分别是46.6%IACS,238HV。与未掺杂石墨烯负载铜的钨铜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30.2%,5%。提出了石墨烯负载铜及SPS烧结石墨烯负载铜增强钨铜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石墨烯负载铜的形成首先是金属铜离子吸附于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然后在还原剂的作用下,氧化石墨烯及金属离子同时还原得到石墨烯负载铜。Cu@Gr/WCu的形成机理是,在由压头流出的直流脉冲电流的作用下,钨颗粒及石墨烯负载铜表面聚集大量焦耳热,聚集的热量迅速传递到其他颗粒间然后布满整个样品。经过烧结,最后得到粘结相铜呈连续网络状分布,骨架相钨和掺杂相石墨烯均匀分布在其周围的连续网络状结构的石墨烯增强钨铜合金。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33;TM50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钨铜合金
        1.1.1 钨铜合金的组织性能及应用
        1.1.2 钨铜合金的制备技术
        1.1.3 钨铜合金的研究进展
    1.2 石墨烯简介
        1.2.1 石墨烯的组织结构
        1.2.2 石墨烯的性能特点
        1.2.3 石墨烯的应用
    1.3 石墨烯负载金属
        1.3.1 石墨烯负载金属问题的提出
        1.3.2 石墨烯负载金属的制备方法
        1.3.3 石墨烯负载金属的表征方法
        1.3.4 石墨烯负载金属的研究进展
    1.4 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案及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材料的制备
        2.3.1 氧化石墨的制备
        2.3.2 石墨烯负载铜或镍的制备
        2.3.3 石墨烯负载金属掺杂钨铜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显微组织结构的观察
        2.4.1 表面形貌观察
        2.4.2 相结构分析
        2.4.3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
        2.4.4 透射电镜分析
    2.5 石墨烯负载金属增强钨/铜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5.1 密度测试
        2.5.2 电导率测试
        2.5.3 硬度测试
3 石墨烯负载金属的表征
    3.1 SEM分析
    3.2 AFM分析
    3.3 XRD分析
    3.4 红外光谱分析
    3.5 拉曼光谱分析
    3.6 TEM分析
    3.7 石墨烯表面负载金属的机理
    3.8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负载铜掺杂钨铜复合材料
    4.1 Cu@graphene-WCu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
        4.1.1 显微组织分析
        4.1.2 XRD分析
        4.1.3 TEM分析
    4.2 Cu@graphene-WCu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熔渗烧结制备Cu@graphene-WCu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SPS烧结制备Cu@graphene-WCu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石墨烯负载铜增强钨铜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和获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洋;顾宝珊;郑艳银;梁东明;杨培燕;张启富;;氧化石墨烯可见光催化能力的影响因素[J];材料科学与工艺;年期

2 张文涛;唐安琪;张玉婷;占平平;;类石墨烯的光场调控特性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年期

3 刘昭昭,曹晶晶;新材料,新未来——石墨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年期

4 孙赫远;;石墨烯的制备、特性与应用前景[J];当代化工研究;2018年08期

5 石语佳;;应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功能化石墨烯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18年08期

6 孟玲;;氮掺杂双层石墨烯吸附钠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8年05期

7 张姗姗;赵建国;张进;邢宝岩;钱瑞;曹宇;杨晓峰;王宝俊;;褶皱石墨烯球对润滑油摩擦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年期

8 张光宇;王欣;徐芮;刘琳婧;李闯;吕胤霖;陈玉娟;朱大福;杨昕瑞;;气液界面自组装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9 张鑫;王永波;王林昕;刘恩周;胡晓云;樊君;;氧化石墨烯载药体系负载甲硝唑及体外释放的研究[J];现代化工;年期

10 储林洋;胡习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抗菌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增辉;基于三维钻孔石墨烯水凝胶的超级电容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徐媛媛;石墨烯和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在光电领域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渠志倍;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朱科;丙烯酸酯—环氧树脂核壳乳液及石墨烯复合涂料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年

5 冯见艳;基于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功能化合成革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年

6 赵力涛;发光型氧化石墨烯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7 陈琛;褶皱石墨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8年

8 柯少林;石墨烯非厄米系统中的表面等离激元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宋虎;~(131)I标记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生物体内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王冬利;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激发与传播的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震宇;石墨烯/钴酸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2 田延莉;掺杂石墨烯吸附有机小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于利伟;金属镝在缺陷石墨烯表面吸附和插入机理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宁凌云;多元金属/石墨烯模拟酶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年

5 张晶;异质“点籽晶”诱导生长石墨烯新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祁帅;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工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7 郭佳;石墨烯与金纳米棒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及铟锡氧化物在超快激光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胡立涛;复合树叶银/氧化石墨烯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制备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9 杨高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H_2Ti_(12)O_(25)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10 张彤;石墨烯基材料对有害气体可控吸附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8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38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c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