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苯并噻二唑的共轭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生物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11:27
   近年来,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由于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应用到生物荧光探针、药物载体以及对癌症的光学理疗等领域[1-3]。聚电解质则是一类与共轭聚合物结构类似但带有可电离基团的新兴的生物功能材料。因其本身可以携带不同的电荷,能够更加灵活的被应用到生物医学研究中[4-6]。本文主要以苯并噻二唑衍生物为对象,研究和比较这两类共轭聚合物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区别。PFBT荧光共轭聚合物因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较好的光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本文通过Suzuki偶联反应法分别合成了阳离子聚电解质和阴离子聚电解质[7],并将其分别命名为PFBD和PFSBT。分别将PFBD、PFSBT和PFBT几种聚合物制备成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测试(DLS)结果显示PFBT,PFBD和PFSBT三种纳米粒子的尺寸分别为18nm、20nm和24n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三种纳米粒子均呈现出球形形貌,对于聚电解质纳米粒子而言,在TEM下有小范围微弱程度的聚集,可能由其表面电荷引起的。荧光光谱研究显示三种材料的吸收光谱非常接近,PFBD和PFSBT发射光谱与PFBT相比,有一定的红移,这是由于由于侧链带电荷引起的。三种纳米粒子的细胞生物研究表明,与PFBT纳米粒子相比,PFBD与PFSBT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比PFBT纳米粒子的要低一些,当粒子浓度达到80 ppm时,PFBD与PFSBT仍能够保持细胞的正常生长;细胞成像研究显示,PFBD与PFSBT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细胞内吞效果,并且大部分的纳米颗粒分布在细胞质内。带正电的PFBD纳米粒子则更多的分布在在细胞核表面,这一结果表明PFBD纳米粒子在细胞核特异性标记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流式细胞仪测试发现,PFBD和PFSBT纳米粒子表现出较高的内吞亮度和内吞效率。特别是在亮度方面,当PFBT纳米粒子偶联一定量的穿膜肽(R8)之后,其亮度才能够与PFBD的亮度相当。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B383.1;O63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荧光材料及应用
        1.1.1 荧光的产生
        1.1.2 荧光材料的结构特点
    1.2 荧光成像
        1.2.1 荧光成像技术
        1.2.2 共轭聚合荧光发光材料
        1.2.3 荧光共轭聚合材料的特性和优势
        1.2.4 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1.3 聚合物纳米粒子及应用
        1.3.1 聚合物纳米粒子简介
        1.3.2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1.3.3 聚电解质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3.4 聚合物纳米粒子与聚电解质纳米粒子的性质
    1.4 荧光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第2章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制备PFBT纳米粒子
        2.3.2 PFBT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2.3.3 细胞内吞PFBT纳米粒后荧光成像实验
        2.3.4 流式细胞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阳离子共轭聚电解质PFBD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和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PFBD的合成
        3.3.2 PFBD纳米粒子的制备
        3.3.3 PFBD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3.3.4 细胞内吞PFBD纳米粒子后荧光成像实验
        3.3.5 流式细胞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阴离子共轭聚电解质(PFSBT)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和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PFSBT的合成
        4.3.2 PFSBT纳米粒子的制备
        4.3.3 PFSBT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4.3.4 细胞内吞PFSBT纳米粒子后荧光成像实验
        4.3.5 流式细胞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鹏,曾繁涤,刘世俊;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朱小龙,梁会琴;计算线性共轭聚合物能谱的群论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璐;封伟;;树枝状共轭聚合物研究[J];化学进展;2007年Z1期

4 刘中义;李彦军;黄鹏程;;一种新型低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J];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张子印;刘彩霞;宋微娜;殷德刚;司马义·努尔拉;;分子内电荷移动型共轭聚合物的固相法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6 支俊格;徐秀玲;申进波;赵玮;佟斌;董宇平;;荧光共轭聚合物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04期

7 贺芳;王树;;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蛋白质检测[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8 陈涛;徐慎刚;王艳荣;曹少魁;;含金属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年02期

9 苗丽坤;刘兴奋;范曲立;黄维;;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的金属离子检测[J];化学进展;2010年12期

10 徐巍栋;赖文勇;范曲立;黄维;;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江曼;具有深HOMO能级的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圳辉;基于含氧族杂原子的苯并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常明;新型功能分子与组装单元的制备与组装[D];复旦大学;2013年

4 刘春晨;带有可热脱除侧链的共轭聚合物/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郑超;共轭聚合物杂原子修饰、构象控制及光电性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张余宝;含氯共轭聚合物及氮杂并苯类分子的合成与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姚诗余;基于溶于绿色溶剂的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曾文南;聚芳烃二炔类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冯继昌;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传感特性[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胡超;新型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伟锋;共轭聚合物荧光传感器的合成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雪;含吩噻嗪、喹啉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晓磊;共轭聚合物分子的电子输运性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魏双花;D-A型共轭聚合物的取向调控[D];苏州大学;2015年

5 曾涔;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5年

6 罗联源;D-A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曾惠卷;基于苯并咪唑类铱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梁露英;基于噻吩并吡嗪的D-A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孙晓环;两种新型寡聚苯乙炔衍生物设计合成、荧光行为与传感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汪纯;基于共轭聚合物的腺苷脱氨酶灵敏检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6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6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