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F127引导的单分散补丁二氧化硅和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

发布时间:2020-10-18 14:37
   补丁纳米颗粒,由于其非对称的各向异性结构和特性,在生物医药、光电子、光子晶体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制备补丁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普遍存在制备步骤繁琐,补丁颗粒与模板剂分离困难,补丁纳米颗粒尺寸为几百纳米,补丁结构和形貌不可控等问题。本文发现了一种可以在几十纳米尺度上精确调节补丁形貌的补丁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并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步骤加以完成,不需要前期模板剂的制备以及后期的分离操作。合成的补丁纳米颗粒胶体分散液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粒径大小可调,且补丁分布均匀;同时该方法普适性好,可以合成粒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范围内的无机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补丁纳米颗粒。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合成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及聚多巴胺纳米小球和与之相应的补丁纳米颗粒,合成方法则采用碱性氨基酸辅助制备粒径窄分布的光滑二氧化硅纳米小球,再用嵌段共聚物引导在二氧化硅光滑表面生长出纳米补丁。与此同时,将St?ber方法合成的同样具有粒径窄分布的光滑二氧化硅纳米小球用作对比材料。结果发现,在碱性氨基酸的作用下,油水两相的反反应速率较低,利于合成50 nm以下的单分散的二氧化硅纳米小球。与此同时,对碱性氨基酸作用下,醇水均相体系中合成单分散聚多巴胺纳米小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乙醇以及氨基酸的添加量对于聚多巴胺纳米小球合成形貌的影响;并使用精氨酸做碱源,F127作为结构导向剂,在不同粒径的光滑聚多巴胺纳米小球表面选择性沉积新的聚多巴胺纳米颗粒,进而形成补丁状形貌。本文深入研究了前驱体的加入量以及加料方式,嵌段共聚物的种类,以及有机溶剂如乙醇、二氧六环的加入对补丁形貌的影响;并提出嵌段共聚物胶束吸附模型用于诠释补丁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聚多巴胺作为一种优质碳源,可以合成氮掺杂的高含氮量石墨相的碳,从而应用在电化学领域。目前而言,碳球的合成很普遍,但是纳米级单分散的碳球的合成依然是一个挑战,本文的第四章探索性地合成了单分散的碳球。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27.2;TQ317;TB383.1
【部分图文】:

补丁,颗粒模型


第 1 章 文献综述丁颗粒 补丁颗粒的定义及应用丁颗粒是指颗粒的表面有精确控制的形貌或者是相互作用特性不个补丁[1]。Glotze 等人[2]提出补丁颗粒中有至少一个结构明确的补别于其他的颗粒和表面的很强的各向异性以及高度方向性的相互作也包括了某些特定的自然或是生物大分子,例如,球形蛋白。图 1表面有不同功能的补丁的补丁颗粒的模型图[2],图 1-2 是根据在含的甲苯溶液中轻微交联的聚苯乙烯颗粒的乳化作用提出的球形对模型[3]。

模型图,自组装,聚苯乙烯球,聚集体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必要的。补丁颗粒在功能和结构应用方面的这种需求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补丁颗粒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组装以及定向组装。这种颗粒的定向组装或是自组装也称为“自下而上”的方法,该方法为突破“自上而下”制作工艺的尺寸限制提供了可能,例如:影拓石版术[8-11]。补丁颗粒表面这种各向异性的本质某种程度上能控制自组装过程,因为颗粒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相互作用能为目标结构的自组装提供驱动力。

补丁,气相沉积技术,纳米光刻,掠角


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颗粒表面的部分覆盖,(2)没有被模板覆盖的暴露在外的表面的修饰以及(3)模板剂的去除。乳液为基础的模板法是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手段,合成的补丁颗粒尺寸均一,补丁的位置可控,是目前为止产率最高的方法[22-24]。图 1-3(b)介绍了胶体的蒸发自组装[20,25]方法,是由 Manoharan等人提出来的。该方法可以合成大的颗粒体积的补丁颗粒,可以在多个方向打上补丁,包括各向异性的分枝,且可以构造不同的粗糙度;缺点是每个油滴上补丁颗粒的数目不能控制,合成的补丁颗粒尺寸不均一,需要后续的分离工作进行粒径的筛选。Snyder 等人介绍了粒子光刻技术,见图 1-3(c),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带电颗粒粘附到另一种带相反电荷的表面上,当对暴露的表面进行处理的时候,颗粒与表面的接触部分会被遮盖[27,28]。这三种方法的共性是制备或自组装的过程是在液相中进行的,且整个过程相对来说容易实现。图 1-3(d)和(e)介绍的是掠角气相沉积技术[29,30]和纳米光刻技术[31,32],二者的共性特点是在紧密堆积的平坦的颗粒组装体上面进行的气相沉积。在掠角气相沉积技术中,补丁的几何图形主要依赖于两个角度:蒸发角和相对于蒸发表面的单层定向角。该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云翔;梁乐楠;张春芳;顾瑾;孙余凭;;嵌段聚醚F127/聚(乙烯-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J];石油化工;2011年11期

2 串星星;印亚双;王学清;;还原响应型高载药量普朗尼克F127聚合物胶束的制备[J];中国药房;2016年19期

3 申方超;周雪;魏云鹏;杨秋金;欧阳五庆;;嵌段共聚物F127高效分散单壁碳纳米管[J];精细化工;2015年12期

4 周应学;范晓东;孔杰;;基于F127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超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8期

5 谢宇;吕中元;孙昭艳;安立佳;李秀宏;吴忠华;;17R4/F127混合水溶液的凝胶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06期

6 顾倩倩;杨雪霞;张伟;刘倩文;王军;;添加剂F127对CPVC超滤膜性能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年03期

7 杨雪华;杨莹;黄桂华;;氯诺昔康F127原位凝胶剂体内外释药相关性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8年03期

8 孙伟;段友容;钱忠心;刘卫东;;超声控释载rtPA的普朗尼克-F127控释给药系统对脑内血肿促溶的实验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年11期

9 涂高美;庄海棠;于会贤;钟依均;朱伟东;;间苯三酚/甲醛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一步合成介孔炭材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万东华;郑欧;周燕;吴莉瑜;;Pluronic嵌段共聚物F127胶团对布洛芬的增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Muhammad Sajid Hamid Akash;基于普朗尼克F127的IL-1Ra热敏凝胶缓释制剂及其对糖尿病的药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文秀;F127引导的单分散补丁二氧化硅和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D];天津大学;2018年

2 谭胜楠;F127辅助制备WO_3/TiO_2复合空心微球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操利超;利用胶体晶体和F127为模板制备有序孔结构的硅胶整体柱[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雄;F127基荧光二氧化硅纳米胶囊的仿生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4年

5 王金丽;荷载紫杉醇药物的普朗尼克(F127)/聚乙烯亚胺(PEI)多功能胶束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风新;PEG和F127为致孔剂制备硅胶整体柱及其色谱评价[D];河北大学;2008年

7 常庆;AdLacZ基因修饰的山羊耳软骨细胞复合F127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吴晓慧;掺氮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放;制备工艺对活性炭中孔分布影响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

10 张晶晶;球形介孔SBA-16小尺寸粒子的制备[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6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6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8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