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纳米线囊泡的合成、表征及致病菌检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14:13
   本论文对金纳米材料、金标银染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金纳米粒子由于具有易于制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药和分析化学等领域。本论文基于三维金纳米线囊泡构建双通道输出的比色/SERS免疫传感器,实现了副溶血弧菌的高灵敏度检测,克服了以往方法步骤繁琐、耗时长、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输出结果相互佐证,避免了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存在,为进一步实现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金纳米线囊泡的制备及表征利用聚苯乙烯微球(PS)作为球形纳米金(AuNPs)的载体,辅助AuNPs三维均匀分布,复合得到PS-AuNPs的种子液。当把种子液置于含有氯金酸(HAuCl_4)作为金源、抗坏血酸(L-AA)作为还原剂的生长液中时,通过调控强配体4-巯基苯甲酸(4-MBA)的浓度,基于配体的位阻效应和种子生长法,PS微球表面的AuNPs可以分别生长为金岛结构、金纳米线和受抑制的金纳米粒子三种形貌。当把PS微球去除,原位生成的金纳米线则可形成具有三维结构中空囊泡。此方法避免了传统合成金纳米线的繁琐,为不同组分纳米线及其他形貌纳米结构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2、金纳米材料囊泡基底的SERS性能评估以第一个工作中合成的金纳米材料阵列基底为研究对象,选用探针分子罗丹明6G为模型,验证阵列基底的SERS性能。相比于“金岛结构”和“受抑制的金纳米粒子”两种基底,金纳米线囊泡(AuNW vesicles)的尖端结构和三维组装体丰富的尖端-尖端间隙可以促进SERS信号的极大增强;同时,其囊泡的空腔结构可以捕获更多的拉曼分子,使能够产生有效拉曼信号的探针分子所占比例提高,从而提高SERS强度,降低其检测限。经过计算,AuNW vesicles基底对R6G的平均增强因子高达9.90×10~7,检测限低达10 nM;基于传统蒸发自组装方式得到的AuNW vesicles阵列可以使金纳米线间的热点更均一,R6G SERS强度变异系数小于7.6%,提高其稳定性和重复性。该新型“AuNW vesicles基底”具有优异的SERS性能,可以实现其在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3、金纳米线囊泡(AuNW vesicles)双通道输出检测副溶血弧菌(VP)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基于金纳米线囊泡(AuNW vesicles)结构,开发了一种比色/SERS双通道输出检测VP的免疫传感器。使用氨基化的玻璃基底构建传感器反应位点,利用醛基和氨基的相互作用,将第一抗体固定在玻璃表面,然后通过引入待检物副溶血弧菌(VP),被AuNW vesicles标记的第二抗体被捕获形成“第一抗体-VP-第二抗体”的夹心结构,最后加入银染试剂进行银染反应,传感器即被制备成功。首先,相比于传统金球,AuNW vesicles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使银染颜色变化更加明显,降低比色法的检测限;其次,AuNW vesicles结构本身可以极大增强磁场强度,银染过程进一步增强拉曼信号,两次增强可以明显提高拉曼检测的灵敏度;最后,比色、SERS双通道输出结果互相印证,可以达到精确检测VP的目的,因而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简单、快速、易于操作等优点,可以实现对低浓度VP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学位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14.123;TB383.1
【部分图文】:

透射电镜,透射电镜,尺寸,方法


图 1.1 Turkevich 方法得到的不同尺寸(17-325 nm)金纳米晶的透射电镜图[17]。 1.1 TEM image of AuNCs obtained by the Turkevich method. 17 nm (a), 40 nm (b), 51 nm (c), 69 nm (d), 87nm (e), 107 nm (f), 147 nm (g), 183 nm (h), 242 nm (i), and 325 nm (j)[17].2.2 金纳米棒(AuNRs)的制备合成金纳米棒[6](AuNRs)最常用方法的是“软模板”法,也被称为“种子介导法[18](如图 1.2 所示),此方法由 Murphy[19]和 El-Sayed[20]等人开发。使用种导的生长方法可以获得具有非常高产量和近乎单分散的 AuNRs。在经典的生程中,首先在 CTAB 水溶液中用硼氢化物还原氯金酸来制备尺寸为 1.5 nm 的Au 纳米颗粒作为种子液;在 CTAB 水溶液中用弱还原剂抗坏血酸将 Au(III)物离子还原为 Au(I)配合物离子作为生长液;最后将一定量的种子液加入

示意图,生长法,种子,金纳米线


图 1.2 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示意图[6]。Fig. 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eed-mediated method for the growth of Au nanorods[6]..2.3 金纳米线(AuNWs)的制备一维金纳米线[26]由于具有较大的长径比和不寻常的物理性质,在光子学和传器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因而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进行金纳米线(AuNWs)研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制备尺寸可调的单晶 AuNWs。目前经典的 AuNWs 合成方法括模板法,配体控制法和定向附着法。1、模板法模板法策略包括“软模板”和“硬模板”两种,晶体在进行各向同性生长时因为到模板不对称性的限制,因而能够改变生长方式,实现各向异性生长。通过调

示意图,合成金,氯化金,己烷


- 6 -图 1.3 油胺和氯化金在己烷中合成金纳米线示意图[27]。ig. 1.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linear chains and then Au nanowires from oleylamine andAuCl in hexane[27].2、配体控制法配体控制法的主要原理为:通过引入两个不同的配体,体系中一个配体可以吸附在纳米晶的一个晶面,因而大幅度减弱了这个晶面的表面能和生长速率他配体可以选择性在表面能较高的晶面进行封端,进而促进纳米晶的各向异长,最终得到具有较高晶面的金纳米线[28]。但是这种方法一般实验条件比较,得到的产品形貌粒径不均一,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轶坤;汤皎宁;姚营;龚晓钟;樊璠;李钧钦;;非水体系中电沉积稀土永磁功能合金纳米线[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8期

2 陈莹;冯文娟;王凤翔;郭英慧;;不同拉伸应变率下金纳米线拉伸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3 姚会军;;金纳米线的氧化研究(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8年00期

4 李响;庞兆广;张新平;;大面积金纳米线光栅的制备[J];光子学报;2011年12期

5 王璇;贺晓莹;李雪晴;;金纳米线/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J];化工科技;2018年01期

6 冯永成;董守安;唐春;;一维金纳米线的自组装研究[J];贵金属;2007年04期

7 姚会军;;离子径迹模板中金纳米线光学性质研究(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7年00期

8 关钰;曹冬梅;吴世超;张海黔;;脉冲电沉积法制备Pd-Pt合金纳米线及吸氢性能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曾冰;王新强;;Pt-Ag合金纳米线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5年06期

10 徐国荣;任凤莲;司士辉;易清风;;模板法电化学共沉积Ni-Mo合金纳米线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婷婷;金铂钯及合金纳米线的制备和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2 张艳革;MgO与ZnO基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朱倍恩;碳纳米管组装纳米新材料的物理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晖;纳米材料的电致形变及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5 唐莉莉;钯合金纳米线的制备及性能的表征[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浩滋;铂基合金纳米线的合成及对乙醇和甲醇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年

2 贾亚茹;金纳米线囊泡的合成、表征及致病菌检测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3 王绪祥;金纳米线的稳定性及其用于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靳凯文;铜基三金属纳米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李梦姿;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6 徐亚丹;GaInPSb和InAsSb合金纳米线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7 程亚雄;金纳米线的重离子辐照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8 石国杰;金纳米线拉伸力学行为和变形机制的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9 牛云凤;基于蛋白分子组装Pt系合金纳米催化剂及催化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10 冯文娟;金纳米线拉伸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8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8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c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