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有机前驱体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热解与分相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B33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有机前驱体转化制备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有机前驱体的种类
1.2.1.1 硼-氮体系前驱体
1.2.1.2 氮-铝体系前驱体
1.2.1.3 碳-硅体系前驱体
1.2.1.4 硅-氮体系前驱体
1.2.1.5 硅-碳-氧体系前驱体
1.2.1.6 硅-碳-氮体系前驱体
1.2.2 有机前驱体的陶瓷化过程
1.2.3 有机前驱体制备的陶瓷材料
1.2.3.1 微纳粉体
1.2.3.2 陶瓷纤维
1.2.3.3 陶瓷薄膜
1.2.3.4 多孔陶瓷
1.2.3.5 陶瓷基复合材料
1.2.4 混合有机前驱体制备多组分陶瓷材料的研究
1.3 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成
1.3.2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常见的几种陶瓷基复合材料
1.3.3.1 纤维增强(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1.3.3.2 颗粒弥散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1.3.3.3 原位生长陶瓷基复合材料
1.3.3.4 生物质陶瓷基复合材料
1.3.3.5 纳米陶瓷基复合材料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有机前驱体
2.1.2 生物质原材料
2.1.3 炭纤维预制体
2.1.4 其他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前驱体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3.1 凝胶渗透色谱
2.3.2 热重分析
2.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4 混合前驱体相分离和成分分布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原子力显微镜
2.5 复相陶瓷及复合材料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表征
2.5.1 X射线衍射仪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6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2.6.1 密度及孔隙率测试
2.6.2 压缩强度测试
2.6.3 弯曲强度测试
2.6.4 断裂韧性测试
2.6.5 电弧风洞烧蚀试验
3 混合有机前驱体的相分离及其对陶瓷产物的影响
3.1 混合前驱体高分子溶液中的状态
3.2 不同干燥方式对混合前驱体相分离的影响
3.3 混合前驱体的相分离对其陶瓷产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混合有机前驱体不同热解条件对陶瓷产物相分离与微观结构的研究
4.1 不同前驱体配比对最终复相陶瓷产物微结构的影响
4.2 不同升温速率对最终复相陶瓷产物微结构的影响
4.3 不同热解压力对最终复相陶瓷产物微结构的影响
4.4 添加剂的加入对最终复相陶瓷产物微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混合有机前驱体在生物质多孔炭材料中的热解分相及其复合材料制备
5.1 生物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5.1.1 生物质多孔炭材料预制体的制备
5.1.2 生物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5.2 材料的表征
5.2.1 热解前后样品的尺寸质量及密度变化
5.2.2 松木和橡木的热性能
5.2.3 C/SiC-ZrC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
5.2.4 C/SiC-ZrC生物质复合材料的致密化过程
5.2.5 C/SiC-ZrC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
5.3 混合前驱体在生物质多孔炭材料预制体中的热解分相
5.4 加入添加剂后混合前驱体在生物质多孔炭材料预制体中的热解分相
5.5 本章小结
6 混合有机前驱体在低密度C/C材料中的热解分相及其复合材料制备
6.1 低密度C/C材料的制备
6.2 混合前驱体在低密度C/C材料中的热解分相
2-HfC-SiC复合材料'> 6.3 混合前驱体PHC/PCS/PBN制备C/C-HfB2-HfC-SiC复合材料
6.3.1 碳化铪前驱体PHC的制备
6.3.2 碳化铪前驱体PHC的结构表征与性质
6.3.3 碳化铪前驱体PHC的热解及其产物表征
2-Hf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6.3.4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2-HfC-SiC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6.3.5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2-HfC-SiC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6.3.6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2-HfC-SiC复合材料的电弧风洞烧蚀试验'> 6.3.7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电弧风洞烧蚀试验
2-HfC-SiC复合材料的电弧风洞烧蚀'> 6.3.7.1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电弧风洞烧蚀
2-Hf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 6.3.7.2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
2-HfC-SiC复合材料的自愈合抗氧化机理'> 6.3.7.3 C/C-HfB2-HfC-SiC复合材料的自愈合抗氧化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德中;;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11期
2 刘璠;何柏林;;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1期
3 张立同;成来飞;;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复合材料学报;2007年02期
4 缪燕平;何柏林;;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陆阳伟;胡海峰;张玉娣;王其坤;;陶瓷基复合材料低成本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6 温宁;;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国际科技交流;1988年12期
7 徐鸣;;陶瓷基复合材料——最终材料的梦想[J];材料导报;1989年08期
8 胡利明;;陶瓷基复合材料述评[J];陶瓷;1990年01期
9 梅林;结构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材料导报;1990年04期
10 王世忠;;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未来市场及科研方向[J];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199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捷文;混合有机前驱体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热解与分相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2 高希光;陶瓷基复合材料损伤耦合的宏细观统一本构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张鸿;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失效机理及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李龙彪;长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模型与寿命预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李玉峰;硫酸盐自润滑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邵将;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刚度模型及刚度性能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曹晶晶;原位增韧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陆有军;碳纳米颗粒改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陈曼华;PIP工艺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先驱体的交联固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朱丹;生物质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反应熔渗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荆君涛;陶瓷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复杂曲面加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陈豪文;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间性能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玉含;低膨胀ZrO_2/ZrW_2O_8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郭沁涵;辅助脉冲电流扩散焊连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何忝锜;陶瓷基复合材料液相扩散焊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桐;陶瓷基复合材料异型孔槽加工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罗漂洋;陶瓷基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多尺度力学模型与测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赵龙;陶瓷基复合材料宏细观统一静强度失效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张珂;金属—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王绍华;陶瓷基复合材料梁损伤非线性振动响应及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9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