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块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383.4;TM912
【部分图文】:
性能的锂离子动力电池。??1.2.2锂离子的工作原理和优势??锂离子电池外观形状主要包含圆柱形、纽扣式、棱柱形和板形等(图1.1所??示)。由图1.1可以看出,不同形貌的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主要由可以发生脱嵌??锂离子反应的正负极、可以传输锂离子的电解液以及可允许锂离子通过的多孔隔??膜四个部分组成。??a?Liquid?electrolyte?c??Cell?can??■Li.?^?Separator———■?_>??1??■???j?UJr^or^T^?-?-w-‘???.??L?:丨?[I?Separator—"?一—?丨之?I?iquid?GlGCtrolytG??|??…-——-??■一?,?|?—Cell?can????Separator??Al?Mesh??b?,?.?d?.:>Xp,astice,ectr〇de??言,-?(=L—??SePara,〇f?(Anode)??+?u^2〇a?-??Cell?can??图1.1不同种类锂离子电池形状结构图,(a)圆柱形,(b)纽扣形,(c)棱柱形和(d)板形[7]??Fig.1.1?The?schematic?shape?and?components?of?different?lithium?ion?battery?configurations
尽管不同的正负极材料储锂的机理不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均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嵌入(锂化)与脱出(去锂化)从而存储或释放电能,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可逆转化。因此锂离子电池也被称为“摇椅式”电池。如图1.2所??示,以片层结构LiC〇02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俎成的锂电池体系为例,其充??放电过程是: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活性材料LiC〇02中脱出,在外电压的作用??下穿过电解液与隔膜嵌入石墨负极,同时电子由正极经过外电路流向负极,最终??使正极、负极分别处于贫锂、富锂的高能状态,完成充电过程,实现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放电则是充电的逆向过程,锂离子由石墨负极脱出,经过电解液与隔??膜嵌入LiC〇02晶格中,电子则是经过外电路由负极流向正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放电完成后正负极又回到充电前的状态。???^^?1:???…i;?*?-w??(Graphite)?(LiCoOz)??Anode?Separator/El
汽车等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需求。因此开发新一代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广泛的负极材料按机理来分主要分为三大类(图1.3)叫基于??可逆脱嵌机理的碳基(石墨、软碳、硬碳)和钛基(Li4Ti5012、Ti〇2)嵌入型电??极材料;基于合金化机理的硅基(Si)和锡基(Sn)电极材料;基于转化机理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等电极材料。嵌入型材料是基于Li+扩散进入??活性材料的晶面间隙,形成“三明治”的结构,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但比??容量相对较低;而合金化型、转化型负极材料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但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效应严重,循环稳定性差。表1.1详细??列举了不同储锂机制负极材料的优缺点。??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宪吉,侯文华,颜其洁,陈懿;层柱过渡金属氧化物[J];科学通报;2002年22期
2 张玮倩;许秀玲;周国伟;;二元及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8年21期
3 董群;于婷;仇登可;丰铭;孟欣;;介孔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2期
4 杨建瑞;隋铭皓;;介孔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改性及在水处理中应用研究[J];四川环境;2016年01期
5 武增华,寇鹏,许玲,黄维通;催化剂对煤着火特性影响规律的计算机辅助研究(Ⅲ)──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的催化着火规律[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7年04期
6 张晶晶;余爱水;;纳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9期
7 皇甫超泽;黄谷城;罗毅;谢桂花;王玲丽;刘倩;刘长相;孙婷婷;张秋荣;;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8年20期
8 李浩业;王东;陈培;;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对ZnO-B_2O_3-SiO_2玻璃的改性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2年04期
9 黄友元,周恒辉,陈继涛,苏光耀,高德淑;层状嵌锂多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5年03期
10 王凡;兰梦迪;李雯;吴云云;方林霞;;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在能量转换与存储上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8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益志;纳米碳层包覆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自组装合成及储能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冯道言;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块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D];浙江大学;2019年
3 张丹;高储锂/钠性能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及硫族化合物电极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李英奇;过渡金属氧化物晶体结构调控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5 赵彦英;过渡金属氧化物—稀有气体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及理论计算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邢政;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文伟;溶液燃烧合成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功能粉体[D];浙江大学;2014年
8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周丽景;多元醇体系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调控及气敏、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张玮;过渡金属氧化物压力行为和缺陷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晓彬;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设计及锂电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2 张玲玲;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高木;过渡金属氧化物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类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杨朝;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5 武玉竹;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设计构筑及电化学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高文斌;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8年
7 程思;锌基双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8 张坤;过渡金属氧化物三维纳米结构的组装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9 高滨;La_3MO_7物理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张金丹;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7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5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