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调控及其光调制和能量存储应用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53;TB383.1
【部分图文】:
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调控及其光调制和能量存储应用1.2 过渡金属氧化物概述1.2.1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共性特征过渡金属氧化物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中 d 区和 ds 区中的一系列金属元素与 O形成的化合物。这一区域很多元素的电子构型中都存在多个孤电子,而这些孤电子较容易失去,从而形成多种价态的金属离子,因此同一个过渡金属元素通常都存在多种形式的氧化物。以典型的多价态过渡金属氧化物——氧化锰为例,Mn元素的电子构型为 3d54s2,主要价态有+2、+3、+4、+6、+7,不同价态之间可以自由转换,包括 Mn(III)/Mn(II)、Mn(IV)/Mn(III)、Mn(VI)/Mn(IV)[1]。根据这一原理,将氧化锰置于电解质中,可利用多种氧化态之间的可逆转变进行能量存储,即超级电容器电化学储能技术。利用相同原理进行电化学储能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还包括氧化钌、氧化镍、氧化钴、五氧化二钒等[2]。
第 1 章 绪论 t2g轨道能级组成,两个轨道均无电子填充。此时的 WO3为宽为满电子状态而导带为空,因此表现为透明。当小离子和电荷 WO3晶格生成钨青铜结构的 MxWO3-x(M 代指 H+、Li+等离子能级被电子填充,这部分导带电子可吸收光子进行能级跃比 WO3具有较强的光吸收效应[4]。利用这种电场控制的光调变色光调制器件,有望应用于低功耗显示器、防炫目后视镜、军节能窗等领域[5, 6]。尤其在广阔的建筑智能节能窗市场,电致其自身独特的可控性、低功耗、颜色可调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还包括氧化钛、氧化镍、氧化钴、五氧化二
自然界中以 WO3、WO2或其水合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存在形式。WO3的晶体结构有单斜相、四方相和六单斜相和六方相在常温下可稳定存在。六方相 WO3001)晶面共顶角连接形成六元环,由此构成沿 c 轴两个氧原子的距离为 5.36 ,考虑到 O 共价键半径 [15]。由图 1.3 可以看出,六方 WO3的通道尺寸明在其晶格内部自由出入[15]。正因具有供离子自由进出多、最有应用前景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WO3的禁带。而当离子和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注入 WO3基体时,带变为半满状态,由此对可见光和红外光有较强的为蓝色[4]。其电致变色反应机理可表述为下列方程nsparent) + xM + xe- MxWO3(blue) H+、Li+离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捷;孙义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定用户移动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2 ;统一能量存储与变换控制系统[J];电动自行车;2017年07期
3 吴志伟;张建龙;殷承良;;混合动力汽车用混合能量存储系统的设计[J];汽车工程;2012年03期
4 马辉;在美国能量存储拟蓝图 多方协作攻电池[J];世界电子元器件;1996年01期
5 宋慧歌;;人体能量存储“银行”[J];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16年01期
6 李依环;焦德芳;;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发现超高能量存储“金钥匙”[J];仪器仪表用户;2019年06期
7 ;新型流体电池技术实现更廉价有效的能量存储[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4期
8 ;新型流体电池能量存储更廉价有效[J];分析测试学报;2013年09期
9 Margery Conner;;能量存储技术的发展为无线设备提供动力[J];电子设计技术;2011年05期
10 邵明飞;卫敏;段雪;;无机插层材料在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博;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调控及其光调制和能量存储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9年
2 刘宏杰;结合能量存储的城轨列车调度控制一体化节能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3 鲁铭;MXenes基电化学能量存储电极设计[D];吉林大学;2019年
4 谈紫琪;三维碳材料组装、掺杂及其用于能量存储与转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周黎妮;考虑动量管理和能量存储的空间站姿态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曾伟;基于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纳米有序阵列的构筑及其超电容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7 郑木鹏;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的微结构与性能调控[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柴娜娜;面向能量存储和光电转化应用的复合碳纳米材料[D];兰州大学;2015年
9 杨柳青;不同非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聚苯胺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王旗;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玉成;未来无线通信中的资源优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邢伟岩;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存储系统的性能研究及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毛元坤;风力发电中能量存储装置及其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龚海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存储系统性能分析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刘培芳;多孔电化学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与转化中的应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6 李启国;超级电容器储能脉冲电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马文真;线状和面状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侯宝华;四氧化三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陈雪;新型材料中能量存储和光电转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汪勇;嵌段共聚物直接碳化法制备多孔碳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4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7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