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纳米等离子体催化传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3:48
   贵金属纳米粒子(NPs)一直在纳米技术领域内受到广泛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实际上,纳米粒子中的自由电子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能够产生集体震荡。这种电子的震荡行为被称之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即SPR,对SPR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研究的领域则被称为纳米等离子体(nanoplasmonics)。目前,在非均相催化的研究中,贵金属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LSPR效应已被广泛用作有效的催化剂材料。在生化范畴内,贵金属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小尺寸效应展现出了优异的的酶催化活性并已用于如葡萄糖等分子的检测,这解决了传统的天然酶分子的储存难度大及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在污染处理及水质检测方面,由纳米等离子体参与的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传统Fenton催化剂材料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催化剂自身的二次污染及回收处理等问题。同时,金属纳米等离子体对光的敏感性使其在能源及环境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纳米等离子体材料的光催化剂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原有光催化剂的活性,同时也拓宽了材料所能够适用的激发光波段,更近一步的将部分光催化剂的响应范围从紫外光波段转移至了可见光波段。此外,众所周知,纳米等离子体SPR效应在光谱上体现为一个强的特征吸收峰。这一光谱现象使得贵金属纳米粒子可以用来构建基于SPR效应的光学传感器,同时,该类传感器则可以对催化反应进行更深入、详细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常见的SPR传感器均为通过测定纳米粒子吸收峰对环境介质的介电变化的响应,从而实现对催化反应进程的传感检测。然而,这一来自外部的变化给传感结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制约着催化反应研究的发展。本文在现有的催化及传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全新的基于催化反应的纳米等离子体催化传感器及全新的传感监测手段。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以金(Au)纳米等离子体作为葡萄糖氧化模拟酶并将其用于葡萄糖催化氧化反应。分别研究制备了不同尺寸的Au纳米等离子体,并在其作为催化剂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将其作为传感器件,构建完整的葡萄糖催化传感检测体系。进一步,针对液体催化剂材料的易污染、不稳定等缺点,研究制备金@二氧化硅(Au@SiO_2)纳米等离子体薄膜。在SiO_2的支撑下Au纳米粒子不仅保存了优异的活性,同时也提高了其热稳定性,保证了Au纳米粒子在高温处理后的尺寸。随后在其作为催化剂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将其作为传感器件,构建完整的葡萄糖催化传感检测体系。(2)以金(Au)纳米等离子体作为Fenton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有机物的Fenton催化氧化反应。分别研究制备了富勒烯@金(C_(60)@Au)及金@四氧化三铁(Au@Fe_3O_4)纳米等离子体薄膜。在保证较大尺寸Au纳米粒子光谱信号的基础上,通过C_(60)的引入解决了其大尺寸底活性的问题。Fe_3O_4对Au的包覆则进一步提高了Au纳米粒子的Fenton催化活性。随后在两者作为Fenton催化剂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将其作为传感器件,构建完整的有机物Fenton催化传感检测体系。(3)以金(Au)、银(Ag)纳米等离子体为基础,研究制备了金-二氧化钛-富勒烯(Au-TiO_2-C_(60))及富勒烯-银-氯化银(C_(60)/Ag/AgCl)纳米等离子体薄膜,将二者作为光催化剂并用于有机物的光催化氧化反应。并在其作为光催化剂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将其作为传感器件,构建完整的有机物光催化传感检测体系。(4)将纳米等离子体参与催化反应时其LSPR光谱的循环变化定义为“等离子体摇摆”,并用该摇摆的频率(f_s)作为传感信号,替代传统的LSPR吸收峰检测方式,该方法有效避免了环境因素干扰,提高了传感器的准确性。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83.1;TP212
【部分图文】:

纳米粒子,反应物,机制,机理


图1.10.等离子体辅助化学反应的主要物理机制:机理 A:纳米粒子周围的光致温度增加并将热量提供给邻近的反应物; 机制 B:纳米粒子附近的光学近场的增强增加了相邻反应物接触光子的速率; 机理 C:光致热电子转并移到附近的反应物; 机理 D:通过纳米粒子产生的热量增强光催化剂中的电子空穴(e-、h+)生成速率; 机理 E:光电催化剂中的电子空穴产生速率通过等离子体纳米颗粒的强光近场而增强; 机制 F:邻近纳米粒子的光催化剂通过来自等离子体的热电子转移而被激活。Figure. 1.10. Main phys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plasmon-assisted chemistry: Mechanism A: thephoto-induced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the NP provides heat to an adjacent reactant. Mechanism B:the enhancement of the optical near field at the vicinity of the NP increases the photon rate seen byan adjacent reactant. Mechanism C: a photo-induced hot electron is transferred to a nearby reactant.Mechanism D: the electron–hole (e–,h+) generation rate in a photocatalyzer is enhanced by heatgenerated by the NP. Mechanism E: the electron–hole generation rate in a photocatalyzer isenhanced by the strong optical near-field of the plasmonic NP. Mechanism F: the photocatalystadjacent to the NP is activated by hot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plasmonic NP.

摆动频率,COD值,有机物,等离子体薄膜


7 金@四氧化三铁纳米等离子体薄膜的研究83图7.5. 5 种不同有机物的摆动频率(fs)和理论 COD 值(CODTh)之间的关系Figure. 7.5. Calibration curve of the swing frequency and theoretical COD values (CODTh) of the 5organic compounds.7.4 小结本章节中所述的 Au@Fe3O4纳米等离子体薄膜对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具有很强的 Fenton催化活性,并利用在 Fenton反应过程中 Au 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的循环位移进行原位监测。Fenton 反应触发粒子上的电子转移循环导致纳米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的同步摆动,并且摆动频率直接指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选择在初始 Fenton 反应过程中所获得的等离子振荡频率作为传感器信号,能够高度准确和有效地感测有机化合物的微观水平,并通过探索相应的电子转移机制及其相关的理论分析将所监测到的频率变化直接转化为所需的 COD 数值。该方法可以在室温下绿色测定样品的 COD 值,显示出在监测水质方面的巨大潜力

光谱图,等离子体薄膜,纳米,光催化活性


9 富勒烯/银/氯化银纳米等离子体薄膜研究99图9.2. (a) Ag/AgCl和(b)C60/Ag/AgCl纳米等离子体薄膜的 UV-Vis 光谱图Figure. 9.2.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a) Ag/AgCl film and (b) C60/Ag/AgCl film9.3.2 C60/Ag/AgCl 纳米等离子体薄膜的光催化活性通过与 Ag/AgCl 薄膜的催化活性对比,C60/Ag/AgCl 纳米等离子体薄膜的光催化活性的光催化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参见图 9.3)。其中 Ag/AgCl 薄膜在 40min 时间内对 MG 的降解率约为 51%,而由于 C60的存在,C60/Ag/AgCl 纳米等离子体薄膜的降解程度达到约 91%。这表面 C60提高的催化剂材料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同时加速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速率,从而加速了反应进程,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前沿扫描六则[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7年Z1期

2 陈胜洲,董新法,林维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材料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10期

3 邹向荣,翁端;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进展——催化剂材料与性能[J];材料导报;1997年04期

4 SX.0625;;新一代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的高效催化剂材料将诞生[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年15期

5 高小飞;张红丽;毛香菊;姚明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钨精矿中钼[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7年08期

6 李庆伟,周春晖,蔡晔,葛忠华;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研究综述[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1年06期

7 孙锦宜;催化剂材料的研究动向[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6年01期

8 徐婉;朱海欧;;三效催化剂Pt/W-Ce-Zr体系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9期

9 黄勇红;陈丽萍;;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秦丽雅;江丽萍;;稀土院访问瑞士科技合作公司[J];稀土信息;200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韦正楠;纳米等离子体催化传感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2 肖朝辉;缺陷诱导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石薇;储锂与催化高性能电极的构筑及协同机理[D];湖南大学;2017年

4 刘香;铜基非贵金属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催化水分解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丽;钴、镍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水分解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丽芳;基于石墨烯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杨志祥;限域结构钌金属及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4 杨传武;硅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BAEYER-VILLIGER催化性能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5 杨跃华;接触燃烧式甲烷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封常红;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苏海霞;基于MOF化合物制备高性能的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材料[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8 李婉;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电解水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9 穆雪梅;新型高效氧电极催化剂的研究与评价[D];天津大学;2008年

10 李雪锋;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反应金属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6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76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1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