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MAX相增强Cu,Ag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0:45
   随着军工、航天航空、高铁等技术不断的发展,现代工业对材料的机械性能、电接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Ag、Cu等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常见的电接触及摩擦磨损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耐电弧侵蚀性及抗熔焊性能等,MAX相是一种新型的层状三元化合物,本文分别以Cu、Ag为基体,制备了Cu-Ti_3AlC_2、Ag-Ti_3AlC_2、Ag-Ti_2AlN和Ag-Ti_3SiC_2,在物理性能、电接触、摩擦磨损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研究,相比于传统电接触材料,这种新型的电接触材料在性能上有很大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使用不同烧结温度对Cu-Ti_3AlC_2复合材料进行分段烧结后,其致密度和硬度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复合材料的导电率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呈现出下降趋势。关于材料的电接触性能,在接触实验后,阳极触头的质量减小,阴极触头质量增加,且其变化趋势很稳定。(2)使用不同的烧结温度对Ag-Ti_2AlN、Ag-Ti_3AlC_2和Ag-Ti_3SiC_2三种复合材料进行分断烧结,三种材料的致密度、硬度和电导率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三种复合材料在进行抗拉强度测试时,平均抗拉强度均在200Mpa以上,且断裂方式均为韧性断裂。Ag-Ti_2AlN、Ag-Ti_3AlC_2和Ag-Ti_3SiC_2三种复合材料在直流条件下进行通断循环电接触性能测试,触头质量变化规律均呈现出阳极电弧的特征,表现为阳极质量减少,阴极质量增加。三种材料均具有优异的燃弧特性,燃弧时间和燃弧能量在前15000次电接触实验中基本保持稳定,在后5000次实验中缓慢升高。研究三种材料燃弧时间和燃弧能量的变化规律,拟合出其燃弧能量随燃弧时间的变化规律呈指数极增长。又对Ag-Ti_2AlN复合材料进行了80000次通断循环电接触实验,得出关于Ag-MAX相复合材料触头表面形貌特征规律,即在Ag-MAX相复合材料电接触过程中,当通断次数较少或者基体中的MAX相不易脱落时,其阴极和阳极都会有较为光滑的波纹状形貌的生成,而当通断次数较多或者基体中的MAX相较易脱落时,阳极熔池的形貌为中心出现飞溅液滴和熔池周围出现粗糙度较低的波纹状形貌相结合,阴极形貌为多孔的珊瑚状结构为主。
【学位单位】: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3
【部分图文】:

原子结构,相研究,研究人员


不同 MAX 相的原子结构:(a)Ti2SiC 原子结构 (b)Ti3SiC2原子结构 (c)α原子结构 Atomic structure of different MAX phases: (a) Ti2SiC atomic structure (b) Ti3SiC2structure (c) α -Ta4AlC3atomic structureAX 相研究现状 MAX 相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MAX 相研究的早期,研究人员以较高纯度的 MAX 相的制备为研究目是关于 MAX 相复合材料的一些制备方法的探索,以及其性能等探究,国外除了 Barsoum 课题组外很少有研究人员对 MAX 复合材料有报

微观形貌,粉体,Cu粉,二次电子


.5h 后将粉末取出,由于在高能球磨后,混合粉末中存在内应力,随后式炉中对粉末进行去应力退火,将退火后的粉末在磨具中进行压制,压铸锭在真空管式炉中进行第一次预烧结,十个样品(编号分别为 1#-10#温度分别为:600℃、650℃、700℃、750℃、800℃、850℃、900℃、950℃、980℃,均采用分断烧制,升温速率控制在 5℃/min,第一次保温的温00℃,保温 30min,第二次保温的温度点为 600℃,除 1#样品保温 120m烧结过程,其余 2#-10#样品均保温 30min 后进行下一温度段的烧结#每个样品在到达预设的烧制温度后同样保温 120min,在第一次预烧结致密度普遍都在 84-89%这一区间,故对样品进行复压复烧,复烧的工步预烧结的工艺相同,随后得到在不同温度烧结的 1#-10#铸锭,分别其进行微观形貌的观察和物理性能的检测。( )(b)

形貌,背散射,烧结温度,复合材料


u-Ti3AlC2微观形貌和物理性能的表征与讨论 3-2 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几个温度点的 SEM 图像,图 3-2 中可以2相在 Cu 基体中的分布呈现出不同规律,1#样品在 600℃烧结后,如i3AlC2与基体的结合不是很紧密,存在一定缝隙,且存在的缝隙较多经过 700℃烧结后,同样存在黑色的缝隙,缝隙相比于 1#样品有所减在经过 800℃的烧结后,缝隙的数量从图中观察与 700℃烧结差距不4#样品在 950℃烧结后,可以从图中明显的观察到黑色缝隙数量明显减2与 Cu 基体的结合程度变得致密,且 Ti3AlC2颗粒的形态变得均匀且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电接触材料行业前景 “十三五”市场空间较大[J];电器工业;2018年12期

2 陈永泰;王松;谢明;程勇;柳青;张吉明;杨有才;;银基滑动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J];贵金属;2015年01期

3 李远会;郭忠诚;万明攀;黄碧芳;张晓燕;;电镀制备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环保;2015年03期

4 王松;付作鑫;王塞北;沈月;谢明;张吉明;;银基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金属;2013年01期

5 李文生;李亚明;张杰;刘毅;董洪峰;;银基电接触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制备工艺[J];材料导报;2011年11期

6 李敏;黄福祥;李司山;汪振;;弱电接触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7 马荣骏;;银基电接触材料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8年04期

8 堵永国,张为军,胡君遂;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一)[J];电工材料;2005年02期

9 吴春萍,陈敬超,周晓龙,李玉华,鲜春桥;银基电接触材料[J];云南冶金;2005年01期

10 ;电接触材料发展论坛近日在西安举行[J];低压电器;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琴;过渡族金属硒化物电接触复合材料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2 纪锐;射频连接器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其对传输信号影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3 姚芳;触点电接触失效预测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钱宝光;新型铜基无银弱电接触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尹娜;新型银基导电陶瓷复合电接触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雪燕;银/导电陶瓷复合电接触材料电弧损耗特性的光谱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魏志君;Ag/ZnO电接触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陈肇玺;ITER离子回旋加热天线高性能微波滑动电接触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王新平;空间滑动电接触材料的性能及其寿命增长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乔秀清;SnO_2形貌调控与改性及其在Ag基电接触材料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海龙;MAX相增强Cu,Ag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昆明贵金属研究所;2018年

2 叶晨琳;纳米锡酸锌制备及其在银基电接触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樊江红;银包覆氧化锌粉末可控制备及银—氧化锌电触头材料性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4 张宇慧;模板合成法制备Ag-SnO_2电接触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年

5 张海洲;波动载荷作用下弓网滑动电接触接触失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8年

6 吴新合;Ag/SnO_2-Bi_2O_3电接触材料批量工艺优化及电寿命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7 管秉钰;Ag/YAG电接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8 朱顺新;SPS制备Cu-Cr电接触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D];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

9 孙莎莎;高速滑动电接触表面温度场分析与损伤表征[D];燕山大学;2017年

10 李彤辉;电接触材料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6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76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