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纳米颗粒物对水生模式生物的Hormesis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23:20
   在纳米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也覆盖了工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随着纳米材料在生产与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材料在生产与应用中通常通过点源途径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从而形成水环境中的纳米颗粒污染物。这种水中纳米颗粒物具有长期赋存、难以降解并且剂量低等特点。可是在传统的毒理学评价指标中,对于污染物质的生态风险评价偏向于其对模式生物的出生、死亡、生长抑制等行为的影响。这类研究所选取的剂量往往高于实际水体中纳米颗粒物真实赋存剂量。因此这类结论只能给予该类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却不能正确反映其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影响。尤其对于纳米颗粒物对水生生物的低剂量正向刺激效应(hormesis),并未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可是在当今污染物风险评价的线性模型中还没有针对hormesis效应的双向剂量-效应模型。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为新型纳米颗粒污染物的早期风险预警做出一定的探索。本研究选用的C60与纳米银(AgNPs)作为水体中新型纳米颗粒污染物的代表,以大型溞(Daphnia)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模式生物。进行真实环境赋存浓度下的低剂量暴露,并通过先进的组学检测分析技术研究纳米颗粒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hormesis效应分子机制。本研究前期研究低浓度C60对大型溞的氧化应激效应。随后在氧化应激反应中出现hormesis效应的区间着重进行了转录组的检测与分析。通过研究低浓度AgNPs对斜生栅藻的长期暴露后藻细胞代谢产物的变化,推断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为今后的环境风险预警提供早期生物标记物的理论支持。通过表征CAT、SOD的活性,表明大型溞对n C60的Hormesis效应区间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逐渐左移。而该结果不仅从抗氧化应激酶的方面得到了证实,在谷胱甘肽作为一种机体抗氧化的缓冲成分出现在细胞中时我们同时也检测到了相应的浓度变化。从其变化规律来看与抗氧化应激酶的变化趋势相似,这个结果从另一个方面更好的证明了n C60对大型溞会产生抗氧化应激的Hormesis效应,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Hormesis效应区间也在不断的向低浓度迁移,最终达到全部抑制。随后我们利用转录组技术考察了大型溞在暴露于n C60中48h后的基因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大型溞细胞内负责编码磷脂酶PLA2G和磷脂酶D基因的表达量下调,导致磷脂酶的合成量下降,进而影响到大型溞正常的消化功能及磷脂类脂质的代谢过程。而在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中ND5、SDHD、COX1基因明显差异性表达该研究进一步表明大型溞个体对n C60的毒性非常的敏感。在关于AgNPs对斜生栅藻影响的研究中,藻细胞暴露于AgNPs 48小时后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30种代谢物,其中9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变化。这些包括D-半乳糖,蔗糖,D-果糖。这些碳水化合物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甘氨酸是谷胱甘肽的重要组分氨基酸,随着AgNPs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能抵消细胞内氧化应激的增加。以上结论为C60与AgNPs的毒性作用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这些组学检测的结果可能是未来研究中有用的生物标记物,用于早期检测C60与AgNPs的环境风险。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83.1;X52
【部分图文】:

斜生栅藻,大型溞


图 1.1 斜生栅藻niamagna)属于甲壳纲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于河流及湖鱼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饵料,在水生态系统中发生物,大型溞对水环境质量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并且具优势:如生命周期比较短(寿命最大值可达 60 天左右)、强及单性生殖等。大型溞的上述优势可使其作为一种理物的生态毒性研究(图 1.2)。[71]

大型溞


图 1.1 斜生栅藻a)属于甲壳纲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饵料,在水生态系大型溞对水环境质量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如生命周期比较短(寿命最大值可达 60 天性生殖等。大型溞的上述优势可使其作为态毒性研究(图 1.2)。[71]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毒理效应,模式生物


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模式生物的系统构建[J];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05期

2 朱东伟;;高考命题素材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08期

3 席兴字;模式生物[J];生物学教学;2005年11期

4 黄进;;果蝇——遗传学的模式生物[J];智富时代;2017年05期

5 张可柱;;漫谈模式生物[J];生命世界;2010年06期

6 朱作言;;模式生物研究[J];生命科学;2006年05期

7 殷浩文;;序言[J];生态毒理学报;2017年02期

8 左学国;;基于“模式生物”的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8年15期

9 Don Daniel Nwib;Hiroshi Hamamoto;Yasuhiko Matsumoto;Chikara Kaito;Kazuhisa Sekimizul;蒋璇;张桂征;何骥;;模式生物家蚕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全译)[J];广西蚕业;2015年03期

10 林晶晶;;模式生物果蝇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生物化工;201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刚锰;石油烃污染对海洋模式生物海胆的分子毒理效应及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2 杨振东;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评价真菌毒素毒性毒理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徐江;基于全基因组的灵芝药用模式真菌创建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连超群;枯草芽孢杆菌表面展示人生长激素及其口服功效评估[D];江苏大学;2014年

5 任婧;果蝇X染色体可见突变筛选及果蝇嗉囊膨大突变的遗传及表型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6 毛晓帆;六个模式生物中miRNA调节系统进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璞;纳米颗粒物对水生模式生物的Hormesis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2 俞辰亚代;基于3种非啮齿类模式生物的丹参茎叶资源价值评价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吴晓蕙;有效提高非模式生物蛋白质组鉴定的新策略[D];暨南大学;2014年

4 陈翠霞;五种模式生物基因序列的识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谭晓乐;苯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贵峰;线虫作为痛风研究模式生物的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万军;模式生物斑马鱼在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D];昆明医学院;2006年

8 尹昆;斑马鱼Angiomotin-Like2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可兴;果蝇的基因变异对其睡眠时间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田庆南;涡虫再生相关miRNA的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7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77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f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