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几种典型n-型半导体的光(电)化学行为及其复合氧化物薄膜的电化学性能

发布时间:2020-11-16 02:56
   随着世界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寻找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太阳能作为地球上主要的可持续外来能源,在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利用形式提出了许多太阳能利用策略,如光能-热能、光能-电能、光能-化学能转换体系。其中光能-化学能转换体系同时可以实现光能的转换与存储,包括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电)催化等反应。这里,我们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光(电)催化行为进行研究,一类是基于n-型半导体的光沉积,它代表了一种绿色简便的太阳能驱动的材料制备方法,并提出其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另一类是光(电)催化水氧化,因为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半反应,可以与水还原、CO2还原、N2还原等反应耦合,但是水氧化的反应动力学较差,对其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如下:以氢化处理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为光活性基体,用H2热处理改善了 TiO2的导电性与可见光吸收活性,通过利用光生空穴制备了 TiO2/Mn3O4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研究了 Mn3O4在TiO2上的光沉积形成机理。SEM,TEM,XPS各种物理表征手段证明了光沉积的Mn304纳米棒均匀地生长于TiO2纳米管底至管顶所有表面,形成了三维的纳米结构,暴露了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并增大了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电化学测试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性能,在0.7 Ag-1电流密度下的容量为508 Fg-1,在35.Ag-1的大电流密度下,仍然保持了 228Fg-1的容量,显示了优异的速率性能。在3.6Ag-1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0圈后的循环充放电后,没有表现明显的容量衰减,展现了优异的长时间充放电稳定性。以Fe2O3为光活性基底,通过光沉积及后续的Ar/H2气氛热处理方法制得了缺氧的Fe2O3/CoOx纳米棒阵列复合薄膜。与原始Fe2O3/CoOx相比,250 ℃下热处理的缺氧的Fe2O3/CoOx复合薄膜电极性能最优,相比之下在10mA 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负移了 120 mV且Tafel斜率更低。并且,在16 h的电催化OER测试后,最优的缺氧的Fe2O3/COOx复合薄膜电极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这些主要归因于CoOx中的氧空穴和其较弱的结晶性,这些同时有利于电催化OER的活性和稳定性。此外,CoOx中的氧空穴含量可以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来调节。XPS光谱结果和电化学分析结果给出了 Co的电子状态与电催化OER活性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将有利于将来高效电化学催化剂的应用开发。以TiO2纳米管阵列为光活性基底,利用光沉积制备了 CoOc。SEM结果表明,CoOx均匀地沉积在TiO2纳米管表面,并从管底至管顶均匀分布。将所得TiO2/CoOOx复合薄膜在电化学催化析氢测试条件中原位电化学还原,测试结果表明,原位电化学还原改善了 TiO2/CoOx复合薄膜的电化学活性。Raman,XRD结果表明,原位电化学还原改性未明显改变TiO2/CoOx的物相结构。XPS测试表明,电化学催化HER条件下,使得TiO2内部分Ti4+被还原为Ti3+(氧空穴),氧空穴的生成增加了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提高了电催化活性。在电催化HER条件下,CoOx材料的电子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较好稳定性。同时,本文以BiVO4光阳极为研究平台研究了水氧化的机理。针对文献中关于水氧化中间体M-OOH的去质子化与质子化反应的讨论,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水氧化双支路的机理。观察了 BiVO4在不同pH电解液中的光电化学行为,当表面质子富集时,利于M-OOH中间体在近端O的质子化反应,利于H2O2的的生成。进一步的同位素效应实验结果,当D取代H时,O2的法拉第效率降低,即D的取代造成了 M-OOD中间体去质子化更为困难,暗示了质子转移步骤参与了速控步骤,也表明M-OOH的去质子化在水氧化过程中的重要性。WO3光电解水体系中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规律,证明这种水氧化规律并非独特存在于BiVO4体系中。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83.2;O646
【部分图文】:

示意图,化学催化,热力学,示意图


Figure?1.2?Thermodynamic?illustration?of?photocatalysis/photoelectrocatalysis.?(a)??Uphill?reactions;?(b)?downhill?reactions.?R:?reactants,?P:?products.??图1.3列出了典型的热力学上坡反应(photosynthetic?reactions)的吉布斯自??由能增值,如水裂解反应,能量为237?k.Imor1,C02还原反应根据还原产物不??同吉布斯自由能增值从257-818?kJmoP1不等,这两个反应是比较典型的光(电)??化学催化,其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自然光合作用的研究[4W4]。另一个是最??近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N2¥原反应,这一反应可以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N2??还原为重要的工业肥料NH3,有望将来取代工业上的Harbor-Bosch反应(这一??反应的消耗占全球能量的1%[45])

示意图,热力学,能量,示意图


图1.3热力学上坡反应的能量示意图??Figure?1.3?Energy?diagrams?of?representative?thermodynamically?uphill?reactions.??进一步观察图1.3可以发现,在大部分热力学上坡反应中,水氧化是一个重??要的半反应,其反应动力学影响着整体反应效率,因此,对于光电催化水氧化的??研究至关重要。研究光(电)催化水氧化不仅利于其本身性能体提高,也会使整??体反应效率提高(如与水裂解产氢、C02还原、N2还原耦合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光(电)催化水氧化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光(电)催化水氧化行为。??另一方面,在光(电)催化反应中还有一类代表性的行为一光沉积。与其他??光(电)催化反应不同的是,光沉积的反应产物不需收集,可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与传统电沉积或者其他合成方法相比,光沉积是一种十分节能、简便的制备??方法,因此其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1.4光(电)催化水氧化??在自然光合作用中

变化过程图,氧化过程,变化过程,费米能级


化层造成了费米能级阻塞(FermiLevelPinning),在导带和价带之间引入了附加??态,造成了费米能级负移,使得其实光电位正移,在原来的电位下电流降低,具??体过程见图1.4[4'总结以上,为了进行稳定、有效的水氧化反应,光(电)化??学体系需在热力学上满足水氧化的要求,同时也要避免光催化剂本身一些不穂定??因素。??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南钢;;复合材料及纳米工程研究的新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06年03期

2 赵云龙;;表面机械自身纳米化研究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15年03期

3 何柏林;颜亮;史建平;陈朝霞;;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及其研究现状[J];热加工工艺;2009年20期

4 丛志新;王宇;;浅析表面自身纳米化及其应用进展[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8年01期

5 胡国雄;盛光敏;韩靖;;塑性变形诱发表面自纳米化的研究及其应用[J];材料导报;2007年04期

6 邹龙,范学工,桂卉;纳米化头孢唑林钠对细菌敏感性的体外实验[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7 何丹农;;探索加快推动纳米科技应用的方法和思路[J];中国粉体工业;2008年02期

8 李冬霞;陈红新;朱焕焕;刘艳鹏;;纳米科技如何影响农业,又将推动农业走向何方?[J];蔬菜;2019年01期

9 高鹏;;表面自纳米化对钛及钛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J];西部皮革;2016年20期

10 李慧敏;李淼泉;刘印刚;刘洪杰;;钛合金表层机械处理的纳米化组织、力学性能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亮;一维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D];南京大学;2014年

2 马强;稀土钴基热变形纳米晶永磁的塑性变形过程及织构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3 尤增宇;类石墨相氮化碳/窄带隙半导体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4 步妍妍;稀土掺杂纳米荧光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5 孙慕华;纳米微区锂离子固态电化学过程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6 陈美玲;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赵超亮;氮化镓和氮化铝晶体及纳米结构的合成与力学性质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钟颖;Cu_6Sn_5纳米颗粒低温烧结机理及耐高温纳米晶接头的制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付虎辉;稀土掺杂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0 蔡学成;纳米/超细晶镁合金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雨;纳米LaB_6的制备及近红外光吸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程昶钧;4LiBH_4-MgH_2-Al储氢体系的催化及纳米化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王玉萍;稀土掺杂的钼/钨酸盐纳米晶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 梁文龙;壳聚糖纳米农药的构建及其生物应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

5 徐敏;稀土掺杂核壳纳米晶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在温度传感与水检测上的应用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李俊;聚吡咯纳米结构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热电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年

7 安惠芳;水凝胶衍生的三维多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8 李威;水解法制备纳米TiO_2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9 郝梨娜;CaF_2:Yb,Er@CaF_2:Gd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在磁共振血管和肿瘤造影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10 宋岩华;静电纺取向复合导电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5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85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