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径向流动型磁流变缓冲装置增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3:57
   碰撞冲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其具有偶发、不可预见及冲击能量大的特点而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重大的财产损失。传统的冲击隔离器一般通过金属变形或者摩擦力、或是液压油消耗冲击能量的方式进行能量耗散,这些类型的缓冲装置只是针对特定的冲击工况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当冲击工况偏离了设定工况时,其缓冲能力将会大幅降低。为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一种能应对不同工况进行自适应调节的缓冲装置,而磁流变液凭借其独有的对外加磁场做出瞬间连续无级可逆变化的特性和优点,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替代传统被动缓冲材料的新型智能缓冲材料。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为背景,以磁流变胶泥为磁控介质,论文针对柱形波纹压溃与径向流动节流共同作用的磁流变缓冲装置(magnetorheological energy absorber,MREA)的特性进行增效研究。研究了柱形波纹压溃件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及防失稳特性。提出了中心泄流小孔与径向渐变间隙的流道结构,以此来降低MR阀流道内磁流变胶泥流速过高导致MREA可控性变差问题。研究了径向渐变间隙流道与等间距间隙流道串联的MREA磁路设计方法,并分析了磁流变胶泥在工作了流道中的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得出缓冲力的计算方法。设计并制作了中心泄流小孔与径向渐变间隙流动通道结构的MREA,开展了落锤冲击试验,并与理论预测进行了比较。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磁流变胶泥制备及其流变特性。利用浓度移动速度理论、颗粒质量流量理论及场致偶极子理论从悬浮稳定性、磁控范围及颗粒体积分数与载体液黏度三个方面分析并制备了2种磁流变胶泥样品。通过商用流变仪(MCR-301)对样品进行了流变特性测试,研究了磁场对磁流变胶泥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常用本构模型用于描述磁流变胶泥流变特性的优劣,选择Power-Law模型作为描述磁流变胶泥的流变学特性,并利用样品测试数据进行了模型的参数辨识。进一步利用HH-15型振动样品磁场计测试了磁流变胶泥的磁化特性。(2)MREA总体设计。理想的MREA动态缓冲力-位移曲线具有近似“平台效应”特性,而传统MREA动态缓冲力-位移曲线存在尖峰;另外,工作流道中的磁控介质流速过高也降低了MREA可控性。由此提出面向一次性碰撞缓冲工况的MREA增效特性需求,即提高实现缓冲力平台效应的同时需要提高MREA的可控性。介绍了磁控介质在阻尼通道的三种不同工作模式,并依据力学特性需求选择流动模式作为磁流变胶泥在MREA中的工作模式,进而提出采用柱形波纹压溃元件串接磁流变节流单元的MREA总体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分析了柱形波纹压溃件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学特性;针对磁控介质在流道流速过高而引起可控性恶化,提出增加中心泄流小孔与径向渐变间隙流道结构形式的磁流变节流单元;依据外部参数如压溃量、最大冲击载荷等的设计需求,确定了MREA结构尺寸参量,并集成设计了其励磁线圈、密封及磁控介质填充结构。(3)MREA磁路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利用动态磁路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渐变间隙流道结构MREA的磁路分析模型。依据面向对象总体方案,分别确定了MREA的电磁磁路构造与参数,进而建立了工作流道内磁感应强度与激励电流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商用仿真软件ANSYS分析了激励电流、径向间隙坡度、径向间隙高度等参数对工作间隙磁场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对填充磁流变胶泥的MR阀工作间隙的磁感应强度进行检测,与理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4)磁流变胶泥在流道中的流动特性分析与动态缓冲力计算。基于Power-Law分析了MREA总缓冲力与总体压降压降及流量的关系。鉴于增加中心泄流小孔与径向流道后的MREA流道的复杂性,从磁性流道和非磁性流道的角度,分别分析了磁流变胶泥在波纹压溃元件、MR阀出入口、环形流道及中心泄流小孔中的流动特性,以及磁流变胶泥在径向渐变间隙流道与径向等间距流道中的流动特性,并利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磁流变胶泥在渐变间隙流道与径向等间距间隙流道内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控制微分方程。推导了磁流变胶泥的径向速度分布表达式。通过引入径向流速比、小损耗比、动态范围比、平台效应角比五个参数来分析中心泄流小孔对MREA特性的影响;以径向流道坡度为变量,建立了具有普遍特性的磁流变胶泥径向流动流变学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坡度值对MREA特性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局部损耗耗因素在MREA流道内分布,利用平均流体速度建立了MR阀内局部损耗产生的压降。(5)MREA制作与落锤冲击试验。依据理论分析,设计并制作了三类流道结构的MREA样机各一套,搭建了模拟一次性碰撞缓冲工况的落锤冲击试验测试平台,采用压电式力传感器及激光位移传感器构建了数据采集系统,对每一种MREA样机进行12种不同工况测试。试验结果与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REA流变学建模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MREA流变学建模的合理性,并分析了误差的主要来源。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81;TH703
【部分图文】:

汽车碰撞,船只,桥墩,工况


1 绪 论1.1 课题研究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实现由世界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跨越式转变,桥梁、船舶、工程机械、高铁机车车辆、汽车被动安全、航空航天设备军事装备等工程产品正在向智能化、高速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然而,高速发展的各行各业的同时,振动和冲击破坏问题却日益严重,引起设备损坏、寿命缩短、事故频频发生,甚至导致严重性的人身伤亡事件[1,2]。在众多的冲击破坏中,尤其以高铁车厢之间碰撞、汽车碰撞、船舶与桥墩发生的碰撞,坠落碰撞等的冲击破坏力度大、破坏能力强,如图 1.1 所示。这类冲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工况为一次性碰撞(相对于缓冲设备为一次性机械而言[3])。因此,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及工程师们都在一直不断努力的探寻各种缓冲技术来避免或者减小这种冲击破坏带来的伤害。使用缓冲装置来吸收冲击时的能量成为工程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示意图,磁流变效应,机理,导磁性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类磁流变液材料(以下统一称之为“磁流变流体”)。当然,三由非导磁性基体、导磁性颗粒、以及用于改善某些性能的添加特性需求组合而成,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物理变化过程特性(即以 MRF 为例,图 1.3 展示了这种物理特性机理[61]。(a) 0, 0aγ = H=(b) 0bγ =

磁链,宏观角度,电子显微镜,磁性颗粒


图 1.4 (a) 电子显微镜下的磁链结构, (b)宏观角度下的磁链结构Fig. 1.4 Magnetic chain/column structures of MRF by (a) SEM and (b) in a macroscopic vie高屈服强度与悬浮稳定特性是 MRF 的两项最重要参数,而 MRF 作为一系其性能主要取决于其中的磁性颗粒、载体液与添加剂。磁性颗粒自身、结构特征及磁性颗粒间聚集状态直接决定了 MRF 的磁流变效应,所选颗粒通常为剩磁较小的软磁性颗粒并具备高饱和磁化强度的特征。一般磁颗粒主要有 Fe3O4、Fe3N、Fe、Co、Ni 等微粒及其合金[64-66],球形颗常为 1~10μm。目前,羰基铁粉是制备 MRF 时使用最广泛的磁性颗粒磁化强度达 2.1 T[67],对于提高 MRF 的力学性能非常有利。MRF 载体液进磁性颗粒的悬浮稳定性的特性要求,此外,还需具有较低的零磁场剪较大范围内的温度稳定性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性,最常用的载体液为硅油,除此之外还有聚醚、聚酯与合成烃类等[68]。添加剂在 MRF 中主要起颗粒的悬浮稳定性和再分散性的作用,此外,触变剂、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对抗氧化、润滑等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效忠;;重庆单轨列车缓冲橡胶节点国产化研究[J];铁道车辆;2015年10期

2 郑伟;;CRH2型动车组前端橡胶缓冲器吸收率对车辆连挂的影响[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5年04期

3 王芳芳;廖昌荣;周治江;樊玉勤;唐锐;张登友;;磁流变胶泥材料的磁控力学行为实验研究[J];功能材料;2014年23期

4 谢磊;廖昌荣;周治江;曾智;黎勇;李祝强;;基于弹性胶泥的新型高性能可压缩磁流变液[J];材料研究学报;2014年11期

5 苏忆;;一种乘用车液压缓冲防撞安全装置的设计[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4年02期

6 王广林;潘旭东;李跃峰;;一次性机械设计理念及实践[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7 周治江;廖昌荣;谢磊;鞠锐;张登友;唐锐;;硅基磁流变粘弹性流体制备方法与流变学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3年17期

8 廖昌荣;赵丹侠;刘琼;;面向轨道车辆抗蛇行振动的磁流变脂阻尼器设计与台架测试[J];振动与冲击;2013年04期

9 房曰荣;沈斐敏;;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03期

10 胡红生;王炅;钱苏翔;李延成;沈娜;严拱标;;冲击载荷下的磁流变减振器动力学建模与滑模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范艳层;顺丁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的研制及其阻尼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汪岸柳;月球着陆器软着陆动力学与半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张莉洁;冲击载荷下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贾九红;胶泥缓冲器的耗能机理研究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余淼;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廖昌荣;汽车悬架系统磁流变阻尼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金龙;汽车吸能式气囊保险杠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2 管治;汽车磁流变碰撞缓冲器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赵丹侠;基于多级径向流动模式的磁流变液减振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7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87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