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介孔氧化硅的磁热双效复合材料和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03:56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在材料学、化学、生物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少量的弱酸中心,基本不具备催化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介孔材料的优越性。因此,通过向二氧化硅中掺杂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形成介孔复合材料,或者在二氧化硅的改性材料中加入聚合物,从而拓宽介孔氧化硅的应用范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二氧化硅及其改性材料进行研究:一、通过β-环糊精作稳定剂,合成直径约为16 nm的γ-Fe_2O_3纳米粒子,并通过简易的一步法,成功地合成了高度分散负载γ-Fe_2O_3和Au纳米颗粒的介孔二氧化硅。TEM分析表明,复合材料中的γ-Fe_2O_3–Au具有规则有序的形貌、高度的分散性及均一的尺寸,XRD、M-H回线、N_2吸脱附等表征方法都表明γ-Fe_2O_3–Au@m-SiO_2纳米复合材料拥有较好的磁性特征,有序的介孔分布及高的比表面积。二、以PVDF-HFP为基质,将改性二氧化硅通过流延法制备了SiO_2-SO_3Li/PVDF-HFP凝胶聚合物复合功能膜,并将上述复合功能膜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锂空气电池中。通过SEM、TEM、元素分析、XRD、接触角、电化学测试及电池测试等手段对复合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SiO_2-SO_3Li/PVDF-HFP薄膜均匀,具有规则的六边形孔道,且与PVDF-HFP薄膜相比,结晶度降低,无定形区域增加,这表明聚合物链的链段运动增多,可加强锂离子的移动。T=20℃下,SiO_2-SO_3Li/PVDF-HFP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1 mol L~(-1) LiTFSI/TEGDME达到7.64×10~-44 S·cm~(-1),在1 mol L~(-1) LiPF_6/EC-DEC中可达到2.58×10~-33 S·cm~(-1)。另外,在0.5 mA/cm~2电流密度下,SiO_2-SO_3Li/PVDF-HFP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可持续循环充放电720 h,且过电位仅为40 mV,充放电性能远远优于PVDF-HFP。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3;O631
【部分图文】:

基于介孔氧化硅的磁热双效复合材料和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基础研究


介孔材料MCM-41结构

示意图,液晶模板机理,介孔氧化硅,协同组


图 1-2 介孔氧化硅形成机理示意图:(a)液晶模板机理;(b)协同组装机理gure 1-2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soporous silica: (a)Liquid-Crystal Templating Mechanism(b)Cooperative Formation Mechanism除上述介孔材料合成导向机理外,Davis 等提出了“胶棒组装”机理[22]。余承观/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胶体相分离合成机理,日本科学家 Kuroda 等提出理,上述机理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补充,能对介孔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起到一

示意图,二氧化硅,示意图,磁性


图 1-3 磁性纳米二氧化硅材料的分类示意图Figure 1-3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gnetic nano silica materials磁性介孔复合材料的合成一般有 3 种方法,分别是溶胶-凝胶法[50-52]、后灌注法[5354]、纳米浇铸法[55-58]。溶胶-凝胶法主要通过在磁性离子外包裹介孔壳层,得到核-壳结构的磁性介孔材料。后灌注法是将磁性纳米粒子引入至事先已经合成好的介孔孔道内或者向介孔材料注入磁性纳米粒子的前驱体,前驱体通过在孔道内原位转化为所需的磁性纳米粒子。纳米浇铸法是将客体前驱物和磁性纳米粒子混合,填充至硬模板剂孔道中然后原位转化为含有磁性纳米粒子的复合物,最后去除模板剂,得到磁性介孔复合材料采用以上方法,可合成球状、棒状等不同形貌的磁性介孔材料[59, 60]。Deng 等提出了表面活性剂直接介入的溶胶-凝胶法合成磁性介孔氧化硅微球,所得微球具有典型核-壳结构和均匀规则的球形状,其形貌图如图 1-4,并且磁性介孔氧化硅球易分散于水溶液中,有利于在药物传输方面的应用[59]。Zhang 等利用油酸稳定的磁性纳米粒子为核,成功的合成了具有有序介观结构的磁性纳米氧化硅复合微球[61]。Sanch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勋;杨晶晶;邵乐;李娇娇;赵卫峰;马爱洁;张改;陈卫星;;一种高离子电导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简易热处理制备[J];中国科学:化学;年期

2 费睿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势与应用浅析[J];科技展望;2016年23期

3 步爱秀;谭勇;;锂离子电池中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5年04期

4 谭斌;马先果;黄心蓝;杨克润;邓正华;;PEO-LiClO_4-Li_4Ti_5O_(1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01期

5 李楠楠;张忠兵;卫慧凯;王宇新;卫国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膜电极的制备方法[J];绿色科技;2013年05期

6 王风彦;屈年瑞;王洪超;;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进展及其改性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07期

7 谷芝元;鲁道荣;许明;唐慧;;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黄琳琳;景义军;;锌镍电池用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9期

9 魏文英;尹燕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技术的应用[J];河北化工;2008年03期

10 程弈星;;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晓彬;通过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环糊精—高分子/锂盐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鲍俊杰;全固态锂电池用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熊焕明;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电解质[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杜洪彦;二次锂电池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表征及其离子导电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王占良;锂离子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王严杰;Li_(1.3)Al_(0.3)Ti_(1.7)(PO_4)_3作主相和填料相的PEO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雪莉;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及锂负极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邱玮丽;无机-有机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朝晖;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微孔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10 操建华;锂离子电池中聚合物电解质多孔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PEO基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年

2 许裕忠;支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年

3 张晓娜;基于介孔氧化硅的磁热双效复合材料和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高明昊;锂离子电池用TPU基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5 孙仁诣;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PAA/PEO)基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和改性[D];安徽大学;2018年

6 陈博;全固态锂电池用新型聚环氧乙烷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7 刘晓晨;新型聚碳酸酯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8 何为盛;新型聚碳酸酯电解质制备及在高性能固态锂电池中的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9 崔艳艳;高性能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原位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10 邓培林;基于(氟磺酰)(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阴离子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表征及性质[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8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88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