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柔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与隔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20:53
   锂硫电池被认为极具潜力成为下一代新型储能系统,其具有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随着柔性穿戴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高能量密度的柔性储能装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锂硫电池正极硫利用率低以及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两大关键难题,本论文分别从硫正极和隔膜两个角度着手展开研究工作。在硫正极方面,设计了一种高柔性自支撑分级多孔碳纤维载硫体,并采用极性二氧化钛超细纳米颗粒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从而改善硫正极电子电导和多硫化锂化学吸附能力。在隔膜方面,分别采用物理修饰和化学改性的方法设计了铁氮共掺杂多孔碳纤维-石墨烯和紧密堆叠二氧化锰纳米颗粒等两种隔膜修饰层,以达到抑制多硫化锂穿梭效应和提高活性硫材料反应动力学。最终实现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自支撑高柔性多孔碳纳米纤维布-硫复合电极材料(S/G/NPCFs)。通过在纺丝前驱体中加入纳米SiO_2颗粒模板和GO纳米片来提升纺丝结构稳定性和总孔体积,进而提升纤维载硫能力和机械拉伸强度。此外,加入的SiO_2颗粒能促进聚合物纤维碳化过程中无定形碳向石墨化碳转化,提升材料的电子电导。结果表明,该硫正极在5 C的电流倍率下,放电比容量高达540 mAh g~(-1),循环500次后,单圈比容量衰减率仅为0.047%。2.在工作1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极性TiO_2改性提升硫正极对多硫化锂的化学吸附,获得了一种TiO_2和石墨烯共同改性的自支撑柔性纤维膜-硫复合正极(S/TiO_2/G/NPCFs)。通过控制纤维的结构和组分来提高硫的分散和固硫效果,提升硫的利用率,并改善膜片的机械柔韧性。所得到的S/TiO_2/G/NPCFs兼具优异的电子电导性和强的多硫化锂化学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0.1 C电流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501 mAh g~(-1);在5 C的电流倍率下,放电比容量高达668 mAh g~(-1);1 C电流倍率下循环500圈,单圈比容量衰减率仅为0.074%。3.采用了静电纺丝技术设计了一种多孔铁氮共掺杂碳纤维(Fe-N-C),将其与石墨烯(G)复合,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设计了一种互嵌多孔结构锂硫电池隔膜修饰层(Fe-N-C/G)。Fe-N-C/G修饰层能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改善硫正极与隔膜界面电解液浸润性以及电子电导率,从而提升锂离子的传输速率和硫利用率。结果表明,在0.5 C电流倍率下,5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高达601.9 mAh g~(-1),对应单圈比容量衰减率仅为0.053%;在2 C的大电流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仍达到847.9 mAh g~(-1)。4.设计了一种通过简易化学自组装法制备超稳定、超轻薄锂硫电池改性隔膜的方法。巧妙利用KMnO_4的强氧化性和自分解特性来活化PE隔膜,制备了一种密堆MnO_2颗粒修饰商业化聚乙烯隔膜的改性隔膜(MnO_2@PE)。修饰层的厚度仅为380 nm,单位面积质量仅为0.014 mg cm~(-2)。MnO_2改性层不仅能改善硫正极与隔膜界面电解液浸润性和界面电阻,而且能催化促进可溶性多硫化锂向非可溶性连多硫酸盐化合物转化,有效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0.5 C电流倍率下,5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高达603 mAh g~(-1),对应单圈比容量衰减率仅为0.059%;在3C的大电流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仍达到689 mAh g~(-1)。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2;TB383.2
【部分图文】:

示意图,电池结构,锂离子电池,示意图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 1-1 锂离子电池与锂硫电池的参数对比[9]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Li-称 锂离子电池 锂硫电压 3.4-4.0 V 2.15 容量 140-200 mAh g-11675 mA量密度 500-600 Wh kg-1~2600 W量密度 150-200 Wh kg-1200-700 W量密度 ~1800 Wh L-1~2800 W命 300-1000 cycles <200 cy

示意图,充放电曲线,电极,比容量


离子(Li2Sx, x 4),根据理论比容量的计算公式(1-4):q=nF/M 应 1 mol 硫原子可转移的电子数,单位为 mol-1;F 对应法摩尔质量(32 g mol-1);q 则是放电比容量,单位为 mA台阶段的理论比容量为 419 mAh g-1。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8 2 8S +2Li +2e Li S+ -2 8 2 63Li S +2Li +2e 4Li S+ -2 6 2 42Li S +2Li +2e 3Li S1-1.7 V 阶段对应可溶性的长链多硫阴离子进一步还原成 1 x 4)。根据上式(1-4)可计算得此阶段的理论放电比容电平台阶段理论比容量的 3 倍。因此,低放电平台阶段

反应机理,电池,充放电机理,博士学位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际比容量的关键因素。其具体反应过程如下反应式所示。+ -2 4 2 2Li S +2Li +2e 2Li S(1-8)+ -2 2 2Li S +2Li +2e 2Li S(1-9)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锂硫电池的充放电机理仍然处在初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13-17],如图 1-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思宇;;不燃烧电池 电解液、隔膜是关键[J];新能源汽车新闻;2016年04期

2 ;电池隔膜新技术打破国外垄断[J];河南化工;2009年05期

3 林化新,衣宝康,李乃朝,曲天锡,张恩浚,孔连英,程英才;用流铸法制备MCFC隔膜的性能研究[J];电化学;1998年04期

4 李诚芳;电池隔膜[J];电池;1986年02期

5 M·Rychcik ,M·Skyllas-Kazacos ,李喜田;以碳毡为电极的新全钒氧化还原流动电池[J];新型碳材料;1988年04期

6 ;年产2亿平米新能源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J];乙醛醋酸化工;2017年08期

7 ;年产2亿平米新能源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J];乙醛醋酸化工;2017年09期

8 李香才;;财政部支持电池隔膜产业化 进口替代空间大[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3年06期

9 张俊龙;;电池隔膜 非织造领域的新突破[J];纺织服装周刊;2010年20期

10 王德安;余兵;;佛塑股份 向动力锂电池隔膜进军[J];证券导刊;2010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钦;非水系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和不燃电解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宋雄;柔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与隔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郑艳萍;基于功能化隔膜材料抑制锂硫电池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宋有志;锂基二次电池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潘俊安;基于海泡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6 崔彦辉;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杨思勰;锂-空气电池若干复杂寄生反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8 马连波;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9 刘肖燕;锂硫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10 杨伟伟;过渡金属硫化物在高容量与长寿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和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高杰;改性纤维素锂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2 郑文杰;车用动力电池的挤压力学响应特性研究及碰撞安全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仝雪峰;新型双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

4 李杰东;聚碳酸酯类固态锂金属电池正极/电解质的界面研究及其改性[D];青岛大学;2018年

5 谢智先;基于海藻酸碳源的多孔碳材料作为夹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储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6 赵首;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对锂—硫电池固硫和催化转化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王汉成;电动物流车电池控制单元的设计、实现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卢越;金属硫化物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9 伍华丽;基于生物质碳材料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构建、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10 胡转;锌—聚苯胺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及装配方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90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90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